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东北老论文,城市论文,旅游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涉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km[2],总人口约1.2亿。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的战略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迎来了新的契机,而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几年里,由于实行了主要依靠本国资源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能源矿产基地的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由此在各地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资源型城市,尤以东北区最为典型[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东北老工业基地有45个。资源型城市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资源诅咒”的幽灵在影响着资源开发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1]。随着不可再生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开采进度的推进,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职工生活困难、生态环境退化、城市人居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当前的困境与初期的繁荣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困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问题,而接续产业的选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
在某些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旅游产业具有先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德国鲁尔区和我国焦作的成功经验,都显示了旅游业在促进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转型方面的独特作用。Pretes以玻利维亚曾经的银矿城市Potosí为例,研究了旅游者与原住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旅游作为一种描述和展示本土发展的一种有效工具,同时还将世界其他地区类似案例进行对比[2]。我国学者多从实证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业的作用和发展策略进行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3-15],但多限于国内外成功经验的介绍和个案城市发展对策研究,较少有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大范围资源型城市发展背景和产业结构的总体审视,以及旅游业发展对策的宏观研究。为此,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16个地级以上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区位熵、旅游产业弹性系数、旅游产业集中系数等指标,对其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计量分析,明确当前该区域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16个地级以上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包括辽宁省抚顺、本溪、阜新、鞍山、盘锦和葫芦岛,黑龙江省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庆和伊春,吉林省辽源、白山和松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另外,考虑到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本文选择2004年以来的年份作为研究时段,以揭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资源型城市及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包括经济发展数据和旅游产业发展数据。主要通过各地级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市统计年鉴获得,缺失数据通过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网络数据进行补充。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除了对历史数据进行简单回顾分析外,还借助如下指标,以更为深入地揭示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区位熵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区位熵的计算公式是:
(2)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是指产业的相对变化量与国民经济相对变化量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产业的发展和萎缩过程。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增长阶段;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等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等于1),说明该产业与国民经济处于同步增长阶段;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该产业呈萎缩趋势[17]。
(3)集中系数
集中系数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较高层次区域该经济部门相对应指标的比值。即
式中:C为集中系数;a为所计算区域某经济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m为所计算区域的人口数量;A为全国或高层次区域该经济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M为全国或全区人口。C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这个部门越集中[16]。
3 指标分析与计算
3.1 旅游产业经营指标
从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总人数两个指标来看,辽宁省所属的六个资源型城市占据相对优势。同时,在2004-2008年,16地市旅游产业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3.2 产业结构演进轨迹
国家全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地级资源型城市GDP提升迅速,尤其是在2007年以来,增长速度呈现出进一步加快的趋势。从表2可以发现,16地市产业结构基本处于“二三一”的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自2004-2008年间,大多数城市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其中,少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较大,如辽源、松原,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显著提升。
一般而言,新型产业的形成和成长期,与老产业的衰退期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不当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加速城市的衰败和环境的恶化。在老产业开始衰退之时,新型产业如果接近成熟,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产业转换所带来的负效应。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最佳期应在资源型产业“成熟繁荣期”,最迟在“萎缩衰退期”[11]。从表2可以看出,传统第二产业始终占据龙头地位且发展势头较好,16地市还基本处于资源型产业的“成熟繁荣期”,这也正是旅游产业的适宜进入期。
3.3 旅游产业区位熵
利用16地市2004-2008年旅游总收入、GDP指标,结合省区和全国同类指标,得到如表3所示的区位熵值。从全国背景来看,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辽宁省所属的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区位熵相对较高,而省内参照系下的区位熵较低,这显示出辽宁省旅游业整体发展较快(2008年,辽宁省旅游总收入是黑龙江的3.08倍,吉林的3.85倍和内蒙古的3.7倍)。另外,从2008年省际参照系下的区位熵值来看,资源型城市罕有优势;本溪、伊春和赤峰具有独特而质优的旅游资源禀赋,使其在16地市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从区位熵值的年际变动来看,近两年内,辽宁省多数资源型城市指标提升明显,而其他省区的城市多数变化较小,甚至有所下降。
3.4 旅游产业弹性系数
旅游产业弹性系数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用△T和△G分别表示旅游产业和GDP增速,用Et表示旅游产业弹性系数,利用16地市2004-2008年旅游收入和GDP指标,得到如表4所示的四个阶段旅游产业弹性系数。从中可以发现,与城市总体经济发展相比,多数资源型城市的旅游产业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活性和发展潜力。其中,个别奇点的出现,反映出旅游产业发展的波动或资源型产业的良性发展。如2007-2008年间,大庆的旅游产业弹性系数为0.24,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旅游产业发展放缓。另一方面,大庆油田的稳产高产使其在2008年实现了高速增长,GDP达到2220亿元,实现近20年最快增长。
3.5 旅游产业集中系数
利用2007年全国和各地市人口、旅游产业收入数据,计算得到如表5所示的旅游产业集中系数。与区位熵值的特点较为相似的是,辽宁省所属的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集中度,而其他城市则相对较低。
4 结果分析
4.1 产业结构调整呈现良性态势,但资源约束仍将长期存在
2004年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已现成效,但总体结构变动缓慢,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升较小,在有些城市甚至有所下降。这显示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环境和资源禀赋刚性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这种刚性约束和惯性持续,势必会影响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以及政府企业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
4.2 旅游产业成长较快,但地域差异显著
从表1数据看,2004-2008年间,16地市旅游产业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地域差异较为显著。从产业规模(尤其是旅游收入)来看,辽宁省所属的资源型城市旅游业规模远高于其他省区的同类城市,区位熵值和旅游产业集中系数也反映出这一情况。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唯一滨海的省份,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都优于内陆省区,旅游产业基础较好,成长速度快,为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3 旅游资源禀赋和资金仍是发展瓶颈
目前国内资源型城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普遍借鉴德国鲁尔区经验和焦作模式,相关文献也较为多见,但这两者的成功并不适合于每一个资源型城市。鲁尔的成功在于雄厚的产业基础、社区居民的环保和休闲理念的深入,以及巧妙的产品设计和环境营造,将废弃的厂矿成功地转换成为休闲吸引物。而焦作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层面的干预和宣传,云台山、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等构成了焦作优质的旅游资源组合,政府的推动和产品的包装共同成就了焦作旅游突变。
然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多数资源型城市缺乏优势型旅游资源,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资源和品牌景区(点)。多数资源型城市处于战略转型期,有限的资金首先要投向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还要兼顾社会福利、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难以复制焦作模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基本结论
借助产业规模及构成、区位熵、旅游产业弹性系数和旅游产业集中系数等指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6地市产业结构基本处于“二三一”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呈现良性态势。对于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而言,这种处于成熟期“二三一”产业结构,也为旅游产业的进入创造了条件。2004年以来,16地市旅游产业都实现了较快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一些问题难以回避,比如资源和产业结构刚性约束、显著的地区差异、旅游资源和发展资金瓶颈等。因此,要从东北振兴的宏观背景出发,立足“大区域、大产业”,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在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特殊作用和战略地位,意识到当前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科学、合理而有效地稳步推进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
5.2 讨论与建议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条件,对其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转型扶持政策
多数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资源开采的成熟期,部分城市已经步入衰退期,资源的耗竭和开采成本加大,企业办社会带来的巨大负担,转型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一区域的很多资源城市不具备自身的转型能力,必须借助国家层面的推动力。
国家应制定新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专项扶持政策,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鼓励选择发展替代产业,扶持并促进非资源产业的发展,为适宜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型城市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扶持、税收、人才队伍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2)设立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专项基金
鉴于资源型城市本身的困难以及转型过程的潜在风险,可以由国家层面成立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基金的征收、支出和监督参照财政部和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基金隶属于中央财政,纳入国家旅游局部门预算统一管理。基金管理的总体原则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做好前期调研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尽量加快资金回笼,加速流转。
(3)编制东北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需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接续产业选择、新兴产业培养乃至于整体的国民经济有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和分析。由国家旅游局牵头,选择典型城市,以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具有较高水平的规划机构,编制东北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4)理性选择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试点,实现有限开发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每一个城市在实现转型过程中,接续产业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有部分城市旅游资源贫乏、缺乏吸引力、没有明显的亮点,不适合将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因此,在选择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试点时,应进行充分的开发适宜性评价,坚持“有所必为,有所不为”的根本原则。理性选择发展试点,进行有限开发、重点培养,确保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对待工业旅游产品开发,要进行冷静思考,做好项目前期分析。
(5)积极开发区域内部客源市场
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的矿山开采,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人居环境陷入恶化状态;当地的居民对于日常的生活环境具有强烈的逃离感。同时,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具有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使得本地居民具有较高的旅游消费水平,形成了较强的旅游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假日调整,周末和传统节日的短途出游成为热点。因此,资源型城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一方面应通过形象设计、市场宣传,不断开拓外部市场;与此同时,也应当充分挖掘区域内部客源市场,积极开发城市及周边短途旅游产品。
(6)贯穿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综合工程,经济效益只是目标体系的一部分。在选择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短期收益的获取,而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荣为目标。实际上,德国鲁尔区的巨大成功正是得益于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社区发展、旧城改造、文脉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推进资源型城市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7)积极融入区域旅游网络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具有相通的历史背景和相似的文化认同感。《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了包括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在内的东北振兴空间网络格局。在这个空间格局中如何把旅游业发展起来,把相关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是整个东北地区旅游规划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许多资源型城市正处于这一网络格局的各个节点上,资源型城市要不断深入区域合作,依托区域城市体系,克服交通和行政体制方面的各种问题,融入大尺度区域旅游合作网络中。借助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整体氛围,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