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兼论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致力于本国的发展,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更自觉地把发展视为“硬道理”和压倒一切的任务。然而回顾建国几十年来我国所走过的实际发展道路,尤其是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似乎在“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一类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因此引出了——对“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兼论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刊专稿
一
什么是发展?学术界通常的解释是:“发展”一词系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其内容包括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可见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社会进步过程,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的进步。不仅一般的发展理论强调全面的社会发展,当今流行的经济学也是从广阔的社会发展角度,对经济发展问题作“立体化”思考的:它强调经济发展最终应以人为归结点,在发展经济时要同时考虑其“纵深环境因素”,如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因素,而不能把单纯的经济增长和个人消费水平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另外,众所周知,马克思曾经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事实,提出了自己社会发展目标:在政治上,打碎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变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民主为人民民主;在经济上,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造成物质财富的涌流,为按需分配消费品创造条件;在人自身方面,就是要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使人类进入“自由王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根据马克思的发展思想和学术界的一般观点,一个良好健康的发展状态应该包含以下要素:(1)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发展的中心和最高目标,一切发展、包括经济发展都必须围绕着人,而不能离开人为求发展而发展;(2)生产力变革、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轴心所在,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不能搞“穷过渡”和“贫穷”的社会主义;(3)为了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保持社会在大体上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把经济发展摆在头等的和优先的地位,可以适当地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一些,但是经济发展不能离开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无条件地、孤军深入地、片面地追求高速度和“超前”发展,否则,经济发展最后也会失去后劲;(4)既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则一切都应该从于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国情出发,采取有节奏、有步骤的发展速度,而非无视客观实际的、过激的所谓的“超常规的发展”。
这些关于发展的道理,说起来似乎很浅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容易产生“盲区”和模糊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出现偏差。
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恰恰在拚命追求发展时走火入魔,患上了发展的“过热症”和发展的“失调症”: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水平和产值增长速度,盲目而偏执地攀“高”求“洋”,追求工业化的早日到来;盲目地追求消费水平,只注意购买力较高的国民的消费需要,忽视了普遍地满足大多数国民的需要,把本来弱小的生产能力的大部分用于生产耐用消费品和高档消费品。其代价不仅是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畸形化,而且促发了愈来愈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把自己置于越来越深的“停滞贫困的困境中”,从而跌入了发展的瓶颈和陷井。
在这方面,我们自己不仅也有过惨痛的教训,而且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完全摆脱了过去的阴影。
新中国成立伊始,饱受西方列强欺侮而终于站起来的中国,是多么需要日新月异的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发展,才能实现马克思的伟大历史预言。故追求快节奏的发展速度,乃是势所必然。然而,由于当时的国际压力以及愈演愈烈的“左”的错误路线,把整个国家一步一步地推向了过热发展的境地,无视客观规律,追求“一日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超英赶美”的速度,企图一口吃个胖子,缩短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为此,我们搞过“土法上马”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滥砍森林甚至拆房砸锅也在所不惜。结果,没有带来所希望的高速度和大发展,倒是因这“七分人祸”而造成了60年代的严重经济困难。这样的发展,实际上是倒退和浪费。
十年“文革”实际上也是一种“发展过热症”和“发展失调症”在作祟。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断革命”、“消灭资产阶级法权”的思路之所以能够风靡一时,除了少数阴谋家假其名以售其奸之外,全民族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于乐观狂热、迫切希望人间天堂早日实现的心理也是重要的诱因。
表面上看,六、七十年代是偏重政治的“穷过渡”式的“发展”,五十年代后期是偏重工业的“大跃进”式“发展”,一重政治,一重经济,实际上,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翻版:它们都是在急于自我求证优越性的心理支配下,盲目狂热地追求发展的结果;它们都是忽略了现实的人的需要,以追求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因此显得同样的偏激、同样的浮躁与盲目。按照这种思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了片面的发展目标,现实的人民就要勒紧裤带“穷过渡”,他们的实际利益和实际需要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发展本身成了目标。
实际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两上文明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这一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人为根本,即强调了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又注意到了以精神文明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求在推进国家的发展战略时,既要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又要注意全面协调的发展,既顾及当前利益,又考虑到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总结这几年来的情况,也不能不说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一些模糊认识和一定程度的“失调”、“过热”问题就没有了。
首先,在处理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客观上存在着只抓经济、不问其余的倾向。很多人虽然在口头上也喊“两个文明一起抓”,但实际上抓经济是硬指标,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很快出数字、显“政绩”,实际上成了一些地方衡量干部有无才干、有无改革意识的主要标准,而精神文明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则往往被忽视,“一手软一手硬”的“发展失调”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种失调直接表现为前一段时间经济发展过“热”、其他方面的发展又过“冷”的问题。由于投资过热、消费过热的拉动,在产品结构方面,我们的消费品生产似乎也在加速地向与国力不相称高档化发展,而大众所喜爱、又为购买力所承受的商品生产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一方面是企业因产品的高档(实际上又低质)而高不成、低不就,造成产品积压,一方面消费者“买难”的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对于广大工薪阶层而言,买东西仍然是一件在心理上颇受折磨的事。发展失调不仅给经济直接带来不利影响,也造成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由于一段时期内忽视了改革的配套工程,如与现代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的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起码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的宣传和养成,在国民缺乏必要的精神营养调护、必要的道德规范、必要的法制约束下大力释放人们的物欲,其结果不仅是造成“一切向钱前”的误导,助长了道德滑坡、经济生活秩序紊乱、腐败蔓延、社会环境恶化,使一些人为了金钱而变得穷凶极恶、丧尽天良,而且还会导致我们这个民族过早地染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才有的“现代化”病:明明还需要艰苦创业,可我们的社会却处处散发着奢侈、浮华、虚骄、糜烂的风气;明明我们的国家连小康水平还不到,明明很多企业连工资都难以为继,电视广告里的金童玉女好象早过了3000年,他们穿着华贵的服装,乘坐着高级轿车,出入豪华宾馆,用的是高级化妆品,满嘴的高级食品和饮料。难怪一些老外从北京到武汉转了一圈之后感叹说:在高级享受方面中国一点也不比西方差!所以,如果这种失调的、片面的经济过热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不会取得经济发展的目标,更有导致整个民族的堕落危险。
其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偏重发展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忽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问题。这几年虽在主观意识上也强调抓农业的重要,但落到实处抓工业抓得牢抓得紧,抓农业却始终缺乏措施和力度。尤其是,当农业亮起红灯时才想到农业和农民,日子一好过就又忘了农业和农民。忽视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结果不光是农业生产滑坡、农业后劲不足以及城乡差别的加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又造成农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如农村社会的治安问题、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大量外流问题等等。
此外,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付出了一些本不该付出的代价。
总之,我们在思想上并没有根本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一遇到实际问题,我们就往往忘记了为人、为了最广大的普通群众而谋求发展的根本目标。造成这种目标“迷失”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有个值得注意却又往往为人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总在下意识地困扰、摆布着我们的发展观。尽管我们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全盘西化”,提醒自己在谋求向现代化发展时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但在行动上又往往被西方的发展模式、发展指标牵着鼻子走,不顾国情地以西方为赶超、模仿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似乎仍在一面模仿西方、一面又急于和资本主义一决雌雄,比出高低,好象不是我们要发展,而是西方发展的阴影总在宰制着我们发展。由于在为谁发展的问题上常常认识模糊,在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上也就容易产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偏差,在发展的节奏和步伐方面也会显得有些零乱失据。
三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确实应该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时刻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来推进我国的各项发展。只有这样,我国发展的步子才会迈得比较扎实稳健,坚定不移,也才会少走弯路、减少发展所产生的负作用,才会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不致于面对“西化”的浪潮失去“自我”,成为发达国家的“依附者”和模仿者。同时,我们一方面既要注意发展的层次性,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等于只搞经济而不顾其他社会发展,还要注意保持经济和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大体协调的发展。人首先必须解决衣食等物质生活问题,但人和动物的区别又在于,人不会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人还会产生高级的精神需求,人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吃饭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有有人“吃肉骂娘”,甚至一些腐败分子也来骂腐败,作奸犯科者也骂社会治安不好,这些现象看似可笑,其实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所有需要,解决全部的幸福问题,否则,人就会真的变成了西方早期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吃饭问题已经有所缓和的情况下,更应该在其它方面也要跟着发展起来。日前,当务之急是要从制度上健全一种机制,有效地根治腐败问题,以及下大力气保护环境、发展农业等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改革的成果就很可能功亏一篑,中国的发展也就很有可能陷入困境。
概言之,不是不要发展,更不是不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是在发展中要时刻注意人的存在,注意从本国实际出发而非简单模仿,在讲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时,也要讲大体上的平衡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