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青少年论文,意识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等。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整个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改变当前公民教育薄弱现状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的国家,公民意识尤其是民主、法律和公民权利意识一直较为淡薄,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公民教育缺乏应有的地位。致使公民意识培养处于落后状态。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并组织编写了公民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但由于开展公民教育氛围缺乏、经验不足等原因,公民教育计划未能如愿实施。其后的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公民教育成了学校德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要求和实施计划,加上学校德育本身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冲击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校公民意识培养也只是成为口号,流于形式。以上说明我国公民教育的缺乏和滞后状态是有历史原因的。
公民教育的薄弱导致青少年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它主要表现在:1、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2、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心中只有自己,对别人漠不关心, 甚至损人利己。3、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讲吃讲穿, 随意糟踏、损坏、浪费劳动成果。4、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劳动观念、 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想方设法逃避集体劳动、家务劳动。更有甚者,在集体财产和人民利益受到威胁时,为了个人安全,寻找借口临阵脱逃。5、 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如参观游览时损坏公物,破坏文物古迹,践踏花草树木,在展品、建筑物上乱涂、乱画,在电影院、图书馆大声交谈、喧哗、损坏路灯、交通标志,深夜大声放音响,影响他人休息等等。6、 缺乏遵纪守法意识,法律观念淡漠,有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公民教育薄弱造成的上述种种问题,说明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迫在眉睫。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是培养他们公民意识的最佳时期,是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人翁意识、法律意识等形成的最佳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强和重视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增强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需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公平竞争,需要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协作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需要爱岗敬业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需要顾全大局,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人际交往活跃,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理解、友爱和互助,需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这些精神、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越牢固,我们的社会就越稳定,经济发展就越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在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努力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为社会、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而且这种奉献要大于索取,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增强公民意识提出了客观的和更高的要求。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而现代公民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作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特别是民主与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法制健全和民主、文明的社会。我国公民不论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公民政治地位与法律地位的确立,公民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中介点和精神支柱。同时,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许多重大的变化,而体制、法律及管理方面的完善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人们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公德心、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容易淡化和失落。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转型时期,增强公民意识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都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且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决议》还把“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律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作为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来实施。可以这样说,没有高素质的公民,精神文明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公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高低。因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智力的发展,体力的增强,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的数量,而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而实现的。增强公民意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措施。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重任;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公民意识培养体系,推进学校公民意识培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培养公民意识,不能只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堂教学”之上,而要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德育、班主任及团队工作、校园文化等载体的作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结合政治教材内容,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图片展、黑板报、故事会、读书会、演讲赛、讨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河山壮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文化灿烂,使他们认识到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夜茫茫》、《百万英磅》、《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使学生懂得封建社会衡量人的价值尺度等等,以及不同社会对价值的不同追求,从而教育学生珍惜青春年华,迈好人生第一步,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而奋斗作人生的价值。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审判”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小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习惯。总之,学校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激发公民意识的产生。只有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才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有公民意识的升华。
四、注意公民意识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面向21世纪共同关心的课题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都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针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出现的青少年公民性失落、精神价值贬值等全球性现象,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美国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和必备的道德品质;韩国把促进每一个公民完善的品格作为其教学目的之一;而日本培养公民意识,首先是在学校中从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开始的;日本1996年7月通过了《关于面向21 世纪日本教育发展方向》报告。报告提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的教育口号,而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被列为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当代教育和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一个关注点。前不久,国际教育局发表了公民教育专集,讨论世界公民教育问题。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指出教育是实现个人发展和建立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良好关系的最好手段,它十分强调青少年道德价值、学会与人共同生活等公民素质的培养。可见,重视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也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的公民意识是社会集体进步的标志,而这种素质的培养首先应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学校乃至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关心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完善德育系统工程,这对培养合格公民和“四有”新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标签:公民意识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公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