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_邓小平文选论文

如何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_邓小平文选论文

如何用系统分析法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如何用论文,分析法论文,本质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0)04-0001-07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外在特征、具体模式而忽视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理论界讨论的逐步深入,视角与方法的选择已成为影响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应当将社会主义作为认识客体加以系统分析

有人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存有疑问:“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怎么没提?没有规定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这个概括是不是过于空洞?无庸置疑,这些疑问的产生是由于没有搞清社会主义本质、基本特征和具体模式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的总和构成的有机整体。该统一体所包含的有差别的等级就是层次。任何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有系统就一定有结构和层次的存在。作为认识客体的社会主义,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至少可以分为本质、基本特征和具体模式三个层次。

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质的规定性。如果某一事物的本质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事物也就变成其他事物了。因此,凡构成某一事物本质的东西,必须是该事物中最根本的、制约和决定该事物其他方面的东西;必须是贯穿于该事物发展始终的东西,而不能是暂时的、只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局部起作用的东西。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从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据层次上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在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社会主义中居于核心层次,规定着基本特征的具体模式。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和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系统中作为第二层次而存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和制度的主要标志,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其他一切外部表现形式,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按照本质的要求来规范特征,而不是只讲特征而忽略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过去很少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在表达类似的思想时,通常使用社会主义的‘特征’、‘基本特征’、‘本质特征’等等。而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实际上又是分别从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作出概括,没有抓住根本”(注:《邓小平理论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36页.)。正是如此,不少人才会一谈到社会主义,就立即将它与“按劳分配”、“公有制”等基本特征联系起来,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加以理解。这样就形成只在基本特征这一个层次上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误区。其实,在社会主义的系统中,本质和基本特征尽管作为不同的两个层次而存在,但却又作为一切社会主义共性的东西,共同规定了社会主义系统的第三个层次——具体模式,作为个性化而存在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国度根据不同的国情和条件而选择具体实现形式。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页.)。一切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来选择具体模式,模式的失败或重新选择并不意味社会主义的跨台。任何幻想有完美的一成不变的关于社会主义具体模式的概括都是形而上学的。

总之,把社会主义当作系统加以分析,有利于我们将社会主义本质与基本特征和具体模式作为不同层次区分开来,从而较为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属于本质的应有之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应当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作为认识客体加以系统分析

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概括,不仅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而且自成体系,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认识过程中,必须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一)把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当作认识客体系统分析,首先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系统科学把系统看作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大于或优于各要素功能叠加之总和,并将系统这种具有新质功能的性质称为整体性原则,或“非加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看,就这个论断系统提到的各个要素而言,除了“解放生产力”之外,其他都不是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的,都不能说是新的东西。因此有些同志难以理解这个论断新在何处。若是运用整体性原则则不能发现,本质论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自身,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系统后,这个系统就具备了单个要素所没有的新特质和新的内涵,这些要素自身也由于作为最高层次的要素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而成为崭新的概念,具备了新的意义。

2、从论断的内容看,小平同志的五句话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任何孤立强调甚至断章割裂,都不利于我们对此的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可以将小平同志的论断归结为几个统一,以便于系统地加以分析和把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头脑中,……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注:《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因此“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正是如此,小平同志首先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个对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方面,把它与社会主义有机联系起来,强调“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252页.),“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16页.),从根本上防止了用道德等标准衡量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同时,他又特别扣住生产关系这一不可或缺的矛盾次要方面,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明确区分开来。小平同志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包含着从生产关系视角判断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从生产力视角判断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性质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把完善生产关系建立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本质论中的完美统一。

——根本手段与终极目的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小平同志重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终极目的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手段的规定作用。“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10-111页.)。共同富裕作为历史上一切被压迫剥削的劳动人民为之追求的共同理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不仅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而且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民心和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小平又强调手段对目的的制约乃至决定作用,不能脱离手段讲目的。离开前提和手段,共同富裕也就失去了客观真实性,只能变成乌托邦空想。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63页.)。小平同志从目的与手段辩证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其本质论包含着社会主义目的与手段两个方面内容。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系统科学十分重视将任何系统都视为过程而存在和展开,都有一个孕育、生产、发展到衰退和消灭的时态经历。因此,社会主义本质不仅体现在其运动的最终结果上,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其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不仅表现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结果上,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结果的实现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过程。邓小平连用了“解放”、“发展”等五个动词来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动态性和历史的运动过程。否认过程性,忽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性就会冒进而导致“左”的错误。而如果看不到结果,悲观失望就会导致“右”的抬头。正是这样,小平同志的本质论又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本质论的系统概括为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统一、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辩证统一、发展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等等内在联系。只有将这些不同角度的透视,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才能全面揭示出社会主义本质作为系统的应有之义和全部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整体性原则。

(二)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当作认识客体系统分析,要注重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内在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线性相互作用,一类称之为非线性相互作用。线性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是它的独立性,即各个作用因素相互独立,相互作用产生的总结果为各要素结果的线性叠加。非线性作用则不同,它具有非独立相干性,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叠加,而是使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耦合显示出整体效应。因此,人们特别重视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研究,因为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才是系统存在和演化的最深刻的根源:它既是系统存在的一种结合力,也是系统演化的一种内在自组织力,正是这种自组织力的存在,推动着系统的演化和发展。

当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系统进行深入思考时会发现,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是非线性的。这种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本质论有重要作用。

1、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这两个要素的关系看,两者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小平同志认为,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也会束缚生产力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70页.)。从小平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确两条,一是社会主义仍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是小平同志的独创)。二是解放生产力能够发展生产力,有些同志因而将解放生产力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前提。然而我们从两者的相互作用出发进行分析会发现,一方面,可以认为解放生产力是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方式系统)而言的,发展生产力是就生产力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自我运动而言的。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应当是一种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如生产工具的变革等。而作为独立系统,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发展从动力上看不应当是前提,而应当是外因,是条件。这就是说,解放生产力能够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并不能解放生产力(解决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唯一动力。另一方面,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之间也不存在均匀的、叠加的量的关系。这样看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两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不能作简单的线性叠加。

2、从作为手段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作为目标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看,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非线性的。上述目标的达到离不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手段,但并不能说具备了这个手段,就一定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由于看不到这一点,社会上不少人都感到困惑:资本主义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难道它也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吗?实际上,上述两个非线性作用的主体之间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两条基本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11页.)。他一再强调“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49页.),“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255页.)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蕴含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并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公有制为主体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隐含条件的存在直接规定了上述两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线性的。

3、作为上一个观点的延伸,“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间也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后者需要前者作为条件和途径,但前者并不能直接规定后者(如原始社会没有剥削也不存在两极分化,但并未达到共同富裕)。

此外,“消灭剥削”与“消灭两极分化”的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本质论系统中的首要地位等等,都是本质论系统的要素间非性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三、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应当将本质论的伟大意义作为认识客体系统分析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对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将这种影响作为本质论运动的结果和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的显露。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当然需要系统分析作为本质论价值体现的意义。

在认识本质论意义时,一要将意义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中予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连续的、动态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所带来的结果。二要将意义本身作为系统加以分析。从系统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系统由理论和实践两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实践子系统又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要素组成。

(一)理论意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种新的科学水平,表现在本质论给我们划清的几个界限上。

1、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本质论使我们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宣告了自以为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了其实并不完全清楚的时代的结束,为中国指出了的强国富民之路。

2、划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之间的界限。本质论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自身固有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属性及内在要求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概念中最深刻、最稳定和最高的部分;而社会主义特征是其本质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使我们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按照本质的要求来规范特征,而不能盲目追求生产资料的“一大二公”、分配上的绝对平均和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用特征来替代本质或光讲特征不讲本质。

3、划清了社会主义既定性与过程性的界限。本质论使我们认识到,由于社会现实与本质论“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那些因而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是否符合本质规定表示疑惑的观点,就其思想方法而言,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的既定性与过程性割裂开来而不是统一起来,忽略了过程性。小平同志坚持过程论的思想方法,指出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同时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给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现实生活提供了一把钥匙: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既定性和客观性来看,现阶段我国各项基本制度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近性来看,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仅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因而需要通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等改革的举措来逐步实现。这些改革的举措,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而正是本质的要求和实现本质的具体过程。

(二)实践意义: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关键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评价本质论时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注:转引自《十五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第11页.)。由于本质论的提出,思想的解放,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

1、政治意义。从国际上看,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预见的那样,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而是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高难度的、时代性的、涉及整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命运的课题,一直没有得到良好解决。50年代中期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分裂,特别是到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这时,社会主义面临的已不仅仅是严峻的挑战,而且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国际风云变幻的时刻,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使世界人民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旗帜在经受了严峻考验后在世界东方高高飘扬的事实,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和希望,同时也给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分化”、“西化”社会主义的政治阴谋以有力打击。从国内来看,正如江泽民1993年11月2日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所说的那样: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正确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正是在本质论的基础上,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国国情要求的战略部署,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势必对下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经济意义。从经济上看,本质论所带来的意义一是更加明确地将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总系统的中心要素。本质论纠正了着眼于生产关系特征的错误,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尤其是初级阶段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这样就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也大大增强了我们贯彻“社会主义时期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方针的自觉性。二是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方向。按照本质论的要求,一方面,只有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分配方式,归根到底又必须根据而且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立。三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实践证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单纯的计划经济未必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市场经济未必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也正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出发,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73页.)。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我党才突破了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维定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3、文化意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依靠广大人民,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能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目标同时又是历史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人民为之追求的共同理想,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当前,只有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才能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本质论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和时代的要求,揭示了当前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的主要内容。用这个共同理想去凝聚人心,才能号召、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标签:;  ;  ;  ;  ;  ;  ;  ;  

如何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