霍文洁
(安徽省肥东县人民医院血透室;安徽肥东2316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共98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管理研究。将2017年7月~2018年3月期间治疗4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治疗49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管理,实验组接受风险管理。对比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及护理管理满意度评价。结果:经不同模式护理管理后,研究组血液透析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均明显降低,护理管理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可在积极改善血管通路畅通情况同时,降低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率,确保治疗安全性,且护理管理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风险事件;应用效果
血液透析治疗作为各类功能性肾衰竭、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等疾病治疗中较为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可在透析液辅助下,经过弥散、对流、吸附等原理实现对患者血液中代谢废物的有效清除,从而起到对患者疾病症状的有效缓解,实现对其肾功能的维护、提升,且现有透析治疗形式较较为多样,但在血液透析实际治疗应用中,受到治疗专业性影响,故其护理难度及护理风险则同样较高,需在治疗期间配合有效护理管理,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1]。因此,为观察分析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特将本院接诊98例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共98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管理研究。将2017年7月~2018年3月期间治疗4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治疗49例患者设为实验组。
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64岁,年龄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45.51±7.23)岁,其中急性肾损伤13例、慢性肾衰19例、尿毒症17例,病程0.5~3.5年,平均(2.03±0.48)年;实验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最大者65岁,年龄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45.03±7.11)岁,其中急性肾损伤14例、慢性肾衰18例、尿毒症17例,病程0.5~4年,平均(2.25±0.57)年。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后实施研究,临床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治疗前,患者经详解研究细则后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书》,且均无血液透析禁忌症。排除标准:排除合并经血液传播严重疾病者;排除预估生存期低于6月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管理,即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原理、效果及并发症等信息的健康教育,并予以其相应饮食指导及心理干预,治疗期间基本体征监测及预后指导措施。
实验组接受风险管理:(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在实施护理管理前需由科室专业医师1名及护理6名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医师组织护士血液透析各类并发症及不良管理事件诱因展开分析,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护理措施,为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思路。(2)提升风险管理意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及风险事件危害性认识,是增加血液透析风险事件发生风险的主要意识诱因,故需由风险管理小组组织合适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相关风险事件知识进行学习,引导护理人员逐渐对此类事件风险性形成正确认知,在提升血液透析风险警觉性的同时,为护理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3)血液透析并发症护理管理:并发症是影响血液透析治疗安全性的主要风险事件,故需加强对此类事件的有效护理管理。在护理实施期间,除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外,还需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检查、动态观测患者血糖变化,并根据血糖数值变化及时予以血糖纠正措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血液透析期间还需对治疗模式进行有机调整,结合患者治疗周期,合理选取透析治疗方式及模式,避免失衡综合征或电解质失衡情况的发生。(4)强化护理操作:对于护理操作的强化,即需要求护理人员在透析治疗前后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准则实施护理,通过护理操作的有效实施,降低堵管发生率,并需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均需严格按照消毒规范措施净手,提升无菌操作质量,避免感染的发生。除上述措施外,还需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及护理操作内容,确保护理实施准确性,合理规避护理差错事件[2-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及护理管理满意度评价。
护理管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测评,于患者治疗周期结束前发放填写、回收,问卷总分为90分,得分>65分为满意,40~65分基本满意,得分<4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中各类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若各类数组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经不同模式护理管理后,研究组血液透析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作为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人体代谢代偿性治疗措施,在各类终末期肾病、尿毒症、肾功损伤、药物中毒等临床治疗中均具有显著应用效果,但上述疾病类型患者病情危重性高,进展较为复杂,故其治疗护理风险也相对较高,表明需在治疗期间予以患者有效护理管理措施,实现对各类风险事件的有效规避,在有效治疗同时,确保治疗安全性。传统护理管理实施中,虽可对部分风险事件起到一定规避作用,但缺乏对细节性管理风险事件的护理对策,故存在较大护理管理局限[4]。
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模式护理管理后,研究组血液透析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均明显降低,护理管理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主要具有以下临床优势:(1)通过风险管理小组的组建,为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提供专业医学基础,其后由小组对常见并发症及风险事件类型的归纳分析,制定相应管理计划,提供实施思路;(2)通过开展各类教育工作,实现对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为护理管理的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意识基础;(3)通过血液透析并发症护理管理措施的开展,针对患者可能存在并发症风险,开展相应护理管理措施,帮助其实现对各类并发症风险的有效规避,提升血液透析治疗安全性,确保患者治疗期间安全;(4)通过在护理管理实施中对各项护理操作细节的不断强化,实现对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患者因各类风险操作而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的有效规避,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5]。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可在积极改善血管通路畅通情况同时,降低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率,确保治疗安全性,且护理管理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谌外华,罗芳.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08):147-148.
[2]王洪梅.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7):227-228.
[3]潘妍君,陈柳清,陈章幸,等.风险护理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控制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09):194-195.
[4]徐庭洪.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2):1691-1692.
[5]卢菊萃.血液透析室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6):108-109.
论文作者:霍文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血液论文; 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患者论文; 事件论文; 发生率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