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导读及现代启示
文/白燕妮 张维真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作的文章,成文于1913年。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源泉及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经典著作之一。
01 写作背景
1.国际背景。列宁所处的时代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风欲来的乌云混杂期,革命和战争因子蠢蠢欲动,为热战的爆发积聚着能量。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面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势头的高涨,资产阶级的支持者和理论工作者们便疯狂地奔走于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抹黑和污蔑,而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拉拢聚合工人阶级,力图通过收买的方式对工人阶级进行打击和破坏,以期实现内部瓦解工人阶级队伍的目的,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辩护。
19世纪八九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相继辞世,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极大的损失。这不仅给马克思主义的反对派们创造了“拆台”的机遇,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者”们提供了条件,他们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甚至还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欧的一些社会党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走向了主张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
2.国内背景。就俄国国内而言,1905年的俄国革命检验了国内各种马克思主义支持者的践行力,其尽管以失败告终,但此后各种革命和运动仍在继续。然而,革命的失败却也一度造成了反革命势力的猖獗,他们不仅在行动上攻击革命运动,而且在思想上也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尤其是国内的社会民主党与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联姻,展开了对布尔什维克党的全面批判,在思想指导上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俄国式的改良和修正。俄国内部不同党派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思想动态,甚至形成了复杂多样的错误思潮,党员信仰上发生了动摇、思想上出现了冲突,这一时期处于根基不稳的“徘徊混乱期”。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列宁亟待为马克思主义正名,不仅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回应一切反对派的攻击和诋毁,而且首当其冲要对广大党员和无产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而,列宁在综合研究和重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著作和资料的基础上,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文章篇幅不大,但内涵很深,富有启发性。
02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这一有机统一体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文章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阐发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介绍。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更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要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它还要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建设这样的和谐文化,是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主要理论基础。“‘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时候,一下子暴露出这种自由意味着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一种新制度。于是反映这种压迫和反对这种压迫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就立刻产生了。但是最初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谴责它,咒骂它,幻想消灭它,臆想较好的制度,劝富人相信剥削是不道德的……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提示的结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16世纪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发表为始端,以19世纪初圣西门提出的 “社会主义”一词为基础正式流行开来,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等人。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是 “皮毛”,流于表面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骨髓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命运。“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列宁认为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学说”。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一般而言,我们将自康德以来的19世纪上半期的思辨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时间节点。这一时期德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最为彻底的、最完备的唯物主义。它表明在社会历史观领域,人类历史发展中存在两对最为重要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了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必然性,“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3.快乐学习,启迪儿童学习兴趣。儿童往往是为了“好玩”而学习。有兴趣的学习,儿童可以持续较长时间;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儿童往往坚持不下去。兴趣驱动是儿童学习的重要特点。如果将原本枯燥知识的学习游戏化、情境化,能够更好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2]情景教学倡导的快乐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儿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的主要理论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这个理论。他证明: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的。”这两位经济学家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背后隐藏的生产和分配规律,对于利润、利息以及地租等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为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出了物物关系背后所隐匿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资本家获取利润的真相公之于众,即工人通过生产劳动生产出自己的工资,以维持自身基本物质生活需要,通过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情地占有了。因此,如果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那么列宁进一步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之路,也是传播交流之路。纵观“一带一路”传播现有研究,效果及受众研究的不足比较明显。而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研究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学者看待对外传播的视域比较局限,习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较少关注传播对象的具体感受。
03 现代启示
1.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干部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理解清楚。不仅要在全党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信念的大学习,而且要不断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持续深化,这是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
2.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照本宣科,而是以对科学原理的真理性认识为基础,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如何让中国共产党及领导干部更好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现实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是我们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指向。
为了解决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管理不足的问题,就要强化监督管理。对此,在实践中监管机构要充分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完善的、科学的规定要求,合理规避各种监督漏洞,进而降低各种违规事件的出现概率,保障市场的稳定运行。
3.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人的认识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客观上要求指导实践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同时理论也不是束之高阁的“尤物”,只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变成物质的力量。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白燕妮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哲学教研部讲师;张维真系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