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词义统一的语文教学观_语言表达论文

基于词义统一的语文教学观_语言表达论文

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言意统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两大硬伤:“言不及意”和“得意忘言”。

言不及意指语文课堂教学只注重教语文知识、写作方法,离开语境学词语,不顾情景讲修辞,抛弃主旨谈技巧。课堂上,学生抄了不少生字词,记了不少写景抒情的妙句,也背了不少诸如“开门见山”、“托物言志”之类的作文法则,却总是不知这些佳词妙句“佳”在哪里,“妙”在何方,总是不知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妙招用在什么地方才好。譬如学习《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羞涩”、“倩影”等等词语必须知道读音和释义,比喻、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也要讲清楚,还有必须记住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至于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要用这种修辞,不用行不行?这样的景和这样的情有什么关系?一概不管。

“得意忘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种教学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大讲中心思想、情感主旨,离开语言架空分析。于是乎,学过《项脊轩志》仅记住了归有光借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却不记得文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等赞美书房的佳词,不记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等动情的妙句。学过《水调歌头·游泳》,记得诗人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业绩,却忘了“极目楚天舒”中的一个“舒”字,不仅是写天空的开阔,更是诗人心情舒畅的表现;“一桥飞架南北”中的一个“飞”字,写尽了大桥的雄伟气势。

当然还有“无言无意”的教学,那是一些闹剧,不值一提。

“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主张让学生学习课文作者是用怎样的“言”表达怎样的“意”。学《谏太宗十思疏》,在了解了文章是一位大臣向皇帝提意见的大意后,在课堂上更多的让学生学习这位大臣是用怎样的语言敢于向地位至高无上的人君进谏。于是,话题从何切入,“十思”何时提出,对偶的用词,排比的句子,骈文的特点,这些属于语言范畴的,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既体会魏征的耿耿忠心,又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品德得到熏陶,精神得到提升,思维品质得到锻炼……

一、言意统一语文教学观的科学性

“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的“言”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等等;“意”指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言意统一,既因为教材是“言意融合”的经典,也因为学生需要语言的滋养,还因为它能明确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1.语文教学必须做到“言意统一”,是因为教材是“言意融合”的经典。

经典的作品都是“言”与“意”高度融合、统一的有机整体。古人说:“道假词而明”(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经典作品都是“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叶梦得《石林诗话》)。因此,在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表现形式方面也具有典范意义,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样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准确、鲜明、优美、形象,激发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有效地培养理解与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做到言意统一,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语文教学必须做到“言意统一”,是因为学生需要语言的滋养。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中学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言语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程度,变自发为自觉,习得加学得,科学地加速这一发展变化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但目前学生的语言现状却非常的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缺乏语言范式的积累,表达时总是词不达意,作文时总是难以做到文从字顺。特别是生活在方言区的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一天到晚说着“我走先”、“我有做作业”、“今天生病了,好辛苦(难受)”等等,规范语言的习得环境如此恶劣,如果再不在学校校园营造习得规范语言的良好环境,不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言的学得效率,那么,提高语文素养就是一句空话。

3.“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什么都可以教,却不知教什么”是不少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的困惑。确实如此,语文课的课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每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都做到面面俱到,怎么可能?过去有人说,“红旗飘”三个字可以讲一节课:可以讲造字六义,可以讲语法结构,可以讲词义,按现在某些流行做法还可以拓展延伸,等等。这样做也符合所谓“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但我们应该提倡让学生“得其该得的”。“该得的”就是言意统一的阅读和表述能力,或者叫语言功底。不能用语言功底以外的“有所得”代替“该所得”。否则,语文教学永远是“误尽苍生”。

二、言意统一的语文的教学观

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课”,是“语言训练课”。但当前不少语文教学不重视语言的积累,不重视语感的积淀,不重视语句语段的训练,这应该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学习语言作为首要的任务,是为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语文课堂既是学生继续习得语言的场所,也是学得语言的加工厂,是运用语言的训练基地。

1.“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对课文的语言特色有高度的敏感,有精到的解读。

课文内容“是什么”,是学生容易搞清楚的问题,而“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学生就不容易搞清楚但又必须搞清楚。与之相关联的,课文内容“是什么”是教师容易施教的,“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却是教师不容易施教的。这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

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自觉地去独立研究教材,常常是通读一遍课文之后,就依《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说法进行备课,很少细研深钻,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一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教师自己都没有个性化的解读能力,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学生呢?怎么能让学生有多姿多彩的语文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研究和解读是必修的基本功。只有读懂课文、“吃透”教材,才能锤炼出内功;引来“言意统一”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才能在带领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重视吟诵、品读、体味、领悟等学习方法。

“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通过对课文言语的反复诵读吟咏,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咀嚼品味,积累足够数量的汉字、词汇、句子和一定量的可以成诵的经典作品。通过品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深入到语境中去,感受语言的韵味,把握语脉,力避空洞的理性分析和僵化的知识教学。

品读中的“品”,是感受,是咀嚼,是欣赏。“品”要以“读”为基础,即在“读”的基础上“品”;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加深“品”的收获,要用“读”来强化“品”的感受,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要用“读”来领悟语言文字所传达出的“意”。先“读”后“品”,“品”后再“读”,读读品品,品品读读:这就是言意统一的语文学习,或者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牢记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教学,要多一点感性,多一点积累,多一点“举三反一”。有人说语文学习具有“少慢差费”的特点,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3.“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追求“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的表述。

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积累的厚薄。表达的问题更多的要靠阅读来解决,但也不可轻视表达训练的作用。表达训练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言要达意是最低要求,然后是言意统一,非此言不能表此意。

表达训练从遣词造句开始。形式上可以是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也可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或句子。

语段写作往往被语文教学忽视。段落是文章结构的最小单位,段落其实就是一篇文章的具体形态。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就认为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至关重要。他说:“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从训练段落入手来提高学生言意统一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建立起作文的结构意识,可以有效地摒除现在作文教学中视结构训练为作文的纯技术手段的弊病。

张志公先生又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句式仿写、语段仿写,都是比较有效的表达训练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仿写文中结构清晰、极富文采的句子或语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和表达冲动,可以更深刻体会到言意统一的美妙意境,可以享受到自己也能创造出佳句美文的成功喜悦。

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把课文中的“言(用词遣句、文章结构等)”和“意(作者的思路、情感、主旨等)”结合起来,让学生搞清楚这样用词遣句、安排结构的理由和好处是什么,而不是单纯地模仿。

经常在一些课堂上看到所谓的读写结合,学完一篇课文就写篇文章,学了《荷塘月色》,就布置学生写《校园月色》,学了《宝玉挨打》,就安排学生写《我的童年》……以为也像数学物理学了某个公式就可以解题一样,幻想语文教学也可以学用结合、立竿见影。其实,这种做法是无效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标签:;  

基于词义统一的语文教学观_语言表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