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号理由;第183号纪律;平等--为人父母的六条建议_亲子成长论文

第183号理由;第183号纪律;平等--为人父母的六条建议_亲子成长论文

理性#183;纪律#183;平等——为人父母的六大要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诀论文,纪律论文,平等论文,理性论文,为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全球许多国家,一种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共识已逐渐在幼儿教育界形成,即教育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一种持久的理性。在如何对待孩子的日常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做父母的最需要学会的是要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在孩子的行为明显越轨时,不要因心疼孩子而放弃责备。

以下是在吸收当今美国一些知名的儿童教育问题专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关于培养儿童健康成长的六大原则。

一、先做好真正意义上的父母,然后才去做孩子的好朋友。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崇尚平等与自由的文化氛围中,许多家长可能认为,凡事以平等的身份去对待孩子准没有错。其实,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情况正好相反。这些父母的想法不但错了,而且是彻底的错了。国外一些幼教专家认为,在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位能教给他判断、辨别和区分各种是非曲直标准的父亲和母亲,而不仅仅是一位只能与他平等相处的朋友。美国心理学家威德·霍恩指出:“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真正需要上的第一课是如何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角色。既然是为人父母,就应该首先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要总是把自己看成是孩子的朋友。为人父母,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原则性约束和纪律要求。在这里,做孩子的朋友的真正含义是要以平等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说服孩子不做违规的事情。”但很可惜,这一点在许多父母那里不是被打了折扣,就是没能得到透彻的理解。

二、尽早开始纪律约束。

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纪律约束,美国行为分析学家艾达·桑切丝讲述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她说,她家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 每当小家伙犯规和耍脾气的时候,她总是态度严肃、语气坚定地甩给孩子那句硬梆梆的话:“我很不喜欢你现在的表现,如果你不立即改正,我就不会再理你!”而且,她说到做到,在这以后双方僵持的过程中,不再搭理孩子的任何耍赖和哀求,直到孩子停止不良行为并表示知错之后,才主动搭理孩子。说来也怪,就是这么一句简单而语气坚定的话,竟逐渐使她的孩子养成了遵守纪律和服从原则的习惯,改掉了任性的毛病。

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现……

那么应从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纪律约束呢?专家的意见是:越早越好。专家们认为,孩子年龄越小,父母对孩子的原则教育和纪律约束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对孩子各方面不良行为的说服难度也越大。心理实验结果也表明,在儿童时期,幼儿对来自外界的“训导教育”和说教言语的逆反心理与日俱增,相应地,父母对孩子进行约束性教育的难度也就越大。

在对孩子进行原则教育和纪律约束的过程中,最忌讳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头脑中的教育思想本来就不确定,批评孩子时态度暧昧不清、语义不明、自相矛盾。结果是,虽然父母嘴上说出了“不”,但在孩子想来,可以理解为“也许”、“最好不要”等意思。另一种是父母一开始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具体要求和约束,在某一天却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突然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进行严厉约束和训斥,逼迫孩子非立即改掉毛病不可。这种做法非常糟糕,会导致孩子变得暴怒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那么,什么是教育孩子学会遵守纪律和尊重父母最有效的方法呢?大多数教育专家认为,设立约束,讲明原则和要求,然后对孩子进行适当解释的办法是可取的。但在向孩子灌输原则之前,同孩子讨论原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有更多的是非观念。另外,专家们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在原则性问题上,父母千万要警惕在不知不觉中向孩子屈服。诸如孩子可怜兮兮地说,“如果我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您就要给我拿一支冰淇淋”之类的话,父母就不假思索地加以答应,这是很不明智的。实际后果可能是,真正受到约束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

三、尽可能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绝大多数父母是从心底里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由于工作忙,或自己的各种安排太多,很少能抽出时间来与孩子玩耍或谈心。还有少数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自有孩子的天地,父母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孩子泡在一起。心理学家的看法是:喜欢跟大人在一起玩是孩子的天性。问题是,当今大多数父母缺少跟孩子玩的耐心和恒心,缺乏跟孩子玩的投入精神和热情。要么在玩的过程中随便应付孩子,对孩子的各种提问心不在焉,要么不知不觉地把生活中的烦恼和对孩子的不耐烦情绪不加克制地发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感到索然无味或满腹委屈。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艾伦指出:幼儿时期是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最多的时期,他们渴望与大人随时交流,他们想到哪儿,就希望大人给他们指点到哪儿,他们非常希望能跟着大人不断地得到各种模仿和现场学习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只要父母主动提出跟他们一块玩,他们准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美国一些行为分析学家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一样的情况下,经常有机会与父母一起玩并能与父母有充分思想交流的孩子,其心理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孩子。

四、时时刻刻警惕来自媒体的精神污染。

当某一天您那不足10岁的孩子在您面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出一大串脏话,甚至是满不在乎地大谈性问题时,作为家长的您一定会吃惊不小:他们这些话语从何处学来?有关调查表明:孩子的这类言语,大多数是从各种媒体中学来的。因此,专家们警告父母:在当今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先进和多样化的时代,必须重视各种媒体潜在的对孩子的精神污染。这种精神污染包括色情、艳情、暴力、凶杀和其它人类不良行为。媒体包括电视、电脑、视盘、网络、报刊、卡通画册和某些成人教材等等。尤其是电脑和网络,这几年已逐渐成为不少孩子“学坏”的罪魁祸首。

那么,如何能有效地预防各种媒体对孩子的伤害呢?一些专家的意见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不轻易为各种时髦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所动,要重视教育的内容和原则,不宜只在形式上赶潮流。来自美国医学协会的建议是: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两个小时,而且父母应该对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之类的娱乐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五、重视生活秩序,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进行有效监管。

合理周密地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秩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可以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树立秩序观念和时间观念,增强抗拒外在干扰的心理自卫能力。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要么没有理性地考虑过这类问题,要么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缺乏恒心和耐心,结果造成孩子放任自流、发展失控。很多孩子在假期或放学后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在家庭生活中,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也没有相对固定的作息安排;在课余时间里,往往是想起什么做什么,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缺乏周密安排的表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很大。在这些方面,比较正确和周全的做法:一是要从长计议,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学习兴趣,合理地安排好孩子每一天的生活,为孩子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孩子的生活既充实又有节奏;二是要对孩子执行生活安排的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对于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和约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与生活在良好的秩序和有效的纪律约束中的孩子相比,放任自流的孩子最终走向吸烟、酗酒、吸毒和涉黄的概率要大好几倍。美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人员劳伦斯·斯坦伯格博士指出:“把孩子放在家里不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这为孩子变坏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因此,做父母的应懂得合理安排孩子每一天的生活,学会用作息制度和纪律约束把孩子的生活科学地组织起来,把爱心和责任心搓成一条绳,把孩子的生活有机地串起来,使孩子成长的脚步总是走在一条通往光明的轨道上。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懂得教育的好父母。”

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尊、自信观念

在一场少年棒球锦标赛决赛中,甲队的一名小队员由于心不在焉连失几球,但该队整体发挥很好,最后夺得了冠军。比赛结束后,这名水平发挥不佳的小队员和其他队员一样受到了球队的嘉奖。围绕此事,一些儿童教育专家提出了有关如何正确培养儿童自尊和自信心的问题。不少专家认为,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上述球队的奖励做法明显不妥。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加区别的奖励对那位失球小队员来说不是真正的鼓励,而是一种心理伤害和误导。

家长和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是解决许多儿童问题的关键环节。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自信和自尊。表扬是保护和培养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重要方法,但表扬必须是建立在孩子取得实实在在成绩或真正付出了主观努力基础之上的,而且必须是适度和恰当的。如果像上述故事中所述的那样,小队员既没有在主观上尽力,又没有做出实际贡献,只是因为球队最后夺得了冠军而得到了同队员一样的奖励,这对他来说,显然不是一种应得的表扬。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对他更有好处,更能促进他建立自尊和自信。

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最容易在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如果父母总是过分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和经常夸大孩子的成绩,而不切合实际地表扬他们,到头来孩子可能永远不具备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  

第183号理由;第183号纪律;平等--为人父母的六条建议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