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追求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有自学意识,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作为职业生涯的一部分,不断汲取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来不断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科研能力,与时俱进。
关键词:教师;学科素养;实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发展目标,即形成立足本学科的专业素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知识素养、理念素养、经验素养、技能素养的养成。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学生素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深化教育实践,提升教学实效。
一、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必要性
基于学科素养本身所占的重要地位,教师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情感素养,以满足学科教学之需。
(1)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实效成为基础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那么,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解决该课题的主要路径与方法之一。自2011年开始,“学科素养”一词,频繁出现于国家教育文件当中,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等。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有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倡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学生的学科素养又依赖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决于教师自身学科素养的高低。事实上,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资源、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都离不开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因而,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是教师教育的奋斗目标,是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有力保障,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是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教学形态,但如今的教师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授课,而是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多元的职能承担者,这势必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过程与结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在此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俨然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教师具备了本学科的基本专业素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专业型教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科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而学科素养的缺失,已成为教师教育走向专业化道路的瓶颈。因此,深化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离不开教师素养的基石铺垫。
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
实践活动作为中学“活动课程”的新发展,其超越了原有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合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确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科基础知识素养的需求,而无助于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的培养。因此,笔者主要从这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
首先,从学科独特思维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学科对于思维方式的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例如,数学对于逻辑思维、语文对于发散思维、生物化学对于目标思维、物理对于演绎思维的要求等。而结合当前中学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方式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丝形成独特思维的空间,各种不同课程的进行使得学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够纯粹。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独特思维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活动目标的确立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始终沿着固定的目标前进,从而保证了思维的纯粹性;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全程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科独特思维的形成速度。
其次,从学科基本技能的角度来看,学科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实践服务,但是从当前中学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掌握,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具备学科知识却无学科技能。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则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生日常生活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为特殊教学任务服务的。这也就确保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某个化学原理来设计实践活动,以此来保证学生在实践中顺利地将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再比如,物理教师以某个物理原理为核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去调查,去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就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相关原理的应用。
最后,从学科基本品质的角度来看,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学科基本品质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偏科”现象。而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无用、没有兴趣等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实践活动对学科基本品质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打消学生认为学科无用的观念。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完全用不到英语,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懈怠心理。这种情况下,开展与外宾交流实践活动则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疑虑。二是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多彩、充满挑战性的实践性活动可以让其从沉闷的课堂中脱离出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其对学科的认同感。在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学生的认识结构、思维方式与习惯等自然会同步于学科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基本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学校、教师及学生都需要转变观念并大胆尝试,不断探索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才能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学科素养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缺乏学科素养的教师,其课堂是没有灵性的。同时,教师学科素养的发展,也是教师终身学习和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不断探索教师学科素养的发展路径,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学科素养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秀菊.教师不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设限[J].人民教育,2016(5):42-43.
[2]邵朝友.学科素养的国际理解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3-5.
[3]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10-14.
论文作者:张婧,吴晨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素养论文; 学科论文; 教师论文; 实践活动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思维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