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货紧缩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策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全球通货紧缩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策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全球通缩环境下的中国经济政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政策论文,中国论文,环境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3)19-0035-02

按照经济学理论的一般解释,通货紧缩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指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目前国际上对通货紧缩的普遍理解为“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紧缩同时发生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

2003年3月,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撰文指出,中国是引致全球通货紧缩的因素。但笔者认为,自2002年底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一直坚挺,截至2003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上升态势,国内通货紧缩压力已经明显趋缓,相反国际通货紧缩的压力却不容忽视。

一、国内通货现状分析

高盛公司在2003年初公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今年中国的通货紧缩问题将会有所缓和,甚至有可能出现0.5%左右的轻度通货膨胀,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中国经济回暖的指标之一。

虽然2003年4月份以后中国经济遭遇了“非典”疫情的打压,但官方公布的数据表明国民经济走势并未发生逆转。《华尔街日报》评论说:“非典”疫情对中国制造业和出口造成的影响比预计的要小。

国家统计局2003年6月公布的月度形势报告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5%,农村上涨0.9%。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至5月累计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涨0.6%。海关总署同期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出口额比上年同月增长37.4%,增幅大于预期。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进度信息显示,尽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打压,增速有所下降,但是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还是比上年同月增长了13.7%。1至5月累计,工业生产比上年同期增长15.9%。

2003年1至4月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保持在3.6%,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超过5%。

从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情况看,2003年一季度我国GDP实现了9.9%的高增长,4月份仍然达到8.9%的增长速度。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价格升降取决于经济走势。具体讲,生产资料价格是超前指标,生活资料价格一般会滞后半年。而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从去年底开始就一路走强,消费价格保持增长正是半年来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反映。价格的走势有力地证明,我国经济正处于扩张期。

二、国际通货现状分析

与中国逐步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性的通货紧缩正在逼近。

从国际看,日本多年来一直在通货紧缩的泥潭中徘徊;欧共体的价格水平低迷,其中德国更是“已经走到通缩边缘”;就连美国也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可能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对象,特别是今年5月份美国的批发价格指数连续第二个月出现下降以后,美联储对经济增长率持续低迷将引发新一轮通货紧缩的忧虑正在加剧,美联储已于六月降息0.25个百分点。

如果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同时出现价格下降的趋势,则可能使全球进入通货紧缩时代。

笔者认为,全球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原因主要在于:

1.工业国家企业普遍面临强大的加薪压力,形成了所谓的工资刚性,导致劳动力成本较高。

2.随着经济自由化浪潮,尤其是近年来国外反垄断趋势明显,自由竞争力量得到释放,从而打破了价格的垄断体系,导致了价格的下降。

3.数十年来各国所采用的财政政策都是把通货膨胀当作头号敌人。尤其是美联储,为防止“滞胀”,制定政策的首要参照指标就是物价。所以各国制度和政策的因素导致了通货膨胀趋于消弭。

4.过去诸如担心能源短缺导致的自然资料稀缺,引起了价格的上升。而随着科技进步,替代品不断出现,新材料越来越多,另外,环保意识的增强也使得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所以自然资源因素导致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因素不断减少。

三、为防治通货紧缩的政策建议

虽然通货紧缩在我国渐行渐远,但针对目前外忧大于内患的通货紧缩形势,我国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从目前我国通货的现状来看,预防并治理通货紧缩应采取以下政策:

(一)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

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状态,中央银行首先要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投放,增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力,使货币政策能真正调整公众心理预期。具体来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

1.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可信贷款需求却相对短缺,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得不足的状况,投放基础货币可以考虑如下方式:一是财政部发长期国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购入后转卖给中央银行;二是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三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适当提供再贷款,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抵冲关键性大中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的部分债务,由央行买入,增加货币供给,化解部分金融风险,从而有效使用沉淀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过剩资金。

2.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当然,除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外,还应继续改革准备金制度,包括降低乃至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并将由此节省的利息支出转入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此外还包括按月平均计算存款准备金比率,准备金可用于清算,等等。

3.下调利率和加快利率市场化相结合。为防治通货紧缩,有必要下调利率,调整利率结构,但同时更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由于连续7次下调利率,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落在低位线上,我们应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来确定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作用,也应逐步通过贴现窗口和中央银行的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来发挥。

4.加速货币信贷主体的货币投放积极性和消除货币投放中的障碍。加速货币信贷主体的货币投放积极性和消除货币投放中的障碍主要包括:一是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要重新制定证券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规定,使其能够在有效的监管下,进入货币市场融资,发挥其在证券市场的造市作用;二是通过促使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其本身素质而提高其社会信誉,同时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保险制度,以促进货币的投放;三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使利润约束与风险约束一样具有严肃性,从而促使加快货币投放的规模和速度。

(二)继续加大对总需求不足的调节力度。

刺激总需求包括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由于在这两大需求中,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对稳定,而投资需求则上下摆幅很大,其振动幅度对总需求的影响也较大,因而要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加大对投资需求的刺激。中央集中包揽的政府投资今后应进一步重视带动和启动民间投资,并将投资领域拓宽到技术改造、农村城市化、环境技资等更宽阔的领域,这不仅对于扩大内需,而且对于改善供给结构都有积极意义。由于在消费需求方面,影响居民消费需要的不仅仅是收入水平,而更重要的是收入和支出的预期,因而应考虑其它新的配套措施。为增加居民收入和减少支出所需要的资金,可以从国有资产存量的处置和国有股份的出售上解决。

调节总需求严重不足还要优化供给。在优化供给方面,由于多年来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下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无效供给形成的供给刚性限制了需求对供给的导向作用,也限制了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的空间,因而优化供给要以市场为导向,妥善处理解决技术进步、优化供给同劳动就业的矛盾,为此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革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要加快发展那些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民间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技术以及以工代赈的城乡公共工程,等等。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总需求严重不足虽然不能说是某种体制模式的必然结果,但我国目前的总需求严重不足确实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因此,调节总需求不足不能仅仅靠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面对通货紧缩,制度投入或许更重要。

在制度投入上,我们一是要按照产业组织的内在要求优化供给,解决规模不经济和各种垄断的问题;二是要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优化供给,建立良好的经济结构;三是要按照技术创新的要求优化供给,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体制;四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供给,形成现代企业体制;五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优化供给,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体制。

标签:;  ;  ;  ;  ;  ;  ;  

全球通货紧缩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策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