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通过什么途径缓解了出口融资约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融资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融资约束是企业运营发展的重要瓶颈,是世界各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Carpenter等,1998;Konings等,2003)。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是世界上融资环境最差的国家之一(Claessens和Tzioumis,2006)。金融市场不发达不仅限制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限制了企业出口的可能性(Bellone等,2010)。企业进入出口市场需要预先支付出口固定成本,因而当企业融资困难时,出口可能性就会下降。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企业是如何在比较差的融资环境中克服融资约束,进入国际市场的呢?孙灵燕、李荣林(2011)从内源融资和银行信贷角度进行了分析,孟夏、陈磊(2012)从FDI角度进行了分析。而现实经济中,企业的融资渠道可能是多重的,本文认为商业信贷、银行信贷、内部储蓄、跨国企业融资都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出口市场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同时商业信贷能够极大地促进银行信贷。以上融资途径为理解中国出口快速增长之谜提供了综合性视角,因而虽然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但在上述多重融资途径作用下,中国企业的出口概率、出口强度和出口规模得到极大提高,最终创造了出口贸易奇迹。
二、文献综述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融资约束对出口的抑制作用:Bellone等(2008)发现融资约束制约法国企业出口;林玲等(2009)发现融资约束限制中国企业出口;Forlani(2010)发现融资约束束缚意大利企业出口。但是大多数研究主要基于单一融资渠道,如银行信贷、商业信贷、企业内部储蓄、跨国企业融资。
从银行信贷角度考察融资约束与出口的文献主要有:Janda等(2009)针对捷克的研究发现,银行信贷可以促进一国出口贸易发展;Degirmen和Gundogdu(2010)针对土耳其的研究发现,企业出口量与银行信贷可得性密切相关;Paravisini等(2010)针对秘鲁的研究发现,银行信贷影响企业出口二元边际。从商业信贷角度考察融资约束与出口的文献主要有:Eck等(2012)针对德国的研究发现,商业信贷不仅促进企业出口,而且有利于企业进口;于洪霞等(2011)针对中国的研究发现,商业贷款拖欠制约企业出口。从企业内部储蓄角度考察融资约束与出口的文献主要有:Bernard等(2010)针对转型国家的研究发现,内部储蓄在企业进入和退出国际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Ito和Terada-Hagiwara(2011)针对印度的研究发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净现金流充足的企业,更有可能自筹出口固定成本,进而更容易出口。从跨国企业融资角度考察融资约束与出口的文献主要有:Harrison和McMilllan(2003)针对科特迪瓦的研究发现,跨国企业的母公司可以帮助子公司进行出口固定成本融资,因而跨国企业的子公司更容易出口;黄玖立、冼国明(2010)针对中国的研究的发现,中国银行体系的选择性限制了企业融资,而FDI能够有效缓解这一融资约束,促进出口;孙灵燕、崔喜君(2011)针对中国的研究的发现,FDI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合资民营企业的出口融资约束。
此外,已有少量文献从多重融资视角,研究中国企业的出口融资问题。Li和Yu(2009)和Feenstra等(2011)从银行信贷、企业内部储蓄、跨国企业融资三维融资视角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的影响。韩剑、王静(2012)从银行信贷、商业信贷和企业内部融资三个维度探寻中国企业舍近求远的原因。
即便已有学者注意到了企业融资途径的多样性,但现有文献至多考察了企业的三重融资渠道。而梳理文献,会发现企业融资可以有四重途径:银行信贷、商业信贷、企业内部储蓄、跨国企业融资,目前仍然缺乏对这四重融资途径的系统考察。即便有的学者已经研究了商业信贷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但依旧不能回答:既然商业信贷成本明显高于银行信贷,为什么同一企业内部,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会“和谐相处”?两者共存于同一企业会对企业出口融资产生什么“额外”效应?
鉴于此,本文做了如下工作:首先,考虑到企业出口融资途径的多重性,将银行信贷、商业信贷、内部储蓄、跨国企业融资四种融资途径综合考虑并纳入统一的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分析框架,证明以上融资途径对企业缓解出口融资约束的积极影响。
其次,考虑到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共存于同一企业的现实,将Tanaka(2010)和Engemann等(2011)的信号传递机制纳入异质企业理论框架,找到了两种融资方式在同一企业共存的原因,发现商业信贷可以极大促进银行信贷,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之间的作用机理可以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一方面,银行和出口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准确评估出口企业的信用和未来还款能力,不敢给出口企业贷款或以高价格给出口企业贷款;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为了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在产品质量可靠时,会向出口企业提供商业信贷,因而,当银行获悉出口企业得到商业信贷后,会间接推测出企业产品质量相对可靠,企业信用相对较好,从而愿意给企业提供贷款。
再次,使用2004~2007年细化到企业层面的中国40余万家企业数据,分别检验上述四重融资途径对企业出口参与、出口强度和出口规模的影响,同时检验了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对企业出口参与、出口强度和出口规模所产生的影响效果。
三、理论模型
(一)异质企业贸易基准模型
接着分析商品的供给。设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假定为1=f+q/φ,其中f是固定成本,q是产量,φ是生产率。根据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将工资单位化后,得到产品价格p(φ)=1/pφ,其中p=(σ-1)/σ,进而求得企业最大利润π(φ)为:
(二)融入融资约束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同Melitz(2003)一样,假设企业在国内市场存活后处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考虑参与出口。不考虑运输成本并且将工资单位化后,假设出口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假设企业出口前的内部储蓄主要是企业已经在国内市场获得的利润,内部储蓄为企业出口提供的融资额为dπ(φ),d∈(0,1]。若企业是跨国企业的子公司,则母公司为企业出口提供的融资额是η,η∈(0,1],并且只有当企业出口成功时,才偿还母公司的借款。企业内部融资无需支付额外费用,因而是企业首选的融资途径。企业内部储蓄和母公司提供的融资额越多,企业需要向银行和上游供应商借贷的数额就越少,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也就越低。
当企业面临外部融资约束时,可以以固定资产K为抵押,向银行和上游企业贷款,假设企业分别以mK和nK,(0<m+n≤1)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品,从银行和上游企业得到数额为h和g
,(h∈(0,1],g ∈[0,1])的贷款。企业内部融资越多,需要的外部融资就越少,到期偿还给银行和上游企业的本息和也就越少。
从式(1)中可以发现内部储蓄是生产率的函数,所以生产率会间接影响企业到期要偿还的本息和数量。此外,由上文对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传导机理的分析,我们知道中间品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商业信贷,间接影响企业的银行信贷,因而中间品质量也是影响企业到期偿还本息和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假设合同到期后,出口企业需要偿还给银行和上游企业的本息和分别为M(φ,α)和N(φ),其中α是优质中间品的概率。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设企业得到商业信贷和没有得到商业信贷时,到期需要偿还给银行的本息和数量分别是。企业若成功出口,则按期还款;若出口失败,银行和上游企业将分别得到该企业mK和nK数额的抵押资产。
是否成功出口关系到企业收益和还款能力,因而出口概率十分重要。Melitz(2003)认为生产率是企业出口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率越高,出口概率越大。Engemann等(2011)和Eck等(2012)认为中间品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质量,从而影响企业是否出口。综合分析后,我们把生产率和中间品质量作为企业出口概率的影响因素,将企业出口概率用函数λ(φ,α)表示。只有优质中间品的厂商才不会担心一段时期后,出口企业因中间品质量问题拒绝支付货款,因而,若上游企业提供商业信贷,中间品必定优质,α=1,在生产率水平φ不变时,出口概率将增大,我们将上游企业提供商业信贷时,企业出口概率设为λ(φ)=,上游企业不提供商业信贷时,企业出口概率设为λ(,α)=
,易知
>
。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上游企业不提供和提供商业信贷时,企业的出口和融资情况。
情形1:上游企业不提供商业信贷。
其中,三个约束条件依次表示银行完全竞争,出口企业有能力偿还银行借款,出口企业通过自身储蓄、跨国企业融资和银行信贷可以完全克服融资约束。
由式(2)第一个约束条件可以得到,出口企业到期需要偿还银行的本息和为:
由此我们得出命题1:企业利用内部储蓄融资途径和跨国企业融资途径获得的资金越多,预期出口利润越大。
由于假设企业先进入国内市场再走向国际市场,因而,企业出口时,国内利润π(φ)和生产率水平φ已经确定,因此式(4)可以改写为“有效出口利润”的形式:
由此得出命题2:外部融资约束μ越小,预期出口利润越大,而企业可以通过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因而商业信贷融资和银行信贷融资都增加了企业预期出口利润。
情形2:上游企业提供商业信贷。
其中,约束条件依次表示:银行完全竞争,上游企业完全竞争,出口企业有能力偿还银行和上游企业的借款,出口企业通过自身储蓄、跨国企业融资、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四种融资途径可以完全克服融资约束。
利用前两个约束条件,得到出口企业到期偿还给银行和上游企业的本息和分别为:
由此,我们总结得出命题3:商业信贷向银行传递了企业产品质量可靠的信号,诱发银行给予企业更优惠的贷款,这进一步减轻了企业外部融资约束,增加了预期出口利润。
四、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筛选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为了确保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删除存在统计错漏值的样本:出口交货值、利息支出、应付账款、资产总额、中间投入小于零或存在缺失值的企业;其次剔除处于停业、筹建、撤销和其他状态的企业,选择研究期间内处于营业状态的企业;再次根据研究目的,删除资源型和垄断型行业,仅选择出口集中的制造业行业;最后,每一年均存在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我们选择那些在样本考察期内持续存在的企业。经过以上筛选,最终有效样本包括462718家企业。
(二)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全文研究的是企业缓解出口融资约束的途径,因而出口是被解释变量。为了较全面地考察企业出口情况,我们分别设置以下变量:出口决策exdum(出口交货值大于0,赋值为1,否则为0)刻画企业出口参与;出口强度exratio(出口交货值/销售收入)刻画企业出口密集度;出口规模lnex(出口交货值的自然对数)刻画企业出口扩张。
核心解释变量。企业融资渠道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企业内部储蓄、跨国企业融资、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是企业缓解出口融资约束的四重有效途径。我们借鉴Li和Yu(2009)和Engemann等(2011)的研究,使用企业内销利润近似衡量内部储蓄dprofit,使用外资企业近似衡量企业是否得到母公司的融资foreign,使用企业利息支出衡量银行信贷bank,使用企业应付账款衡量商业信贷payable。根据理论模型的分析,我们对变量dprofit取滞后一期。以上核心解释变量可以检验命题1和命题2,预计他们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为了检验命题3,我们设置交互项bank×payable,预计估计系数也为正。
控制变量。除了融资影响企业出口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影响出口,因而也必须控制这些因素,包括:(1)生产效率tfp。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可能克服出口固定成本而出口。我们使用Levinsohn和Petrin(2003)发展而来的半参数法(简称LP方法)估算生产率。根据理论模型的分析,我们对tfp取滞后一期。(2)企业年龄age。企业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的生存能力,年龄越高,企业在出口市场的生存能力可能越强。(3)人均资本capital。H-O理论认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人均资本较好地反映了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禀赋差异。(4)企业所有制性质,包括民营企业private和国有企业state。国有企业注重服务国内经济和维持地方就业,出口概率可能较低;民营企业受国内货款拖欠、市场分割等因素制约,可能更倾向出口。以上变量的定义方法和统计描述详见表1。
从表1中我们有如下基本发现:第一,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主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第二,出口企业的融资能力优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获得的银行信贷、商业信贷、内部储蓄和跨国企业融资的平均额都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第三,出口企业较之于非出口企业,除了具有融资优势外,还具有生产效率优势、生存能力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并且与国有企业相比,出口企业在民营企业中分布更为广泛。
(三)计量模型构建与计量结果分析
1.融资途径与出口参与
异质企业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出口存在先期固定成本,只有融资能力足够强的企业才可能支付这项成本而出口。本文的理论模型证明融资约束越大,企业预期出口利润越小,因而,企业出口倾向可能越低,而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四种融资渠道可以缓解企业出口融资约束。因而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考察上述融资途径对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
第四栏是第三栏的边际效应。第三栏引入三个交互项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国有企业依据“所有制优势”容易获得“源源不断”的银行贷款,而民营企业因“先天所有制不足”只能更多依赖商业信贷。因此,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可能更多依赖银行信贷融资,民营企业可能更多依赖商业信贷融资,并且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在民营企业中可能更显著,三个交互项的估计符号验证了我们的以上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混合横截面估计还是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分析,银行贷款、商业贷款和跨国企业融资三个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为正,这说明这三种融资途径都能提高企业出口概率。同时,我们注意到,跨国企业融资对企业出口参与贡献非常突出(48.29%),这反映了跨国企业对中国企业出口融资的重大贡献,也折射出中国本土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约束和中国出口贸易对外资的高度依赖;企业内部储蓄的估计系数在混合横截面估计中不显著,但在固定效应回归中显著,由于固定效应可以控制企业个体差异性,估计结果更为可靠,因而企业内部储蓄也有利于企业出口参与;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得到商业信贷后,银行信贷对企业出口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企业每得到1个单位的商业信贷,银行信贷对该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提高0.17%,这不仅验证了命题3,也找到了企业即使在银行信贷价格低于商业信贷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商业信贷的原因。其他变量估计结果符合理论预期,不是本文分析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2.融资途径与出口强度
虽然通过对式(12)的估计,我们已经得到了企业缓解出口融资约束的四重途径:商业信贷、银行信贷、内部储蓄和跨国企业融资,但是还不能确定这四重融资途径对企业出口强度的影响,为此我们设定以下模型予以分析。
其中,exratio是出口强度,构造方法如前文所述,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式(12)相同。
在现有研究中,相当部分文献直接使用OLS估计出口强度,忽略了出口决策和出口强度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容易产生估计偏误。鉴于此,我们借鉴Helpman等(2008)的处理方法,使用Heckman选择模型综合分析这两个紧密的过程。
Heckman选择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估计出口决策方程(12),获得出口概率估计值λ,再将λ作为控制变量添加到出口强度方程(13),建立考虑出口概率的出口强度决定方程。
λ可能与模型(13)中的解释变量高度相关而出现多重共线性,因而必须设置至少一个影响出口决策但对出口强度没有偏效应的工具变量。我们借鉴刘修岩等(2011)的方法,使用企业上一期的出口决策作为影响出口参与,但不影响出口强度的工具变量。
下页表3报告了Heckman选择模型的估计结果,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也报告了混合横截面估计、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从表3使用Heckman选择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四种融资变量:银行信贷、商业信贷、企业内部融资和跨国企业融资的估计系数均为正,这说明四种融资渠道也可以提升企业出口强度,进一步验证了命题1和命题2;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交互项的估计系数也显著为正,这说明获得商业信贷的企业的银行信贷对出口强度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这再次验证了命题3。表3中企业出口概率估计值λ十分显著,说明运用Heckman选择模型估计出口强度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其他变量的估计结果不再赘述。
3.融资途径与出口规模
通过对表2和表3的分析,我们知道四重融资途径均能显著提高企业出口参与和出口强度,但是还不能确定企业成功出口后,上述融资途径是否也有利于企业实现出口扩张。为此,我们选择那些在2004~2007年出口的144359家企业,设定以下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lnex是企业规模,定义方法如前文所述,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式(13)相同。
表4(见第78页)报告了对式(14)进行混合横截面估计和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表4显示:四种融资变量和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均为正,这说明银行信贷、商业信贷、内部储蓄和跨国企业融资也能显著提升企业出口规模,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使银行信贷对企业出口强度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表4的估计结果也再次验证了第三部分得出的三个命题。
综上,我们得出本文的基本结论:企业缓解出口融资约束有四重途径:银行信贷、商业信贷、内部储蓄和跨国公司融资,这四重融资途径对企业出口参与率、出口强度和出口规模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同时,商业信贷极大促进银行信贷,因而,对于拥有商业信贷的企业来说,银行信贷对出口参与、出口强度、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五、结论及启示
融资约束是企业在经营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本文综合考虑企业多重融资渠道后,将融资约束引入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并将四重融资渠道纳入统一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探讨缓解企业出口融资约束的途径。证明发现:银行信贷、商业信贷、内部储蓄和跨国企业融资是企业缓解出口融资约束的四重途径;同时,商业信贷极大促进银行信贷。运用2004~2007年40余万家中国制造业企业大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上述四重融资途径对企业出口参与率、出口强度和出口规模的提高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拥有商业信贷的企业来说,银行信贷对出口参与、出口强度和出口规模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
本文的研究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第一,重视外商投资特别是跨国企业投资。跨国企业进驻中国,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的体现,也是加速中国外贸发展,缓解中国企业出口融资约束的主要途径。从本文的估计结果来看,跨国企业融资在解决企业出口融资困难中贡献最大,我们需要利用外资,但也要避免过度依赖外资。第二,加快银行信贷体系改革。当前具有“国有”特征的银行信贷体系,严重束缚了非国有企业的出口融资,抑制了非国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第三,发展商业信贷,争取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出口融资。商业信贷不仅是上游企业维持客户关系和提供产品竞争力的手段,而且是下游企业解除融资约束的重要途径。同时,商业信贷还可以向银行传达企业产品质量可靠的信号,引导银行为企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贷款。第四,关注企业内部储蓄。内部储蓄不仅是企业盈利的体现,更是企业克服出口融资约束的重要途径。
标签: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内部融资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融资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企业融资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