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孝文化对世俗伦理的影响论文

儒家的孝文化对世俗伦理的影响论文

儒家的孝文化对世俗伦理的影响

王熙成*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要: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儒家的孝文化具有双面性。当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儒家孝文化将对新时代的世俗伦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儒家;孝文化;世俗伦理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社会从起源到成熟的漫长发展岁月中,孕育出的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一般是指晚辈对长辈在亲近、养护、关爱和尊敬等方面的社会行为体现。作为我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具有历史记载的中国孝文化历史超过了三千年,并以“百善孝为先”的角色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中发挥着核心领导价值作用。同时,作为“为仁之本”,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被认为是人性之善的根源。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孝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生活,并在岁月的浇注下,在每个中华民族成员的心中形成了深深的烙印,一代代传承至今。在当下老龄化加剧的中国社会,弘扬孝道和孝文化,将会极大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的构建。

二、儒家孝文化的历史作用

“孝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原则和前提”,是马克斯·韦伯在将西方基督教伦理与中国儒家伦理对比分析后,对中国人普遍社会行为所提出的一个总结性观点。历史的长河中,“百行孝为先”的孝文化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整个汉文化圈,都被大众所接受、认可和奉行。受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影响,我国敬老亲老的孝道文化,自古以来被公认为一种社会公德和美徳,相应地使得民众的孝亲意识得以传承和延续,形成了我国特定的传统孝道心理。也正是受到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有关孝道的社会心理呈现出其双面性,传统的孝文化不仅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也显示出它对社会心理的消极效果。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亲老、爱家、爱人、爱国等内容,在家庭关系、社会和谐、国家情怀和自身道德修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孝文化主张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因此形成的奴性心理,严重地束缚了个体对自我意识和进取创新精神的追求。

三、儒家孝文化对世俗伦理的影响

自古以来,作为孝道的最直接体现,孝亲敬老就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社会优良风气。孝文化不仅具备维持家庭良好关系和稳定的功用,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甚至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因此,在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时期,批判性地弘扬具有正能量的孝文化,发挥养老敬老的积极作用,对世俗伦理的意义和影响依然重大。

④水电站收益期长,为清洁能源,国家将给予大力支持。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价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石门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建立一个稳定的模式,能够不断复制是最好的。但问题在于,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资源是在不断变化的,模式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生存会遇到挑战。另外,如果总是简单的重复,员工的热情也会丧失。

(一)弘扬儒家孝文化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中国儒家观点认为,孝是“德之本”,是非人拼的形成的根源,且认为“道由孝生”,并强调“百善孝为先”。因此,作为代际关系见亲情之爱的“孝”,在道德和美德的行程中,发挥着根源作用,“孝行”也被看做人世间追求一切善果的起点,孝行也被认为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美好德行。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孝行的根源首先来自子女人生之初对父母无私之爱的感知。由于人的感性是相互作用的,父母对子女的爱,相应地催生出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和爱心,随着生命的成长,这种爱心在面对家庭其他亲人或者成员的时候被逐渐增强扩大并施加给更多的人。上述的过程便是由“亲”到“孝”,由“孝”到“悌”的形成过程,即儒家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因此,孝道教育以对家庭中敬亲爱亲的德行教育为起点,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延伸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观点具有其合理性,并且合乎教育发展规律。孝道培养,是培养当代人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切入点。总之,面对广大青少年儿童,弘扬孝道精华文化,开展道德教育,注重孝道培养,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素质、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不仅符合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并且意义非凡。

(二)弘扬儒家孝文化有利于解决社会养老问题

作为家庭中亲子关系间一种常见的伦理形态,孝观念自古以来就是这种亲子伦常关系的道德规范,并且持久发挥着维护家庭生活和谐的功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首先是父母通过对子女抚养和关爱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然后是子女通过对父母的赡养和敬爱使父母得以安度晚年。整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以上慈下孝的基本伦理规范,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关系,并且通过这种良好关系的良性传承,维系着家庭的稳定。

(三)弘扬儒家孝文化有利于缓解家庭代际矛盾

养老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难题,在我国尤其突出。因为我国的人口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老年人口的庞大数量,并且致使我国成为老龄化加剧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变化,包括孝文化在内的很多的传统美德在人们心中受到冲击,不断弱化。面对现实形势的压迫,如何能够解决或者安排好我国数量巨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重点探讨的话题。历史和实践证明,家庭养老是一种最有效也是最可持续的一种基本养老方式。而敬老养老的社会规范为核心内容的传统的孝文化,正是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并且以文化价值机制的角色支撑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当代家庭的代际矛盾日益尖锐,主要表现为晚辈对长辈漠不关心,老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关爱,社会风气也因此变得冷漠和寡淡。弘扬孝道思想,可以营造和谐的尊老、敬老社会氛围,强化人们敬老、爱老、养老的观念、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人们在生活上照顾、在情感上关怀老人,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最终帮助家庭代际关系摆脱困境。如此,不仅家庭的和睦稳定得到了维护,也使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以孝事亲,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家庭结构的稳定,是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的首要体现。时至今日,我们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结构虽然较旧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家庭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相应的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因此,当下的孝文化依然具备优渥的社会土壤和发挥其功能的的必要性。

(四)弘扬儒家孝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由湘政办发(2017)65号文、桂交[2017]2号文引发的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人数少的村组没有得到扶贫政策惠及的问题,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地方规范性文件在扶贫领域的治理效用和困境问题。精准扶贫需要什么样的地方规范性文件来治理和规范?地方规范性文件如何确保良法善治的品性,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地方规范性文件如何避免治理效果背离精准扶贫的政策基点和基本精神?地方规范性文件如何及时地适应精准扶贫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桂东县桥头乡白水村大水山组的实例,以地方规范性文件的效用和困境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方规范性文件在精准扶贫中产生的问题,并评析湘政办发(2017)65号文对精准扶贫的实际意义。

由家及世,以孝道为内涵维系的家庭稳定,又能够促进一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已及人,以孝道为内涵形成的良好家庭代际关系,又能延伸发展处在社会中面对他人的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受到孝文化中积极孝道伦理规范的滋润和约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被塑造出了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和兼爱的性格。被优秀的传统孝文化影响着的中国人,早就习惯于追求祥和平静的生活,追求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因而也成为中国人的性格情愫。以上种种行为特征,都指向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谐家园的美好方面。

(五)弘扬儒家孝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是由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所孕育而来,孝的观念也了成为一种文化纽带,它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因为孝文化历史起源早、传播影响范围广且影响深刻。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浇灌,孝文化和孝观念,深深植根于广大中华儿女心中,对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塑造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成就了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

经过长期的发展,孝文化在当下已然催生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孝文化因此成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塑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精神,即中华儿女共有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诞生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优秀儒家孝文化的滋养下,与时俱进的中华传统文化愈丰富,中华民族意识和情感就越强烈,中华民族精神就越伟大,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

[ 参 考 文 献 ]

[1]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林妹珍.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龙岩学院学报.

[3]杨彦辉.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图分类号: D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2-0247-02

作者简介: 王熙成(197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云南财经大学哲学与伦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伦理哲学。

标签:;  ;  ;  ;  

儒家的孝文化对世俗伦理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