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剩余价值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思红〔1〕)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内容还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普遍现象?怎样认识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适用性?这既是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从在特殊中把握一般的辩证思维入手,通过具体分析剩余价值范畴、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实现理论的一般属性,说明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性。
一、剩余价值范畴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概念
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剩余价值范畴也是如此。在传统教材中,“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显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内涵,它的适用范围当然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只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把握它有助于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特殊本质。实际上,特殊性中总是包含着一般性,剩余价值范畴的一般性就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价值,即价值增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G'=G +△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2 页)马克思还说:“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上,第243 页)马克思的界定告诉我们:所谓剩余价值,从量上看,是“超过原价值的余额”,从质上看,是“物化的剩余劳动”。简单地说,剩余价值本质上就是价值增殖。随着剩余价值内涵的这种净化,它的外延也必然发生变化,就是说,作为价值增殖的剩余价值范畴,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概念,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普遍概念,它将伴随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存在而始终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值仍然可以区分为C、V、M三个部分, 同样包含着价值增殖,只不过这时的剩余价值不再体现剥削关系,而只是剩余劳动的物化。由此可见,我们理解剩余价值范畴时,必须把它的普遍本质和特殊表现区别开来,并着重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即价值增殖。只有如此,才能懂得剩余价值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从而为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
二、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其中,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条件而言,是个性,是特殊性;而社会化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因而是共性,是一般性。当年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因而只是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出发,创立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现在,社会主义也有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否还适用呢?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同样要具体分析它的双重属性。事实上,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时,既阐述了它的特殊条件,也揭示了它的一般属性。它的特殊条件主要是指: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生产过程是由资本家控制并强迫工人劳动,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把握这种特殊条件,有助于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化商品生产的主要动机。社会化商品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商品生产者的主要动机就是通过生产使用价值而实现价值增殖。正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强烈愿望,促使商品生产者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潜力,力求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说白了,商品生产就是为了赚钱。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赢利,社会主义利润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就是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价值增殖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共同特征,两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价值增殖,而在于这种增殖归谁所有,是否体现剥削关系。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也就是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基本方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在早期,主要是延长工作日,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则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撇开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它们都是增加社会财富、实现价值增殖的手段,因而首先是社会主义化商品生产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也需要“加班加点,”更需要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价值增殖。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对劳动者来说是被迫的,两种手都首先是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服务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主动采取这些方法,以更多地创造社会财富,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社会化商品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目的促使商品生产者不但要连续进行简单再生产,而且要千方百计地增加投资,组织扩大再生产。只有这种不间断地生产和再生产,才能给商品生产者带来源源不断的剩余价值。这是社会化商品生产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不懈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这种生产的物质成果就是日益增加的各种商品,其价值表现就是剩余价值,其货币表现就是不断增加的货币量。由此可见,两种社会化商品生产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主义生产关系中进行的,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的,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进行的,是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的。总之,剩余价值生产也是一般属性和特殊条件的统一,只有既把两者区别开来,又把握它的一般属性,才能正确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适用性。
三、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化商品流通的普遍现象
剩余价值生产的直接成果是商品的剩余产品,这种商品包含着剩余价值,但它本身并不是剩余价值。要把剩余产品转化为剩余价值就必须把剩余产品卖出去,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商品流通出发,阐述了剩余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论,它同样体现着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就特殊性而言,剩余价值实现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换的主体主要是各种职能资本家。正是这种交换,一方面实现了剩余产品向剩余价值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完成了整个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就其一般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只有在社会化商品流通中才能实现剩余价值。要实现剩余价值就要完成交换,市场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商品交换的过程和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市场供求、市场竞争和市场价格等要素。这些既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化商品流通中的普遍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现价值增殖,同样需要这些条件。正是基于这种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才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其次,只有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才能尽快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关于缩短流通时间、加速资本周转的论述,对于尽快实现剩余价值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尽可能地占领市场。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周转速度往往要受到工人罢工、经济危机和生产无政状态等内外因素的制约,使得剩余价值不能顺利实现。这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加速资金周转,既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这就为尽快实现价值增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社会化商品流通主要表现为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再实现。与连续进行的社会化商品生产相联系的是不间断的社会化商品流通,同样,与剩余价值生产和再生产相联系的是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再实现。剩余价值的再实现同样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两大部类、各个部门间的结构平衡,以及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等。可见,马克思分析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派生条件也是剩余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社会化商品流通主要表现为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再实现,这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又一共性,两种社会制度下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剩余价值往往不择手段,平衡条件也时常遭到被坏,因而不可避免地要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思想教育、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的实施,就可以尽量保证价值增殖的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上具体分析剩余价值范畴、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理论,对于正确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用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把握特殊性,有助于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本质,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把握一般性,有助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以加快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注释:
〔1〕收稿日期:1995-07-14
标签: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