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期土家先民哲学思维的萌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家论文,先民论文,史前论文,萌芽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考古学越来越证明,现今的土家族聚居区——湘鄂川交界地段,从来就是一个具有独特特色的古人类文化区域。新石器时代,在鄂西南及三峡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为:城背溪类型文化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屈家岭文化关庙山中层类型石家河文化季家湖类型。在湘西,龙山里耶溪口遗址、大庸古人隄下层遗址、永顺不二门遗址、泸溪县浦市下层遗址等,结合当地土家语地名,也可否认土家族外来说。因此,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布现今土家族聚居区。
旧石器时代,土家族聚居区也自成系列。从巴东、建始的南猿到四川巫山县龙坪村发现的据今约180万年的巫山人,再到据今约20万年的长阳人,似可形成年代递进的发展序列。如从考古发现的湘西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看,湘西与鄂西川东属同一古地质类型,亦应属同一文化发展序列。
南猿属时代较早的直立人,即确立了两足直立行走的姿势,已能打制石器,属于恩格斯笔下的“完全形成中的人”,有了一定的思维活动发生。巫山人可定为早期猿人向晚期猿人的过渡阶段,比南猿进步,比元谋人落后。而元谋人亦使用石器,还可能使用火。①长阳人亦属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系属早期智人。从石器看,长阳人应以大型厚尖状器为主,亦使用刮削器和石球。石器亦多样化、专门化。石球的使用说明有了远距离杀伤武器。按照人类发展的历史顺序,长阳人已能“摩擦生火”,已能使用弓箭,已开始了相对定居。从人类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整个旧石器时代结束时,人们的思维应具备以下水平:(1)有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他们不仅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观念中形成石器的蓝图,而且能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创造能力使石器精制美化;他们不仅知道自己的活动,而且能对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性及后果有所自觉,如石器的分工、火的产生与保存等。(2)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的萌芽。虽然在总体上,思维的实用性特征突出。但在以下一些方面则显示出了哲学思维的意向:
——出现衣服与原始手工艺品,证明人们已有了美的观念,意识到了人与人的关系,萌发了美的追求;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及初始规范,如生者与死者居处的分开,丧葬中体现的对老人的尊重等,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开始被认识。
——原始宗教观念的发生。最突出的表现是埋葬死人有一定的规范。虽然我们未发现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墓葬,但同期的其它地区的文化显示是:这一期应产生灵魂不死观念。表明原始人能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思维已能离开当前的行为对象作类推与联想,从忙乱的现实生活中思考到死后的生活。灵魂不死观念是最初的宗教观念,是他们关于精神与肉体关系的看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早表现,是最早的形神观。自此而后,人们开始有了可以称为是世界观的观念了。
——联系观念的萌芽。人的思维一经形成,就反映出与其它动物的明确区别:有明确自我意识的自主的精神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造环境。因此,人们能更准确的理解自然现象的关系,萌生联系的观念。如打制石器,已改变了原材料的外部形态,从选料到制作的程序化,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维的连贯性;摩擦生火已是机械运动向物理运动的转化;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已涉及动能、势能及转化。凡此等等,都反映了原始联系观念的发生。
诚然,旧石器时代,人们思索的只是“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的肉体组织。”②而且,因原始人自身的局限性,旧石器时代的思维能力、思维水平及思维对象,都在较低的层次、较低的速度上延伸,于是用去了数百万年时间。
二
新石器时代,湘鄂川相邻地区发现了一系列遗址,为研究土家族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哲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从时限上推知,这一时期当近1万年期至6千年期,或至4千年期。其主要思维成就应是:
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一是反映在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上。我们知道,《华阳国志·南中志》有“夷经”的记载,属象形文字。与此类似,土家先民也有这类文字。四川省科协高级工程师钱玉趾,综合世界百多种文字符号,考核成都百花潭内战国墓葬中铜壶盖及几件巴式戈上的铭文,知是古巴人文字;③根据徐中舒先生的收集,计有鸟、豹、虎、人、头面、鱼、篮、舟、星、草等,均为象形文字,有的已达到了会意字的高度。最近,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宜昌县杨家湾遗址发现属大溪文化期的早期象形文字,目前已发现170余种。根据文化层的地域特色,当属土家文字的前身,后来融合在汉文中。二是以类象形,创造器物。如彩陶的出现就表明其既作为工艺品,又作为风格独具、色彩鲜艳、图案别致的生活用具。由于绘画艺术已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故应从巫山大溪居民彩陶上的人字纹等为主的文饰中,去探讨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以类象形创造器物和创造文字一样,都反映人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灵魂不死观念的强化。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的墓葬反映最为突出。一是葬式虽以直肢葬为主,但有独具特色的屈肢葬。无论是仰身屈肢、侧身屈肢,还是俯身屈肢,其下肢的弯曲程度都较大。如仰身屈肢葬,有的两腿并靠,双手交叉置于腹部;有的呈蹲居式,膝盖弯及胸前,双手在臀部旁或抱住臀部;有的是跪坐式,双脚被交叉压在臀下。结合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捆缚屈肢葬的惯例,显然是生者为死者安排的生前最喜欢的姿势,无疑是灵魂不死观念的强化。二是葬仪中的特制,如大溪M1用两个陶碗盖在死者的两个乳房上;M153用两条鱼分别垫在死者的两臂之下;M111将鱼放在死者颈部左右,尾端衔于口中;清水滩M1骨架两旁也各有一片密集的鱼骨。这已带上了宗教迷信色彩。三是关庙山发现有10余座瓮棺葬,用夹炭陶或粗泥陶的圆底釜作葬具,有的上面倒置一碗,或圈足盘作盖,主要葬婴幼儿。按瓮棺葬通例,瓮棺之盖上有通气孔,以供灵魂出入。四是殉葬品十分普遍,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这是灵魂不死观念的特别强化。因为“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们能在幽冥中继续使用。”④
图腾观念的发生。图腾观念最盛行期是母系氏族。作为氏族的徽号和标志,我们认为“巴”字本身就是这种标志。“巴”为长虫,亦蛇。故后人释“巴”亦为蛇。在甲骨文中,“巴”字如眼睛蛇形象:(明571)、(林2330)、(乙99)、(铁217.4)、(后2.30.10)、(林2.30.60)、(乙6422)、(乙9044)、(乙4856)、(燕628)等,都可以象形之蛇释意,故可为“巴”的象形初文。⑤结合土家族先民的象形文字,此亦当是土家先民的象形文字之一。此外,以“鱼”放于死者的臂下,是否也是把自己置于祖先的怀胞呢?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学者以为与图腾有关。如果参证土家人呼鱼为“巴”,《埤雅》转引《恩平郡谱》云:“蛇谓之讹,盖蛇古字作它,与讹声相近。讹声转为鱼,故蛇复号为鱼矣”。我们认为,“蛇”与“鱼”盖古两个氏族图腾,后又融合为一,故可互称。大溪墓葬可提供实证。由于三角纹、菱形纹一般都是由鱼纹演变而来的,故我们可从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形的三足器、器物的三角形纹及菱形纹的逐渐增加上看出“鱼”的观念的升华,直到现在,还有认鱼为祖的姓氏。
诚然,由于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在土家族文化的研究方面还十分有限。故仅就目力所及略述如上。
三
大至与新石器时代相当,土家族的历史也可称为传说时代。这一时代,留下了许多口耳相传的口承文化史料。通过这些史料,可知土家先民至迟在公元前40世纪就与中原各族有所交往,并最终融于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传说时代的土家族哲学以天地人为主体思想。其起源论突出的是天地人三才共生共本;其自然观强调的是自然、社会及人事的相济及相互引发作用;其认识论强调的是实用性价值取向,即强调从天地人相一致而有利于人的角度来认识;其人生观则致力于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才合一思想的发生,与土家先民的生存环境有关。虎蛇多窜而以为图腾,并造就其龙虎般的勇猛精神,故有“巴有将”的盛誉。⑥大山环境造就其直而不屈的山的风格,故其风习也“朴拙淳直、”⑦“犹有悍风,然其性率直。”⑧长期的水居生活,使他们“习于用舟。”⑨至有“轻舟出于巴”的盛誉。⑩不难看出,土家族初民的三才合一思想是他们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渴望,并体现在他们的各种哲学观念中。
土家初民的世界起源论,一是体现在人物共本的创生说,即承认人物有共同的物质本源。如《梯玛歌·开天辟地》、《鸿均老祖歌》中讲,远古如混沌,无天地人物,后由一气化成。至天地人物生存后,又通过天地、日月、龟蛟、兄妹的矛盾结合而生万事万物。因此,人及人类社会都是矛盾发展的结果。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天地人发生以后,因人为的破坏造成毁灭,故有了天地人的再造过程。(11)但无论是初造还是再造,都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的东西,是某种逐渐生存的东西。”(12)是天生的自发的唯物论者、辩证论者。二是神人共创论,即讲世界毁灭后,其再创过程是由神人共同完成的,这在流传于湘西的《葫芦歌》中反映最明显。此外在《土家人的祖先》、《太阳与月亮》、《罗神公公与罗神娘娘》、《水杉》等中亦有反映。在这里,神话是复合型的,人们对人为造成的水患是印象深刻的,征服自然的愿望是强烈的,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是悲壮的。从哲学上讲,神人共创反映自然与人由分离走向统一的矛盾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三是人物共创论,即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交配,前者如《虎儿娃》、《佘氏婆婆》,后者如《咿罗娘娘》。这是土家初民的自然崇拜观念的传承。因此,在土家人的世界起源论里,神、人、物必须配合。这一方面反映天地人三者合一的世界整体图式,具有辩证思维因素。另一方面则说明人神对自然万物的最后依赖性,具有唯物论倾向。
土家先民的自然观是矛盾的,一方面是战天斗地与人定胜天的自信,一方面则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万物有灵,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如《民族迁徙歌》中记叙的长途迁徙历程,《雍尼补所尼》及《涨齐天大水的故事》中的人间子弟捉雷公,《洛羽射日》中的射日并安排日月运行,无一不是人定胜天的人类主体力量的显示。后者如以黑虎、白虎、蛇、鹰等图腾,由灵魂不死观念延伸为祖先崇拜观念等。从认识根源上讲,是由于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且在能把自己与自然界区别开来的时候,人们才能思索自己受其压迫而又不可理解的神秘力量,也才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从哲学思维的角度讲,这既表明思维的幼稚性,即人的头脑还分不清人同动物、植物及生者与死者的原则界限,意识不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又表明思维的巨大进步,即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起源,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诚然,土家先民的这种矛盾的自然观,是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分不开的。
土家族初民的社会观以和则生力为特征。一是以劝人向善为和则生力的前提。这在《梯玛歌·长刀砍邪》中有明确反映。其中强调人们应向善而不应向邪恶乞求,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并逐走邪恶。二是以尊老爱幼、扶弱助寡为和则生力的重要内容。这在土家族《民族迁徙歌》中有最明确的反映。三是以协力同心为和则生力社会观的基本要求,是全体土家先民的基本义务,诸如以和为贵、原始平等、齐心合力等。这在《葫芦歌》中合力捉雷公、《民族迁徙歌》中协力过险滩与斗人熊等可明确看出。
土家族初民的认识论具有明显的直观性。一是认识的直观性,如造人取材于农耕生活与竹编技术、上天用水杉等。从思维的角度说,反映了人们的想象力,把自然性与神性结合,有了某种程度的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推进,而且,这种形象的描述及丰富的联想还可起传授知识和教育后代的作用。二是联系的幻想性,这反映的是人们的意识与外部世界的某种关系,如向王天子吹牛角而吹出清江河,小鸟帮助人们发明火等。这表明,土家先民已能探索原因并作简单的推理,自然崇拜就是这种推理的结果。诚然,他们所发现的这种联系是幻想的。三是价值取向的实用性。认识是为求得真理,而真理本身需要力量。故土家先民一开始就以适用性为认识论的价值取向,把真理的力量如骁勇、无畏、智慧作为目标。《长刀砍邪》中的梯玛骁勇、无畏,《打猎歌》中的猎人耐心、机智等。这种实用性价值取向,鼓舞了人们对自然的进取精神。
收稿日期:1994-09-20
注释:
①《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等著,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边注。
③《四川政协报》,1989年3月18日。
④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1页。
⑤李干、夏禄《卜辞中南方少数民族史料偶拾》,《楚史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⑥《华阳国志·巴志》
⑦《苗防备览》
⑧《宜昌府志》
⑨胡三省《通鉴隋纪》,开皇九年注。
⑩《战国策·燕策》
(11)《摆手歌》,岳鹿书社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