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启动我们的思考之帆——关于阅读文学名著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名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让阅读成就教师的人生
王俊丽:阅读文学名著,能让我们更加注重人性修养。
宋朝大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尽管稍嫌夸张,但就文学尤其是文学名著之于人类精神的陶冶熏染而言,是不无道理的,它值得我们每一位读书人认真品味。
朱永新教授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这样论述的:“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脱离庸俗、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健康积极、乐观自信的人,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一个心存感激、有礼有信的人。只有这种有着丰富人性的人,才能以自己的人格感染、影响学生,让自己与学生共同走向崇高。而要达到上述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名著。
面对调皮厌学的学生,我曾经无奈,曾经烦躁。但当我与学生共同欣赏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我明白了马克·吐温强调的这是一部写给成人的书的意义了。热情活泼、亲近自然、渴望自由是儿童的天性,关键是成人们如何去对待他们,他们渴求平等,需要我们的肯定和鼓励,更需要我们的一视同仁。我的微笑常常洒向了那些好学勤奋的学生身上,而那些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们“享受”的则是我的斜视、冷漠,甚至是讽刺挖苦。是汤姆·索亚让我的心灵贴近了学生,他们调皮的背后是对我们关注的需要,他们的恶作剧里透出聪明与爱意。谁拥有了妙趣横生的童年,谁就拥有了美丽的世界。只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就足以给学生灿烂,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陈洁:阅读文学名著,能让我们提高文学修养。
记得执教曹操的《观沧海》,为学生阐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我适时地引用了《三国演义》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话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样学生对诗句及曹操那种胸怀大志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指导学生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特征时,我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水浒传》为例进行了讲解。《水浒传》是用什么方法塑造出这么多性格各异且鲜明的人物的呢?其运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便是对比反衬法。比如《水浒传》中有两次杀虎。写武松打虎,采用的是层层烘托的手法,先写武松喝酒,喝了十八碗,乘着酒兴上山岗,说大话——“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碰见老虎后,在紧要关头,哨棒打断,最后凭着智勇,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突出刻画了武松胆大、心细和在猛虎面前毫不怯懦的英雄气概。而李逵的沂岭杀虎,却是在发现母亲被老虎吃后,寻找老虎报仇。其突出的是李逵因母亲被虎咬死而激发出的一团愤怒的烈火,不把一窝老虎赶杀殆尽绝不罢休的情绪。武松在打虎的过程中极理智,想到过退缩,打死老虎后又担心再有第二只虎出现。而李逵杀虎却由悲愤所激,再有十只虎他也要一口气杀完,显示了他鲁莽火暴的性格。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水浒传》中比比皆是,可以让学生回忆相关情节,并加以分析。这样,对比反衬手法就变得可感可知了。
在宏篇巨制面前,教师又该如何引领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名著呢?通过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我们看到的是英国资产阶级自私、虚伪和冷酷的本质,是童工、贫民们生活的惨状;果戈理则通过《死魂灵》咄咄逼人的讽刺锋芒,深刻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同样,名著也有历史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之辩证地分析。《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写就有失偏颇,作者褒刘贬曹,很显然就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的正统观,将曹操言之为“枭雄”、斥之为“国贼”,以致于千百年来大众心目中曹操的形象都给打上了白脸奸臣的烙印。名著毕竟是历史的产物,有它历史的局限性。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整体地、历史地看待它所反映的价值观、人生观。
曹俊: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中华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并从中获得创造与发展的智慧,从而成就学习化的人生。
时代不容我们再等待!在紧张的备课教学之余,让我们去光顾一下那开发不尽的资源宝库吧,你会发现那里有熠熠生辉的珠宝;徜徉其间,你会发现那里处处是美景,步步有神奇。
我的读书亲历
张晋萍:记得有句英文格言说:“每一朵乌云都有属于自己的银边。”我想每个喜爱文学的人都有自己喜欢它的理由,就我而言,文学诊治了我的孤独,让我拥有了一个平和充实的精神家园,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里能超越虚浮的满足而变得内心强大丰富。
小时候的我自卑而胆怯,感觉所有的人都在笑话我,出于本能,我把自己沉浸在文字中,最先走进的就是那巴掌大的小人书。那种素净而纤淡的黑白调子;那种不张扬却极微妙传神的古典韵味;那种在方寸之间容纳众多人物,连缀起来便成宏大场景的表现能力……让我如醉如痴,使我忘记了孤独,忘记了时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真正走进文字书源于听广播。夏天,坐在院子里,边吃晚饭边听,其中《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带给我的冲击最大。为林道静后母对她的虐待愤怒,为林道静的漂泊无依担忧,为余永泽的自私生气,为卢嘉川的被捕难过——而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的朴素、孤单的林道静竟成为我脑海中最美的女性形象,至今都在影响着我的审美标准。这部小说让我朝思暮想,开始闹着让父亲借回来看,从此我便开始走进了文学世界。
有人说,70年代出生的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时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因此,这代人是最痛苦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那个时候,除《青春之歌》外,我还看《暴风骤雨》、《红岩》、《林海雪原》、《山乡巨变》,后来又有《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草原小姐妹》,再有知青题材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雨》、《蹉跎岁月》等等,这些书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但书中的人物都极其单纯,都昂扬着一种无私向上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对我们这代人影响极大。在这个物欲膨胀消解英雄的时代,这些东西拿出来常会遭遇尴尬。但人是需要精神的,英雄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因为它是人生的钙质。所以我常想,为我们坚持的理想遭受尴尬吃点苦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活着要坚守一份浪漫和理想,人生真正的浪漫从来都是和误解、苦难连在一起的,否则,轻飘飘的没有分量。
曹俊:只有真正刻苦读书者,才能尝到读书的滋味;也只有真正刻苦读书者,方可感受读书的甜头。在你的读书经历中,你感到哪几本书对你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晋萍:阅读的历程是心灵成长的历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它们是《傅雷家书》、《教父》、《活着》。《傅雷家书》给了我一生做人的精神底子。冰心曾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有香有味,人也应有才有情有趣。做人的才、情、趣在《傅雷家书》里全部能找得到。傅雷先生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踏实、钻研,告诉我们怎样从欣赏绘画音乐中找到人生的乐趣,他还以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告诉我们怎样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怎样去爱。《教父》让我对人性的特点有了一种顿悟,使我知道了怎样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活着》让我对阅读的评价有了新的看法:一本好的小说的标准不是能否让人感动,让人流多少眼泪,这些,言情小说、网络小说都能做到,因为这是浮于情绪上的感动。好的小说应当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上,反映人心灵深处的感受,正如威廉·福克纳所言:“好小说刺激的是人的灵魂,而不是刺激人掌管内分泌控制的腺体。”《活着》充满了人类的终结性关怀,在作者的笔下,流淌着关于生存、关于死亡、关于苦难的思考,而他对人类存在的根本价值进行着的不依不饶的拷问,已经远远超越了对生存本身的真实再现。
读书就是这样,诊治了我的孤独,把我带入一个最广阔的精神世界,我要一颗橙子,它却给了我整个果园。
曹俊:人生经验告诉我们,阅读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大量阅读会使我们在人生观、世界观、知识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处理和应对问题的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在这个时期,让学生做好阅读的储备,会使他们终身受用不尽。
引领学生阅读
韩宁霞:我想我们这代人是有福的。在没有遥控器和鼠标牵绊的年少岁月里,我们享受了静下心来读书的快乐。回望青春,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可能为书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热血沸腾、泪流满面过,都可能体验过酣畅淋漓的读书的人生。“书像风尘仆仆的流浪汉,又像走南闯北的旅行家,肚子里装满了稀奇古怪的风土人情和天涯海角美丽诱人的风光。”感谢那些经典呵,曾经怎样地慷慨相赠:给了平淡的现实世界里的孩子们一个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
为师已多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意引导学生在书籍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旅行。每一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若不阅读,我们的学生将无法汲取源于经典的智慧精华,那一扇扇朝向阳光的门对他们将永远紧掩,那无尽的宝藏对他们将永远沉默;将读书的感受传递,师生共阅而“群乐乐”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责任。在高一时,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他们也能和我少年时一样有幸与书为伍。
我引导学生结成阅读对子,成立读书小组,或共同读一本书,或独立阅读;我经常把同学们聚在一起,交流各自读到的有趣情节,讨论书中的某些观点,畅谈读后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互通有无,互补阅读资源,又可以相互激励,相互督促,营造出班级良好的读书氛围。
下面所摘录的就是同学们的读书感受:
在英格兰平原的某个角落里,简正牵着爱人漫步。他们不用言语,甚至眼神,在彼此的心跳中,他们的精神已达成了某种默契。我只需静静地跟在他们身后,低头看那两行足迹,我发现这足迹渐渐并成了一条,直直的,通向了爱的世界。
——张涛
现在已经是半夜两点钟了,可我却不愿融入往常最依恋的温暖的被窝,更不愿做平日那幸福的梦……我的眼泪在敲打着本子……终于挨到了星期日,我所感到的是无限的幸福和巨大的悲伤,或许可称之为百感交集。早上八点钟,我兴奋地从书架上取出《茶花女》……亚茫回来了,已经晚了,他自己能够得到的就是永远的忏悔。玛格丽特已经静悄悄地走了,玛格丽特是为了谁的前途,以致于抗拒自己的幸福……我忍不住又哭了……
——何欣
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内心一天天丰富,人格一天天健全,从而能越来越独立而勇敢地面对世界。
尽情地去阅读吧!
王海燕: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在我的教学实践中,颇受益于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翻译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夏丐尊先生说他自己读了这本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地流下了眼泪。书中所写内容虽已与我们有了一定的距离,但其中所提倡的“爱”的教育在当今仍十分实用,这种爱的提倡,符合教师、家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
读经典、读名著固然可以使自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我们也应不排斥那些新鲜的文学。我对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作过一个调查,我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最喜欢读的五本书,结果很多均是“闻所未闻”的。如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韩国美女作家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日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舞!舞!舞!》,痞子蔡的《爱尔兰咖啡》……他们阅读的文本与教师读的是有差异的。要理解他们,就必须有沟通点,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他们所喜欢的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理解了什么叫语言的前卫,书中虽写了太多的眼泪、太多的离别,但也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读后与学生交流,一位学生说:“我读这本书时,突然产生了成长就是由眼泪浇灌起来的感觉。”这也许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吧。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读书就如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若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就要好读书,读好书。
语文教师,热爱读书吧,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去读吧,“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潜心阅读是一种品格。
曹俊:不可否认,如今为数不少的学校追功利而逐实用,盛刮浮躁之风。教师阅读或缺,学生青睐卡通网络,真有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景象。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阅读缺失走味的现象呢?
张娟:帮助学生了解名著,引领学生走近名著,激发学生热爱名著,我们责无旁贷。首先,我们要反复地向学生、家长、社会阐明阅读经典名著的重大意义。名著,“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名著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人文精神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而阅读名著对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其次,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再有,我们要巧用高考指挥棒。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厚,这样的考题,用实践过程本身引导经典阅读,发挥或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借以激励学生进入阅读。还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自由阅读”的积极性。因为教师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平时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博览群书的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如果教师的兴趣、精力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者。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去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捧起书来,汲取越来越多的知识营养,获取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曹俊:阅读可获得与智者对话的自由通道,可感受到来自心灵的碰撞与震撼,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启动我们的思想之帆,感悟教师人生的责任与价值。行笔至此,忽然想起曾国藩告诫其子女的一段话来: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