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邢文化”精神内涵的演变论文_尹雨晴 陈平 张莉

周代“邢文化”精神内涵的演变论文_尹雨晴 陈平 张莉

(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周代邢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XTSK62)

摘要:古邢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神,经过传说时期、殷商西周时期比较单一的文化初创,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的浸染,其文化精神内涵也具有多重性格。

关键词:古邢地;邢文化;文化精神

古邢地在春秋中期以前一直有着它独立而辉煌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独有的文化精神,属于中国文化的始创文化,这已经是学界的共识。

一、“邢文化精神”的初创期——周代之前

西周以前的古邢地经历了蛮荒时代,是我国早期进入文明时期的地域之一。在太行山东麓的台地和淤积平原上,五帝时期的好多传说都跟古邢地有关:《帝王世纪》中记载现在隆尧的柏人城“柏人城,尧所都也”。《尚书·舜典》记载,帝尧想禅让于舜之前,考察舜的时候,令舜“纳于大麓”,《史记·五帝本纪》也载“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因为太行山东麓古邢地有大陆泽,加之有“尧都柏人”之说,因此古代有学者曾把“大麓”训为“大陆”即“大陆泽”。另外《尚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均有“大禹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此“河”即黄河;“大陆”即大陆泽,大陆泽本就是由古代黄河故道淤积而至,大禹进而利用大陆泽疏导经常泛滥的黄河水,至邢台古地水系的各条河道,最后引入大海,《尚书·禹贡》又言“禹行自冀州始”因此可以说大禹治水导引入海工程好多都在古邢地完成。这些传说时期的记载都为古邢地文化染上了最初的底蕴,而其中张力十足的人文精神内涵也开始定下了基调: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争精神。

史书对古邢地最早的确切记载是从“祖乙迁于邢”开始的。商民族一直生活于黄河下游地区,由于洪水和其它一些灾害,自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到公元前11世纪商纣被周武王所灭,商民族曾经多次迁徙。《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商民族建国后又“乃五迁”,其中就有“祖乙迁于邢”。“祖乙迁邢”增强了古邢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有的学者认为邢台是华北平原第一座都城,应该是可信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河北邢台[1]一带发现了多处商代遗址,其中曹演庄下层、尹郭村南区、南大郭下层等遗址经专家测定大致与祖乙迁邢年代相当,而且邢台周围的商文化遗址分布密集,说明这里非一般的村落居址,应该是王都一级的文化遗址。

二、西周时期的“邢文化”精神内涵

《礼记·表记》有“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6]之说,所以尽管周人也一贯奉行“祀”、“戎”至上,但随着国家走向成熟,好多时候以“尊礼”为核心,武王伐纣时就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8]来号召臣民,建国后“制礼作乐”“为政以德”。“尊礼尚德”是整个西周礼乐文化的总体框架,它也是先秦时期邢文化的核心。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之谏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西周建国后,周成王分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为邢侯,以古邢地为封地,建立了邢国。李学勤先生的《麦尊与邢国初封》载:清代《西清古鉴》中著录的“麦尊”铭文记载,“邢侯初封,到宗周谒见周王,受到异常优渥的礼遇赏赐。”《邢侯簋》铭文也刻有邢侯对周天子感念“拜稽首,鲁天子,造濒(顺)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终)命于有周。追考,对不敢彖(坠),卲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典王命,乍(作)周公彝”。是说邢侯感恩于周天子对自己的封建,自己将永远忠信臣奉周王,把周王的命令刻成典籍,制作周公彝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可以看出在周王封建中,邢侯地位非常尊贵,邢侯作为“周公之胤”在多方面都是维护周天子的利益的。一方面因为邢国北接戎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肩负着“藩屏周”的任务,《后汉书·西羌传》就载有平王二年“邢侯大破北戎”。一方面作为“周公之胤”,邢国自然极力拥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因此,西周时期的古邢国,在礼乐和“德治”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浸染下,“尊礼尚德”“深明大义”就成为他们的立国之本,也成为邢州大地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邢文化”精神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纷呈,战国时期,攻伐更加激烈、纵横兼并。邢国处于南北通衢、东西要冲的交通要道上,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已是一些大的诸侯国共同觊觎之地,也是戎狄侵扰“华夏诸国”的必经之地。此时邢国与周围诸侯国的关系时好时坏,与戎狄的战争摩擦也是纷扰不断。《左传》载,僖公元年即公元前659年的狄人伐邢,“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僖公十八年“邢人、狄人伐卫”;十九年“卫人伐邢”;僖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635年,“卫侯毁灭邢”。在地缘关系、亲缘关系和战争关系的交错变化下,邢国与邻近的各诸侯国互相交往和战争过程中,也伴随着文化上的同化,使邢文化染上了不同色彩。

据之后原来邢地的临城、柏人、内乡等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城邑。此后大约70年里,邢国及其部分属地被狄人占领,直到公元前594年,今永年一带还属于狄人[14]。

邢地失国以后,古邢地更是失去了政治和文化的独立性,一部分归入晋国,一部分一直为戎狄所占。随着“三家分晋”和赵国灭白狄所建中山国,古邢地成为赵国的一部分。因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邢文化”,在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燕文化、赵文化和戎狄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浸润的过程中,涵括了多元化因素,而其中的蕴含的文化精神,也随之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解读。

齐国、鲁国、晋国、燕国和邢国,都是周初封建时分封的诸侯国,在邢国存续时期,邢国与齐、鲁、燕、晋交往密切。

鲁国第一位国君是周公长子伯禽,代周公就任鲁国国君,和邢国是兄弟之国,二者都是竭力秉承礼乐文化的诸侯国。齐国从建国之初姜太公就“因俗简礼”“举贤尚功”;《管子》也提倡“因时而变”。稷下学宫本就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的最初形成地方,形成了齐国各家思想糅合的特点。燕国本来就是召公的封地,崇尚礼乐文化,《诗经》中专门就有《召南》及歌咏召公和召穆公的诗篇《甘棠》 《江汉》《黍苗》《召旻》《崧高》《韩奕》等。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合纵连横,增强了燕、赵之间的联系,慢慢地燕赵文化也趋向一致。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邢地也在整个中华大地的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整合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素交叉融合下的文化精神内涵:既有原来尊尚礼义、深明大义的底色,又染有燕文化的尊贤重能、慷慨悲歌,也沾染了齐文化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更有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勇猛任侠、豪爽刚健。而随着古邢地最后成为赵襄子的采邑,进而具有襄国之称后,赵文化日益覆盖了古邢地,而此时的赵文化崇尚的则是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精神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古今并蓄、兼容并包的精神,这无疑也成为古邢地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经历了殷商及其以前的文化初创阶段、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底蕴和春秋中期的多元化交融的定型,到战国后期归入赵文化圈等,铸就了古邢地文化精神的多重性格。

参考文献

[1]金兆梓.尚书诠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段宏广.先秦邢地综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6]赵建坤.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综述[J].邢台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尹雨晴,女,硕士研究生,邢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论文作者:尹雨晴 陈平 张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周代“邢文化”精神内涵的演变论文_尹雨晴 陈平 张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