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大学论文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大学论文

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不发达地区地方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对策论文,不发达论文,进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加入WTO,就必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社会发展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更为突出,因而,加入WTO以后的我国高等教育必将遇到全方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已经成为各个高等学校无法回避和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这里,我们立足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实际,就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发达地区地方大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谈几点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真正确立“五种意识”:

1.国际意识。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进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高等教育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库”和“人才库”,必须要确立国际意识,真正地“面向世界”。具体说来,高等学校要及时掌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兴起和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产业“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2.开放意识。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出现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国际间频繁交往,相互联系,彼此依赖、共同发展,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大社会”。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要树立更加开放的意识。高等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努力建构开放式的大学教育系统。

3.创新意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高等学校不仅要成为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的策源地,这就要求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类别结构、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改革。

4.竟争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人才流动的全球化。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因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校际之间的人才流动而出现激烈的竞争态势。因而,强化竞争意识,更新人才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竞争获胜的关键。

5.特色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冲撞与整合。高等学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外来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就必须确立和强化特色意识,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失去自我,也才能拥有与国际接轨和对话的资本。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阐述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实际上是试图提炼出各个高校发展所面对的共同的发展背景特征,就具体情况而言,这些共同的背景特征往往因类别、层次、甚至空间区位等方面的影响而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之间表现出内涵上的巨大差异性。关于这一点,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

二、不发达地区地方大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必然要对此作出回应与选择,这一客观趋势,对于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来说,往往表现为巨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具体就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性大学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究竟面临怎样的严峻挑战?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五大矛盾”的加剧:

1.学校内涵不足,服务功能不强的现状与地方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人才需求增长的矛盾加剧。不发达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信息相对闭塞,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经济和工业化经济起步阶段。办在这些地区的地方性大学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功能单一,主要是发挥干部培训师资培养的作用。传统学科、基础学科或师范专业占很大比重,有的专业还是专科层次。实际上这类地方大学从学科门类、专业定位以及办学模式和水平来衡量,从严格意义上讲,还只能称为“准大学”。这类大学,综合性不强、办学实力弱小,因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少,功能作用的力度越来越有限。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加入WTO后进入市场化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不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必然发生新的调整,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都将存在,新兴产业逐渐产生,于是地方性大学内涵不足、功能单一的现状同地方性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服务作用的需求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突出的问题是地方性大学学科和专业调整与建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严重不足与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加剧。为了应付经济全球化及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变革,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抓大放小的政策导向,重点支持重点大学,建设若干个世界一流的名校,但是,地方大学同样要面临经济全球化中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同样要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同样受到国家扩招这个宏观政策的驱动。如此一来,完全依赖地方(省或市)求取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地方大学(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地方性大学获取的这种支持极为有限)将面对教育资源短缺与办学需求膨胀之间的日益突出的矛盾,投入不足将严重制约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在建设,例如地方高校网络建设的普遍滞后就是一个具体表现。这是地方大学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大学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

3.生源质量相对降低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加剧。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加入WTO)的需要,高等学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无论是全国性的重点大学,还是地方性的一般大学,在这一点上是共识的。但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地方性大学在同重点大学在生源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造成生源质量总体上明显偏低与内部不平衡的问题愈来愈严重,我们称为“四多”现象:低分学生多、农村学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和贫困学生多。如何深化教学改革确保人才质量就成了摆在地方大学面前急待探索和解决的一道难题,成为地方大学抢占人才市场份额中日益凸现的一个难点。

4.地方性大学的区位劣势、品牌劣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加剧。一般来讲,地方大学地处中小城市,与位居大城市的重点大学相比,地理区位劣势明显,知名度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工作和生活的大环境不太理想,现代化和开放性程度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地方大学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方面的先天不足的缺陷更加明显。

5.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加剧。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而来的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有学者指出全球化就是新殖民化。WTO的原则和诸多实惠的背后,隐含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更何况西方国家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从来没有终止过,在WTO的背景下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更为便利,WTO的原则、网络技术、数字化趋势在客观上为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输入提供了便利条件。面对加入WTO以后西方形形色色的文化观念必将加深渗入的问题,高等学校尤其是承受能力相对弱小的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性大学,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向,处理好办学中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在实际办学中,我们发现自己的学生在对待外来文化中,实用感性的东西特别容易接受,而对科学理性的东西往往难以理解,这与地方大学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一定关系,如不及时加以引导,极易造成人格分裂,不利于他们主体精神的培养。

应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不抱以天真的乐观态度,与反对畏缩不前的悲观心态,而主张以冷静、科学的态度去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作好准备,采取对策,解决难题,从而实现发展。

三、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大学就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地方性大学面临的困难大、难题多,要采取对策变不利为有利,克服困难,破解难题,才能求得发展。

1.学校发展定位要准,并以此作为学科和专业调整与建设的依据。我们坚持这样的观点,即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平衡的,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并在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实现发展。发展定位,关系到大学的发展方向。要分析定位依据,准确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校的类型定位,即确定学校属于哪一类大学;二是办学水平定位,即学校在所属大学中处于或争取处于何种位置。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地方性大学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性大学,绝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客观外在条件,一味地追求“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正确的抉择只能是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不追求高精尖的培养目标,着力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将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定位。这样,地方性大学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也只有如此,地方性大学在经济全球进程中才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建立市场机制同弘扬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以“人”的作用弥补“物”的不足,推动大学的全面建设。地方性大学在发展中产生的资源相对不足与需求持续增长的突出矛盾将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为了缓解资源不足与需求增长这个矛盾给学校建设带来的困难,地方大学在积极争取各种支持和投入的同时,必须坚待“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建立市场机制同弘扬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以市场方式盘活教育资源,以人的作用弥被物的不足,促进学校全面建设。我们提出办大学应该遵循“学术本质、市场机制、行政手段、精神动力”的思路,把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处事法则同弘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物的最佳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物的不足,取得显著的办学成就,学校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得到社会的认可。

3.切实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性大学要经受住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要在“狭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唯一抉择,就是根据正确的定位,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在多层次、多方面形成和体现,我们坚信这样的理念: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都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可以建成高水平师资队伍,可以形成办学特色。作为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大学,我校走出了自己的成功道路,学校在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和提供智力服务方面发挥了其它学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式办学,提高学校声誉。全球化的知识经济需要开放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也需要更加开放。这一点,对地方大学尤为重要。地方大学的开放更需要勇气,也更需要包容,还需要更大自由(抓大放小的政策下有这个可能)。大学只有开放,才能成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的发祥地和传播地。大学也只有在开放中才能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维系前人的前进传统和延续自己的发展历史。北大之为北大,就在于它是开放的北大。因为开放,才有北大的传统和今天的北大。北大的这个传统对今天的地方大学有很大启发:在开放中面向世界,在开放中让世界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是地方大学走出区位劣势,克服人才竞争困难的根本出路。

5.树立“多元并存、以我为本”的文化观,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带来大学校园的文化多元化,对此,要树立“多元并存、以我为本”的文化观,对待西方文化宜作具体的分析,弃粗取精、弃恶扬善、弃丑存美,消化吸收。在文化价值的导向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惟其如此,我们的大学才能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我们的年青一代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可以预知,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们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对此,我们不可能依据对"WTO"关于高等教育条款的理解仔细地列出个甲、乙、丙、丁……来。这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每一个大学不可回避而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作为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大学,我们将因为这个问题而更加需要思想的创新。

标签:;  ;  ;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