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nSIMV联合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84例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均分成实验组(nSIMV联合PS治疗)、对照组(nCPAP联合PS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效果显著。
关键词: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4例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分组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研究,探讨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经检查均确诊为肺透明膜病,且已排除心肝肾严重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新生儿。将所有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新生儿的基础资料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nCPAP联合PS治疗,先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替代治疗,拔管后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需氧浓度<0.4时,撤机,予以鼻导管吸氧维持通气。
实验组行nSIMV联合PS治疗,于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替代治疗后行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需氧浓度<0.4时,撤机,予以鼻导管吸氧维持通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效果。疗效分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力学指标对比
实验组肺静态顺应性、吸气峰值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肺透明膜病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多发于早产儿的疾病,是指胎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等,可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2]。该病多因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引发,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所合成,卵磷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为其主要化学成分。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可有效避免因呼气而导致的肺泡完全萎缩情况。表面活性物质多随胎龄增加而增多,一般在胎龄22周时出现,35周后开始迅速升高,一旦表面活性物质开始缺乏,新生儿每次吸气时即出现肺泡张开又立即萎缩情况,导致新生儿再次吸气时须用力才可将肺泡张开而导致新生儿呼吸异常困难。一旦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情况则可因气体交换较少而诱发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使患儿右心压力升高,致使动脉导管和卵圆孔的右向左分流,进而造成肺灌流量缺乏,致使肺组织缺氧,从而增强肺毛细血管、肺泡壁渗透性,进而使血浆、纤维蛋白进入肺泡,形成肺透明膜,该膜可对新生儿换气功能进行抑制,导致患儿呼吸更加困难,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临床治疗该病以改善呼吸功能、调整缺氧状态、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为主,采用的无创通气方法主要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有效改善肺顺应性,并可阻碍肺萎缩,改善氧通气,进而有效降低医源性损伤气道的可能性,但仅自主呼吸患儿适用于本方法[3]。本文研究中采取了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相比,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可抑制过度通气,以免肺泡萎缩,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杰斌,周彬,翟敬芳,等.不同无创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呼吸支持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3):383-387.
[2]符梅竹,郭少丽,王丹.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7,57(33):98-100.
[3]姜立双,梁飞立,张海珠.差异性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1):3156-3157,3149.
论文作者:周晓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新生儿论文; 活性论文; 表面论文; 物质论文; 肺泡论文; 实验组论文; 透明膜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