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调整一起抓,创造国有工业新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优势论文,工业论文,一起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襄樊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国有企业较为集中,汽车、纺织服装、化工医药、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调整优化国有工业经济结构过程中,努力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有机统一起来,变过去的单项推进为现在的三大调整一起抓,创造了国有经济的新优势,激活了传统工业基地的生机,使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一些企业扭亏为赢,国有工业上交税收呈不断增长趋势。
结构调整需把握内在联系
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如果单从一个方面调整,则很难真正奏效。只有从国民经济的全局性、经济结构之间的联系性和我国国有工业结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统筹考虑结构优化升级各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全面突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使经济结构调整真正见成效,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产业结构调整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轴线。老工业基地不仅传统产业比重大,缺乏技术水平高的主导产业,而且生产集中程度低,专业化协作程度低,“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应该首先适应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从发挥当地优势出发,把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当作国有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把资源迅速转移到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发展的、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中去;要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实行资本集中,组成大型企业集团,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在整个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是国有工业结构调整的依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企业和产品来进行。企业是市场主体,同时也是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主导力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能全面开花,应通过重点扶持某个或几个可能带动产业升级的企业来实现。这些少数的关键企业,凭借其资产、技术、市场开发等优势,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培植技术含量高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使产业结构迅速发生变化,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因此,为了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同时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调整是国有工业结构调整的载体和落脚点。生产好的产品是企业的根本目的,只有开发与生产适销对路的好产品,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并获得好的效益和企业的发展。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得如何,最终要看产品竞争力怎么样。因此,一个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下大力气开发科技含量高、质量和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并围绕这些产品形成新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
首先,立足盘活存量,推动资产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襄樊毗邻东风汽车公司,又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区,发展汽车工业和纺织服装工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工业和纺织服装工业已成为我市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但突出问题是生产布局分散,规模优势不明显。1996年以来,我们为了壮大支柱产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汽车工业和纺织服装工业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在实施二次创业过程中,我们以加速支柱产业生产集中为目标,以盘活资产存量为切入点,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一条途径是围绕汽车工业的车桥、轴承、变速箱、灯具、蓄电池等8 大总成的生产和纺织服装工业的化纤、棉纺织、服装3大基地建设, 以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形式,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另一条途径是按照“不图所有,只图所在”原则,鼓励市内企业以持股联合等形式,与外地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广泛合作,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盘活资产。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共有15家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盘活闲置资产50多亿元。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带动了我市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的发展,加快了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步伐。目前我市汽车工业围绕8大汽车零部件总成建成20家“巨人”企业, 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2家,过5亿元的6家,过亿元的12家。 纺织服装工业通过资产重组壮大了襄棉集团、湖北化纤集团和帅而美服饰集团,初步建成了国家级粘胶化纤基地、纯棉免烫服装面料基地、服装工业基地。全市有40%的产业资本集中在这两大支柱产业。
其次,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近几年来,我们综合运用盘活存量、增加投入、政策扶持等手段,围绕支柱产业培植壮大了50多家大集团和大公司,襄阳汽车轴承集团、湖北化纤集团、襄樊棉纺织集团、华光器材厂4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1000家企业行列, 其中襄阳汽车轴承集团和湖北化纤集团进入了国家优先启动的512家重点企业行列。 我们体会到,要依托优势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单纯把企业做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核心企业综合实力做强。为此,我们把增强大企业、大集团的核心功能作为企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
一是健全筹资融资功能。对重点企业集团采取股份制改造、增资扩股、股票上市、银企协作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建立企业资金融通渠道。汽车工业和纺织服装工业两大支柱产业中已有襄阳轴承、东风电仪、湖北金环3家公司上市,共融资6亿元左右。73家股份公司中有21家进行了增资扩股,扩股总额达4.37亿股。筹融资能力的增强,使重点企业在“九五”期间完成了一大批重点改造项目,为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动力。
二是增强技术开发功能。技术开发功能是大集团、大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专业化生产的重要前提。我们在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中,正确处理抓大与放小的关系,引导大集团和大公司把大量零部件生产、配套服务由内部转向外部,与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协作关系,大集团、大公司则集中力量搞好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研制开发,以此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变。比如我们在组建帅而美服饰集团过程中,就采取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形式,核心企业帅而美服饰有限公司只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和市场开发工作,产品则以合同的形式委托4 家经济联系紧密的企业加工,核心企业按质量标准验收合格后,统一打“帅而美”品牌出售。这种形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带动了帅而美服饰集团迅速成长壮大。大企业、大集团依托技术创新优势,增强了对行业的推动力和控制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聚集中心和“带头羊”的作用。目前全市已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65家,其中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4家, 省部级2家,大多数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是加强市场营销功能。市场营销能力的强弱是大集团、大公司整体素质的直接体现,在带动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在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中,积极引导企业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快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使市场营销能力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适应,以市场开发为龙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目前全市重点企业集团普遍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营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超过12%;纺织服装工业的主导产品如粘胶长丝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 %左右,汽车工业中的冲焊车桥和轴承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8%左右。
再次,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以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产业转换升级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襄樊市作为传统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中不仅存在支柱产业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的问题,生产技术与工艺落后,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档次低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推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关键是技术升级。近几年来,我们以企业为主阵地,以提高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和加工档次为着眼点,先后通过中外合资、技术改造等途径,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支柱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支柱产业1995年以来共完成技改投资82.64亿元,竣工投产项目959个,以产品的更新换代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汽车工业摆脱了为中型卡车配套的单一产品格局,初步形成了重、中、轻、轿兼具的宽系列配套格局,其中轻型车和轿车配套产品产值占整个汽车工业产值的15%。纺织服装工业按照“攻服装、创名牌、促纺织、上台阶”的发展思路,走出了技术先进、系列化加工、集团化经营、国际化营销的路子,改变了以初加工、粗加工为主的局面,使化纤、服装、高档面料、高密细支无接头纱成为主导产品,其产值已占整个纺织工业产值的60%。
实践引发的几点思考
襄樊市国有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对如何结合实际,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感到心中有了数,信心大大增强。以下是我们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启示之一:着眼于全局,把握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是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制约的。要解决某一现实的经济问题,孤立地就这种经济问题采取措施是不行的,必须从它与其它经济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襄樊市国有工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是因为我们考虑了经济结构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采取了全面调整、各种措施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做法。这就启发我们,要保证经济领导工作的高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始终自觉地坚持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防止孤立地、片面地考虑问题并作出决策。
启示之二:增强预见性,才能不断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凡事预则立。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迅猛,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领导者能否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增强发展的预见性,一要认清自身的实际情况,二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比较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项工作抓得比较早,1996年就适时提出并成功实施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汽车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和农村经济三个“二次创业”,推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国内生产总值连续5年保持了年均递增20.9%的增长速度。
启示之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发展经济的突破口。发展经济的条件,沿海与内陆不同,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不同,传统工业基地与新兴工业城市不同。对于襄樊这样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工业有了一定基础的城市来说,忽视或放弃原有的传统工业基础,靠大幅度增加投入建立新的支柱产业发展经济,是不可取的。由于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新的支柱产业难以迅速建立起来,现成的工业基础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原有生产能力的巨大浪费,资源的严重闲置,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等也难以妥善解决。必须立足现有基础,找准与国内外市场的结合点,使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我们正是坚持了这一原则,在工业经济领域提出并采取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以存量盘活为基础,以增量激活为动力的发展思路,使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焕发了青春,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
启示之四:在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必须有效发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结构调整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现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辅之以一定的行政手段,引导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是必要的。为防止在压缩传统生产能力、促进结构升级过程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和“小而全、大而全”问题,我们在坚持发挥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引导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联合和兼并,对项目进行把关,保证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