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适合教育”
项贤明
【摘 要 】“适合教育”这一教育新理念,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适合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适应教育。信息社会和创新时代的到来是提出“适合教育”的外在历史条件;教育在后学校时代的新发展趋势则是其内在动因。这种教育新理念,明确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承认教育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过程,而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过程。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反映了教育向其本质的回归。“适合教育”的提出,是改革开放40 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成果,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江苏省情,也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 】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未来学;创造力;适合教育
在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期间,我国知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提出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简称“适合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江苏省提出实施“适合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体现了江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这一区域特征,其在教育和社会发展上的战略意义将是非常深远的。
一、什么是“适合教育”?
所谓“适合教育”,虽然“适合”也非常重要,但其强调的重点不在于“是否适合”的问题,而是在于“谁适合谁”的问题。也就是说,“适合教育”强调教育应当适应学生,而不是迫使学生去适应教育。就其蕴含的教育理念而言,“适合教育”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套用一句常用语,可以说它强调的是要在教育领域真正进行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要将学校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人为中心。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传统上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它的逻辑是:专家按照知识体系的内在层级和谱系关系,将其编写成专门的教材,然后由学校教师在教室内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将这些知识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适应学校里的教育来达成适应社会生活的目标。正如夸美纽斯在他编写的世界第一本学校教材《世界图解》扉页插图中所表达的那样,长胡子老头坐在高椅子上,对身边的学生说:“孩子,过来,学习知识。”这种教育显然是以知识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要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海洋来浸染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知识并发现真理,甚至去推翻既有的知识。尽管夸美纽斯一再强调所谓的“自然原则”,但在其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却将这种“自然原则”逐渐转变成在学生身心之外的、学生和教师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我们如今称这类原则为“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适合教育”要求教育要去“适合”学生,实际上是承认必须将“身心发展规律”看作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承认在学生身心之外不存在什么抽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唯有符合学生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合乎教育规律的。“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理念蕴含着一场根本性的教育变革。
二、为什么要提供“适合教育”?
我们或许可以说,信息社会和创新时代的到来,是提出和实施“适合教育”的外在条件;而教育在后学校时代归回其本质的发展逻辑,则是其内在动因。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脑的“知识寄存器”功能正在日益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而其发现新知识和创造新世界的功能,正在变得日益突出。信息社会的来临同时还催生了如“家庭学校”、网络课程等这样一些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新样态,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教育共识,一个“后学校时代”已经呼之欲出。传统学校教育理论所树立的部分教育原则,正在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学校教育自身也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深刻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适合教育”应运而生了。它预示着教育从弥漫于社会生活到聚集在学校教室,再回到整个社会生活的辩证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行将到来。教育正在回归其本质,“适合教育”正是要承认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承认教育不是对人的改造,而是人在自己作为主体的实践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人正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改造世界并发展自身,而不是被环境改变。自然的世界不能适应人的需要,人决心以自己的实践来改变世界,从而建立了一个“人化的自然”。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要适合人的发展需要,人不应通过适应教育从而把自己变成工具。“适合教育”承认人的主体性,承认每个人的个性和先天差异,承认每个人的自我选择。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追寻的人类解放事业的内在组成部分,它将极大地解放人性,极大地激发人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进步。
三、为什么说“适合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适合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我们改革开放40 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三个面向”这一重要的战略构想,其中最后一个“面向”就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面向人的发展的未来需要,教育改革因而也要面向教育的未来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将未来社会的新型教育推到了时代的门槛前,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无视这一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新特征。
说“适合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正是因为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随着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日益突出,如果没有创新,“学富五车”就会毫无意义。这种时代剧变,对我们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力提升,教育的社会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实现。“适合教育”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这一新要求。
说“适合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还因为它符合教育本身发展的未来趋势。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一种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服务。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改造”教育观正日益被“服务”教育观所取代。教育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质特性,即它是为人的教育提供的服务,而不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施改造。“适合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合学生,而不是迫使学生去适应教育,恰好是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这一时代转折,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
说“适合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更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符合未来社会人的发展新要求。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人类社会的代际传承必须进行重要的自我变革,仅仅像夸美纽斯那样立志要“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已经远远不够了,如何激发和促进年轻一代创造力的发展,正在成为我们教育最为核心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支持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强行改造,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必要前提。“适合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其最重要的目的恰恰就在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提升。这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高氟水害,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盐环定革命老区就像一块拼在一起的标本,把三省区最干旱缺水的地带剪贴在西北大地上。盐环定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300 mm,蒸发量却达2 100 mm,是降雨量的7倍,常常是人与牛羊共饮一坑积水。
付玉进了卫生间,我听到里面水龙头的哗哗声。像细雨打击着竹林,又像雨水冲刷着老城墙上的屋檐,雨中夹杂着风声和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变成了欲望的泡沫,在我骨头里翻滚窜动,我穿着短裤,感到一条泥鳅要从裤裆里蹦出来。
“适合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一方面,教育要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其最具体、最现实、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适合中国国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是人民满意的前提,人民的教育需求就是最大的国情。江苏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处在全国的前沿,实施“适合教育”,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这是适合江苏省情的战略举措,也是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6]创新创业教育是“完人”教育、培养开创性的教育,而非提高就业率的“缓兵之计”,更非创收的”孵化器”,不能简单地计算学生参加了多少创新创业活动,从事了多少创业项目,获取了多少创业资金。[6]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不能仅限于技能教育、技术教育、就业能力教育。只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全局,定好创新创业的主基调,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 2019) 74-0078-03
【作者简介 】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24)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