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社会和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部人类历史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内心世界冲突渐开、矛盾渐剧的历史,也是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理想的历史。由于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贫困、苦难、剥削、压迫、不公正、不平等、不自由等弊害和不和谐现象,富有、自由、快乐、幸福和公正、平等、民主、博爱、和谐等目标就一直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生生不息的追求。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类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之上的完整的有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其总和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结构。马克思指出: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且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确立都是以一定水平的生产力为基础的,它的发展和更替也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恩格斯在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问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不单一地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增长速度,而是表现为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史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根本动力。同时,社会历史规律只能借助于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即社会历史发展是由人作为主体承担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自原始社会以后的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也不取决于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而是由无数个别愿望和行动相互矛盾冲突所形成的总的历史合力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从多角度考察和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发展要经过若干社会形态。“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4页。)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分为三大形态: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产品经济形态。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形态——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及其基本要素之间关联的方式,具有多层次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政治、文化构成社会领域的基本方面,其中,经济是社会变迁的根源和根本动因,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的表现并且反作用于经济;认为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其中,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认为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其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强调物质、物质生活、经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同时强调物质与精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联系,强调政治、政治文明、政治生活和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的巨大反作用。
二、唯物史观为和谐社会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共同体内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古代思想家、西方学者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社会和谐”的主张曾经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马克思还把空想共产主义者威廉·魏特林所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赞誉为“天才著作”、“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3页。)。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历史局限性,以往的社会和谐思想或者实践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如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构想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即使付诸实验,却也必然以失败告终。其客观原因是他们无法超越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主观上看,他们的唯心史观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揭示社会的本质,也不可能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依靠力量和正确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指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从而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和依靠力量即工人阶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原理,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从而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合理因素,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资产阶级通过政治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通过全面的社会变革,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代替了封建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通过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消除了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有力地推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为未来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前提。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5-926页。)但是,资本主义文明是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这就是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始终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个片面的畸形发展的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人的畸形发展和异化等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只有铲除这种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不和谐现象。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徒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作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1995年版,第773页。)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示了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而且指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体力量。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变革不和谐的旧世界、创建和谐新社会的社会主体力量。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走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不平等发展、畸形发展和不自由发展,揭示了未来社会的本质。他们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1995年版,第294页。)恩格斯在1894年1月9日致卡内帕的信中,应《新世纪》周刊“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的请求,摘下了这段话作为答复。他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上面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也就是说,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个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文明进步的尺度。
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了实现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首先,和谐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只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物质财富的源泉涌流,才能为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创造物质基础,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财富,保证社会一切成员有充裕的物质生活,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达到真正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社会占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却又与发展着的生产力越来越不相适应,表现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即高度发展的社会化生产要求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当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资产阶级私有制就要被废除。“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未来社会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一是生产力加速发展。恩格斯说:“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先决条件。但是还不止于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二是商品货币将被废除。三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生产者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生产的社会”,是一个“自觉的有计划的联合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1页。)。四是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就排除了少数人因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性,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者凭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取与本人劳动量相等的消费品。当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时,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旦达到了一定程度,不仅阶级压迫和剥削消灭了,而且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也消灭了。从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逐渐消亡。过渡时期的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国家将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国家对社会关系的干预也将逐步自行停止,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在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人们在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到了高级阶段,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和精神境界将极大提高。总之,只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要素的辩证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反映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性质。恩格斯说:“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差异,都有其内部矛盾,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是一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对立面的相互渗透、相互斗争、相互转化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对立面之间的转化,不是外部强加的随意的否定,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存的统一。辩证否定的过程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来源于自然界,依靠自然界生活,在自然界中表现和实现自我。人类在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改造了自然,也创造了自然。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如栽培植物,驯养动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疏通河道等。“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动植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居住地方的面貌和气候,他们甚至还如此地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使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但是,人类往往从自己最直接的利益出发去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恩格斯指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导致了自然界冷酷无情的报复。他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往后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时,对人类破坏森林的行为痛心疾首:“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恩格斯指出,当人们仍然受到自然规律支配而不能自觉地利用自然规律时,人还没有最终脱离动物界。人类的行为违背生态平衡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应当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因而,社会成为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中介。这样,社会性质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生产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需要的界限就是生产的界限”,人和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资本主义生产不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增殖和积累的无限需求使资本主义生产呈无限扩大的趋势,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工业和农业给人和自然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则加剧了资本家之间、产业之间和国家之间对自然资源的争相掠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是其生产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只有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对生产的长远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影响进行有利于人类的调节,这就需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编中充分阐述了这种变革对解决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意义,这就是:实行这种社会变革后,“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应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他们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自然界真正复活”、“使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0页。)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环境中,人才能成其为人,人的肉体存在才能超越其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进入历史过程,从而获得“人”的规定,变成真正的人的存在。他说:“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抽象地谈论人,而把人理解为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的“现实中的个人”,并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56页。)
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09页。)这表明个人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包括个人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发展和全面性的发展。一是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发展。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人建立了普遍的关系,个人同整个世界的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普遍交换,摆脱地域的民族的狭隘性,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以生产力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它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二是个人关系的全面性发展。这就是在物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政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把人从物或工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人从经济动物提升为真正的社会动物,从而使人的本质充分地展现出来,使个人与类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牢固的全面关系。人的关系普遍性发展主要是从广度上而言的,而人的关系全面性发展则是从深度上而言的。
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原始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本能的依存和自发的结合,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地方性的联系。“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第二个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限制个人交往的血缘关系、等级差别,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能力的体系。马克思指出:“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毫无疑问,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和全面关系仍然受到了限制。第三个阶段是人们在丰富的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控制的”。
因此,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指人类从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的简单、狭隘、封闭的社会关系向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的全面、开放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由血缘关系和类似动物生存竞争关系并受其盲目支配的社会关系向真正属于人的生存状态并为人自觉调控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由使人奴隶般地服从于固定的社会分工和由此而导致的畸形、片面地发展并不断地生成着人与人的对立的社会关系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自身的发展过程和条件。他们认为,人自身也是矛盾统一体,也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社会发展史实质上是个人的发展史。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页。)在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人是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畸形片面发展,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人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发展;资本占有劳动,人成为资本的奴隶,使人不能平等发展;机器支配人,人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使人不能自由发展;分工限制人,使人不能完整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摆脱社会和人畸形发展的怪圈。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的机器使工人从一台机器下降为机器的单纯附属物……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短视所奴役,为他们的由于接受专门教育和终生从事一个专业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643页。)这种不平等、畸形和不自由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每个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需要不断满足、人的社会关系丰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个性的自由发展。这里的“人”既是指社会中的每个人,也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他们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又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平等而完整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人的个性等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即作为主体的人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不受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为自由,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地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个理想目标,是人的充分发展、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人发展的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完全达到这个状态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只有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的发展创造充分必要的条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和理想目标,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大众为着不同的具体目标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所追求和实践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和谐社会。但是,在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在中国建设这样的和谐社会的问题上,我们有过许多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和战略任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标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空想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