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移动开通国际短信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陶冶[1](2021)在《基于语音话单分析的骚扰电话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基于某运营商现网话单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语音话单分析的骚扰电话识别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识别骚扰电话,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具有识别范围广、准度高的特点。同时,文章与运营商的现网业务相结合,总结出四种骚扰电话提醒方案,并对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说明,以期对运营商开展骚扰电话提醒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焦升贤[2](2021)在《5G背景下中国移动政企客户套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长伟[3](2019)在《基于中国移动客服语料的意图分析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每天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交互数据产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利用,不断涌现出以便利人们生活为宗旨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如百度地图的智能导航系统、苹果公司的siri等。然而在电信行业中这种智能辅助决策的功能还在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期望通过对客户的来电意图进行分析以合理的制定业务,改善业务体系,建设智能语音客服系统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因此,本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通过对客服语料进行意图分析进而辅助中国移动进行业务决策的系统。本系统的核心任务是意图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对人人对话的来电原因进行分类,该数据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针对这种类型的数据,本文提出以具有层级结构的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增加多元化的词表示,并使用模型融合的方式进行分类。另一部分是对人机对话进行意图识别,包括两个子任务,分别是意图分类和槽值对的提取。针对短文本的意图分类,本文使用多个简单的分类模型从不同维度进行建模,并使用模型融合的方式得到最终的意图分类结果。对于槽值对的提取,根据中国移动的业务规定所设定的语义槽,本文采用对大规模语料进行话术总结,最终使用规则的方式进行提取。本文在对于对话和短文本的建模方式上一方面遵循了数据本身的特点以便模型的性能尽量好,另一方面也考虑了系统处理的实时性,使模型不能过于复杂。在测试集上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这两种针对性的建模方式都快速有效的解决了提出的问题。相较于中国移动以往使用的模型最终在来电原因分析这个任务上的正确率提高了 7.26%,在意图识别任务上正确率提高了5.19%,有效的提高了中国移动的业务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本文设计了系统的整体实现架构,并基于MVC模式设计了辅助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通过整合核心算发、系统功能模块以及系统架构,最终使中国移动在线公司能够合理的制定业务。并提高了智能语音客服的对话质量,使在短期内客户对于客服的服务满意度在抽样调查结果中有6.59%的提升。
俞灵灵[4](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程瓯[5](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认为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纪铖[6](2016)在《U公司移动互联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作为国家基础通信建设商和服务商,因为央企背景带来的行业垄断优势,多年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运营商无论是企业规模、营业收入,还是利润水平、国际影响,在一定的时间里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通信产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国内外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巨大压力:移动话音业务日益饱和,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甚至下降,移动流量需求爆发式增长,产业链核心价值正被以苹果、谷歌、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不断侵蚀。传统电信运营商不得不正视正被边缘化、管道化的残酷现实,转型势在必行。U公司作为国内三家电信运营商之一,虽也因其央企优势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但相比其他运营商而言,U公司成立时间较晚,市场份额较小,整体实力仍相对偏弱。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U公司在面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新挑战的同时,始终面临来自行业内的竞争压力,需在传统市场上争夺份额。而同时,U公司央企性质带来的行业优势在新市场环境下逐渐显露出体制庞大、国家政策管控的诸多弊端,难以及时有效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和调整,竞争压力极其巨大。如何在行业内和行业外的双重压力下保持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是U公司目前必须高度重视和全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战略管理所学内容为理论依据,运用战略管理分析工具,从国内国际、行业内外、公司内部外部等多重视角对U公司目前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剖析和评价,试图找出适合U公司目前发展需求的战略方向选择,并从战略配套、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本文分析认为,U公司应选择移动互联网作为下一步公司发展战略重点,即在保持传统市场竞争策略的同时,坚持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进行公司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开拓,加大移动互联网业务占公司整体业务的权重,同时为适应战略转型要求,配套实施从人事体制架构到基础核心能力建设的调整。
李庆申[7](2014)在《中国移动短信业务模式在银行业的应用与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移动信息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各银行都在积极寻求相应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方式,借此提高各自的服务品质和服务形象。本文研究基于中国移动MAS短信业务在银行业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银行使用MAS发送短信的实际案例,指出中国移动MAS短信业务在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改进措施,为银行系统信息的方便、快捷、高效传递提供了实用性强、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移动MAS的现状,并进一步介绍了MAS短信业务在银行的应用情况;其次从银行短信发送失败、用户投诉的原因分析中发现MAS在短信发送过程中存在积压的情况;接着通过分析MAS短信积压的原因和问题定位,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对置信区间核算短信峰值、高优先级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开发测试及上线运行,充分实现了MAS短信在银行业务开展时的方便快捷、安全高效,以此提高银行服务效率,提升用户服务满意度。
张宏坤[8](2011)在《中国移动用户号码携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信产业的发展及电话普及率的提高,用户对电信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号码携带”(Number Portability)的应用越来越重视,实施的地区和范围越来越广,陆续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号码携带。各国家和地区出台号码携带政策,基本都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保证用户在电信业务使用过程中对运营企业以及业务的选择权;二是降低市场竞争门槛,通过促进竞争来鼓励运营企业提高服务质量。过去的10年,市场开放与竞争是监管机构制定政策时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号码携带政策做为市场竞争开放的一个标志性政策也被多个国家采用。根据对国外政府管制情况的分析,业界普遍认为移动号码携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用户对通信号码的依赖性增强,号码携带是消除转网障碍的办法,因此从长远看,实施号码携带是电信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研究了工信部对于号码携带的总体要求,明确了项目各方面的需求;接着深入调研了中国移动的网络现状,分析了具体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一步预测了现场试验携号转网的用户规模研究了现场试验的实现方案;最终基于中国移动的实际网络提出了号码携带现场试验的具体建设方案,并通过两个实验网验证了号码携带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对于今后号码携带的大规模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9](2011)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现阶段主要反映在三大核心领域:一是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趋势;二是数字报刊与传统报刊的融合趋势;三是手机电视、手机报纸呈现的媒体融合趋势——亦即"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本文即就此分三篇及结语共四个部分,对当前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进行论述。
刘怡忠[10](2010)在《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营销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底,中国移动拥有5.22亿用户,占全国人口的40.1%,市场份额达65%左右。中国移动2009年的用户增长率仅仅是2008年的60%,中国移动用户数很难再进一步大幅提升。价格竞争、公众的质疑,导致中国移动用户ARPU值一直在下降,中国移动语音业务发展遇到瓶颈。3G网络的运营主要目的是发展数据业务,在3G市场成熟的日韩,数据业务能占到整体收入的50%以上,而2009年中国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只占到整体收入的29%左右,数据业务收入增长空间很大。数据业务营销主要手段是群发、内置、传统媒体广告,但数据业务的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导致上述营销方式不再适合数据业务的发展。中国移动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库资源,中国移动利用用户基础信息、用户账单信息、用户账单历史信息、用户基站定位、用户相互通话信息等进行数据挖掘,可以获得用户的真实年龄、性别、活动区域、社交圈、收入、消费行为习惯等等信息。结合数据业务产品的特点,对用户进行市场再细分。数据业务存在即时销售、即时交易、即时产品服务交付、即时支付的特点,这些特点特别适合一对一的电话营销。数据库对用户进行细分后,最佳实现数据库营销的也是电话营销。手机报是典型的数据业务,本文还就手机报如何实施数据库营销、电话营销作了详细的阐述。中国移动要保持现有的市场领导者地位,必须重点发展数据业务。数据库营销是数据业务推广最好的营销方式,数据库营销最佳实现方式是电话营销。
二、中国移动开通国际短信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移动开通国际短信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中国移动客服语料的意图分析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系统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意图分析 |
1.2.2 辅助决策系统 |
1.3 主要内容 |
1.4 本文组织架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概述 |
2.1 文本处理相关技术 |
2.1.1 获取语料 |
2.1.2 文本预处理 |
2.2 WORD2VEC描述 |
2.3 CNN算法描述 |
2.4 LSTM算法描述 |
2.5 ELMO算法描述 |
2.6 HAN模型描述 |
2.7 MVC设计模式 |
2.8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流程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语音识别模块 |
3.2.2 数据处理模块 |
3.2.3 来电原因模块 |
3.2.4 意图识别模块 |
3.2.5 前端展示模块 |
3.2.6 业务管理模块 |
3.2.7 业务回溯模块 |
3.2.8 系统管理模块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意图分析 |
4.1 数据描述和预处理 |
4.1.1 数据描述 |
4.1.2 数据预处理 |
4.2 来电原因分类模型 |
4.2.1 模型框架 |
4.2.2 模型融合 |
4.3 意图识别 |
4.3.1 意图分类 |
4.3.2 槽值对提取 |
4.4 性能描述 |
4.4.1 来电原因分类性能 |
4.4.2 意图识别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概要设计 |
5.1 系统整体架构 |
5.1.1 数据管理 |
5.1.2 意图分析辅助决策 |
5.2 系统逻辑架构 |
5.2.1 设计原则 |
5.2.2 逻辑架构详解 |
5.3 系统接口设计 |
5.3.1 业务管理接口设计 |
5.3.2 业务分析接口设计 |
5.3.3 业务回溯接口设计 |
5.3.4 决策推荐接口设计 |
5.4 系统技术架构 |
5.4.1 技术架构详解 |
5.4.2 技术架构特点 |
5.5 系统后端架构 |
5.5.1 接口层 |
5.5.2 业务层 |
5.5.3 储存层 |
5.5.4 后端技术方案 |
5.6 系统服务器架构 |
5.6.1 生产服务器配置 |
5.6.2 服务器技术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6 系统详细设计 |
6.1 语音识别模块实现 |
6.2 来电原因分类模块实现 |
6.3 意图识别模块实现 |
6.4 前端展示模块实现 |
6.5 业务管理模块实现 |
6.6 业务回溯模块实现 |
6.7 本章小结 |
7 系统测试与验证 |
7.1 功能测试 |
7.1.1 语音识别测试 |
7.1.2 来电原因分类测试 |
7.1.3 意图识别测试 |
7.1.4 前端显示测试 |
7.2 非功能性测试 |
7.2.1 服务器压测 |
7.2.2 兼容性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5)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6)U公司移动互联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运营商及移动互联网 |
第一节 中国运营商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
第三节 运营商+移动互联网的尝试 |
第三章 U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U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U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U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第四章 U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U公司综合资源与能力分析 |
第二节 内部环境分析总结 |
第五章 U公司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U公司的SWOT分析 |
第二节 U公司的可行性战略分析 |
第六章 U公司战略实施 |
第一节 总体战略实施 |
第二节 差异化战略落实措施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移动短信业务模式在银行业的应用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数据获取 |
1.5.2 置信区间均值核算方法 |
1.6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章 中国移动集团移动代理服务器现状分析 |
2.1 中国移动及移动代理服务器相关概况 |
2.1.1 中国移动发展状况 |
2.1.2 中国移动 MAS 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
2.1.3 现行 MAS 运营状态及业务使用情况 |
2.2 银行业移动代理服务器使用情况及业务运营情况分析 |
2.2.1 银行业短信情况 |
2.2.2 MAS 系统功能可解决银行短信的发送情况 |
2.2.3 银行使用 MAS 短信业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建议 |
2.3 MAS 短信业务在银行短信业务中的作用 |
2.3.1 银行帐户变动通知短信 |
2.3.2 银行交易/网银交易验证码短信 |
2.3.3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短信(CRM) |
2.3.4 银行营销宣传/产品推介短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行应用中国移动短信业务的评价方法研究 |
3.1 中国移动短信业务质量核算方法研究 |
3.1.1 短信发送量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研究 |
3.1.2 短信发送成功率核算及方法研究 |
3.1.3 短信成功率提升方法及解决方案 |
3.2 用户投诉处理时效核算及方法研究 |
3.2.1 用户投诉现状 |
3.2.2 用户投诉的原因及投诉类型 |
3.2.3 用户投诉的现有处理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
3.2.4 用户投诉工单处理时效的提升方法 |
3.3 用户投诉处理时效提升及应对解决方案 |
3.3.1 用户投诉处理模型研究 |
3.3.2 工单处理模型对效率的提升 |
3.3.3 投诉工单快速处理的解决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银行短信发送异常原因分析及应对解决方案 |
4.1 多用户接收短信异常的原因分析 |
4.1.1 用户接收短信异常的原因分析 |
4.1.2 用户投诉接收短信延迟的原因分析 |
4.1.3 银行短信平台状态报告不返回的原因分析 |
4.2 银行短信平台对短信发送异常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
4.2.1 银行短信平台发送参数设置对短信下发的影响 |
4.2.2 短信平台的发送机制对短信发送异常的影响 |
4.2.3 解决建议及执行方案 |
4.3 中国移动 MAS 对银行短信发送异常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
4.3.1 MAS 服务器与银行短信平台连接的工作原理 |
4.3.2 MAS 服务器参数配置对短信发送的影响 |
4.3.3 MAS 服务器短信发送异常的原因分析 |
4.3.4 可行性解决建议及执行方案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银行短信发送峰值核算及发送速率提升的解决方案 |
5.1 均值置信区间对银行短信发送量峰值的核算 |
5.1.1 置信区间方法研究 |
5.1.2 银行均值置信区间数据核算方法 |
5.1.3 银行 MAS 短信发送峰值核算及预估 |
5.2 置信区间核算方法对银行系统运行监控及故障预防 |
5.2.1 银行短信发送峰值的系统情况及运行监控 |
5.2.2 中国移动 MAS 短信发送峰值的故障预防 |
5.3 中国移动 MAS 服务器的短信处理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
5.3.1 MAS 服务器短信发送速率的现行处理机制 |
5.3.2 中国移动 MAS 服务器现行短信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5.3.3 中国移动 MAS 服务器短信峰值处理机制的可行性解决建议 |
5.4 中国移动 MAS 短信发送速率提升的解决方案 |
5.4.1 MAS 短信发送优先级机制的建立 |
5.4.2 优先级模式下的短信发送配置情况 |
5.4.3 中国移动 MAS 优先级对银行短信发送速率的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移动用户号码携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号码携带总体要求和中国移动网络概况 |
2.1 号码携带场景 |
2.2 试验网络架构 |
2.3 网间互通要求 |
2.4 现场试验拟开放的业务 |
2.5 中国移动网络现状 |
2.5.1 核心网 |
2.5.2 业务网 |
2.5.3 业务支撑系统 |
第三章 号码携带现场试验实现方案研究 |
3.1 现场试验用户规模预测 |
3.1.1 其他国家/地区携号转网用户规模 |
3.1.2 其他国家/地区携号转网对各运营商的影响 |
3.1.3 工信部相关规范涉及的现场试验携号转网规模内容 |
3.1.4 天津、海南携号转网用户规模 |
3.2 总体实现方案研究 |
3.2.1 路由查询原则 |
3.2.2 语音业务实现方案 |
3.2.3 短信业务实现方案 |
3.2.4 彩信业务实现方案 |
3.2.5 其他业务实现方案 |
3.3 对计费、网管的影响及要求 |
3.3.1 对计费系统的影响及要求 |
3.3.2 对网管系统的影响及要求 |
第四章 中国移动用户号码携带现场试验建设方案 |
4.1 核心网建设方案 |
4.1.1 NP MSC设备建设方案 |
4.1.2 携入HLR |
4.1.3 携出HLR |
4.1.4 关口局(GMSC) |
4.1.5 端局(MSC/VLR) |
4.1.6 长途汇接局(TMSC及SS/TMG)建设方案 |
4.1.7 七号信令网(LSTP、HSTP)建设方案 |
4.2 业务网建设方案 |
4.2.1 短信中心 |
4.2.2 短信网关 |
4.2.3 彩信中心 |
4.2.4 彩信网关 |
4.2.5 彩信互通网关 |
4.2.6 国际彩信网关 |
4.2.7 ENUM/DNS |
4.3 其他业务平台改造 |
4.4 路由组织 |
4.4.1 语音业务 |
4.4.2 短信业务 |
4.4.3 彩信业务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中国移动背景及数据业务概述 |
2.1 中国移动背景 |
2.1.1 中国通信行业发展演变概述 |
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介 |
2.2 中国移动数据概述 |
2.2.1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定义及分类 |
2.2.2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价值链 |
2.2.3 中国移动数据市场规模预测 |
2.3 国际移动数据业务概述 |
2.3.1 欧美数据业务概述 |
2.3.2 日韩数据业务概述 |
第3章 中国移动语音收入增长瓶颈分析 |
3.1 用户数增长率放缓导致收入增长的瓶颈分析 |
3.1.1 用户数增长率放缓 |
3.1.2 行业用户数相对人口总数导致用户再增长瓶颈 |
3.2 价格竞争导致收入增长瓶颈 |
3.2.1 从非价格竞争分析 |
3.2.2 中国移动用户增长生命周期看价格竞争 |
3.2.3 从博弈理论来看价格竞争 |
3.2.4 从小灵通的搅局到看价格竞争 |
3.3 IM 对语音业务的冲击 |
3.4 问题总结 |
第4章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市场分析 |
4.1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现状分析 |
4.1.1 数据业务市场概述 |
4.1.2 3G 数据业务发展分析 |
4.1.3 SP 生存发展策略分析 |
4.2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4 P’S 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
4.2.1 产品策略分析 |
4.2.2 价格策略分析 |
4.2.3 促销策略分析 |
4.2.4 渠道策略分析 |
4.3 中国移动数据主要营销推广分析 |
4.3.1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捆绑销售策略分析 |
4.3.2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交叉营销分析 |
4.3.3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俱乐部营销分析 |
4.4 中国移动数据营销渠道分析 |
4.4.1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群发推广 |
4.4.2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内置营销分析 |
4.5 问题总结 |
第5章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数据库营销应用分析 |
5.1 数据库营销概述 |
5.1.1 数据库营销定义 |
5.1.2 数据库营销特点分析 |
5.2 数据库营销的运营流程 |
5.2.1 组建有效顾客数据库 |
5.2.2 深入分析数据库 |
5.2.3 基于数据分析的推广 |
5.3 中国移动数据库数据挖掘应用 |
5.3.1 基础信息数据挖掘 |
5.3.2 账单信息数据挖掘 |
5.3.3 交叉分析信息 |
5.3.4 定位信息分析 |
5.3.5 定向数据分析 |
5.4 数据业务数据库营销和传统营销模式的 SWOT 分析 |
5.4.1 优势分析 |
5.4.2 劣势分析 |
5.4.3 机会分析 |
5.4.4 风险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数据业务数据库营销解决方案实例 |
6.1 《足球报》手机报数据库营销的实施 |
6.1.1 《足球报》手机报概述 |
6.1.2 《足球报》手机报数据库挖掘 |
6.1.3 《足球报》手机报营销方法 |
6.2 《足球报》手机报电话营销 |
6.2.1 电话营销概述 |
6.2.2 中国移动数据业务电话营销特性分析 |
6.3 《足球报》手机报电话营销执行 |
6.3.1 电话营销管理构架 |
6.3.2 电话营销外呼流程 |
6.3.3 营销脚本设计技巧 |
6.3.4 质检的作用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中国移动开通国际短信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音话单分析的骚扰电话识别技术研究[J]. 李正,陶冶. 信息通信技术, 2021(06)
- [2]5G背景下中国移动政企客户套餐研究[D]. 焦升贤.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3]基于中国移动客服语料的意图分析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长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5]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6]U公司移动互联网战略研究[D]. 纪铖. 南京大学, 2016(06)
- [7]中国移动短信业务模式在银行业的应用与管理研究[D]. 李庆申.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 [8]中国移动用户号码携带研究[D]. 张宏坤.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9]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A]. 吴信训,吴小坤,高红波,王建磊,李珠,靳子亭,江凌,宋超. 《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七辑, 2011
- [10]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营销研究[D]. 刘怡忠.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