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王的诞生、王位与死亡之地探析_大明宫论文

唐代皇帝的出生、即位和死亡地点考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唐代论文,皇帝论文,地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07)05—0118—10

两《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和《唐会要》等史书有不少关于唐代皇帝出生、即位、死亡及殡殓丧葬的记载,由于皇帝的特殊身份,这些内容往往关系到制度沿革和宫室变迁,其中颇有和唐代政治史相关的内容,但是一向容易被忽视,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材料的辨析和比对,从空间位置这一角度来了解宫室制度、政治权力变化等相关问题。

一 出生地点

首先综合史书相关记载,唐代皇帝的出生地点可以列表如下:

*两《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和《唐会要》相关记载,每次只列出有记载的,因此表格列目会有差异。下文的表格也同样如此。

**蓬莱宫:即大明宫。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祖、太宗和武则天的情况比较特殊,高祖生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太宗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其时唐朝尚未建立。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可能出生于长安或者利州(今四川广元)。①因此关于这三人的出生地不是本文的重点。

至于其余18位皇帝,可以这样说,他们出生的地点主要是由其父当时的身份决定的。

其中以皇子身份出生的有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宣宗、僖宗和哀帝。

贞观二年(628),太宗第9子李治生于东宫丽正殿。太宗长子承乾生于武德二年(619),所谓“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②这条材料一向广为人知,但事实上是有点问题的。当时秦王住在太极宫承庆殿,位于百福殿之西。齐王住在太极宫两仪殿东面的武德殿,同时太子建成住在太极宫东侧的东宫,紧邻武德殿。从承乾出生的时间看,秦王当时应该是住在承庆殿,而非承乾殿,因此李承乾的命名应当并不是因殿为名的。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武德九年(626)六月的玄武门事变。其后,秦王为太子。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宗。但是皇位虽然改变,住所并没有随之变化,其时,

高祖以宏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至贞观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为太安宫。六年二月三日,太宗正位于太极殿。③

可见,从武德九年六月到贞观三年(629)四月,太宗及其家人应当一直住在东宫,因此贞观初出生的李治才会生于丽正殿而不是太极宫。

中宗出生于高宗显庆元年(656),睿宗出生于高宗龙朔二年(662),当年四月,高宗下令修建蓬莱宫(大明宫),因此中宗只可能出生于长安太极宫,而睿宗则是第一个出生于大明宫的皇子。

睿宗第三子李隆基生于垂拱元年(685),其时睿宗在位,但是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政治中心也移到东都洛阳,因此李隆基也出生于此。

宣宗李忱生于元和五年(810),是宪宗第13子,出生时其父已经登基,因此作为皇子出生于大明宫。僖宗李儇出生于咸通三年(862),昭宗李晔生于咸通八年(867),其时是懿宗年间,二人都是皇子,都生于大明宫。哀帝李柷是昭宗之子,于景福元年(892)生于大内。

以太子的儿孙身份出生的有肃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和武宗。其中肃宗李亨出生于景云二年(711),其父玄宗当时已经立为太子,因此生于东宫。德宗李适于天宝元年(742)生于东宫,当时其祖父李亨为太子。顺宗李诵生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是其太子李豫的长孙,生于东内大明宫。宪宗李纯生于代宗大历十三年(778)的大明宫,是太子李适的长孙。穆宗李恒生于贞元十一年(795),其时德宗在位,他是皇长孙的嫡长子,出生在大明宫别殿。武宗出生于宪宗元和九年(814),其父穆宗此前已被立为太子,因此他生于东宫。

唐代太子的儿孙基本都在东宫出生,史书上类似记载很多,比如贞观十七年(643)四月,晋王治为太子,十一月,长子李忠诞生,太子

宴宫寮于宏教门,太宗幸东宫,自殿北门入。④

高宗时期,中宗李显为皇太子,长子重润“生于东宫内殿”。⑤玄宗天宝元年(742),太子李亨的长子李豫生子适,当时李豫已经成婚,也是住在东宫的。可见太子的所有家人包括已经成婚的儿子及其子孙大都随太子住在东宫。至于史书中所说的“别殿”,应当是相对天子所居的正殿而称呼的,这个名词屡屡出现在唐后期,虽然没有确定指出就是东宫,但是根据唐代一贯的作风以及出自太子一系的身份,顺宗、宪宗等人出生的“别殿”,有很大的可能是指东宫。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玄宗即位以后所说的东宫和上文提到李治出生的东宫,虽然名称相同,但并不是同一处宫殿。事实上,唐初的东宫确有其地,位于西内太极宫东侧,有完整的宫殿群落,自成系统。唐初太子建成、太宗、高宗、太子李贤等人都曾在此居住。但是高宗以后大明宫建成,皇帝居住在西内的时间减少,东宫的所指也随之发生变化。玄宗以后,“太子不居东宫,处乘舆所幸别院。”⑥这条史料往往被引证,用以说明开元以后皇权对太子的严密控制。⑦因此这以后,史书中所说的“东宫”,主要是指大明宫的少阳院,靠近门下省和左银台门。如果皇帝往洛阳或其他行宫,太子也随之入住皇帝居所附近的宫殿。当然,少阳院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

少阳院的设立,和玄宗将诸王置于宫城外的十王宅、百孙院一样,都是为了加强对太子和诸王的控制,以保证皇权的平稳。德宗时,皇帝因为不满太子李诵萧妃之母的行为不检想要易储,宰相李泌劝谏说:“太子自贞元以来常居少阳院,在寝殿之侧,未尝接外人,豫外事,安有异谋乎?”⑧虽然也有东宫之名⑨,但已经完全不同于唐初西内的东宫,位于大明宫中,在皇帝肘腋之间,根本无法发展一己势力。文宗以后,各朝皇帝基本不立太子,少阳院也就基本空置,不再起到多大作用,只有在皇权更替的时候,宦官每每将拥立的诸王从宫外的王宅送入少阳院,如文宗去世之后,宦官拥立其弟颖王,

士良统兵士於十六宅,迎太弟赴少阳院,百官谒见於东宫思贤殿。⑩

右军中尉刘季述遣兵迎杰于六王宅,入居少阳院,宰相以下就见之。(11)

以此确立其作为继任者的身份,因此少阳院真正起到控制太子这一作用的,主要是从玄宗到文宗这一时期。

另外代宗、敬宗、文宗、懿宗都是以皇子诸王的儿孙身份出生的。

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长子,生于开元十四年(726),李亨要到开元二十六年(738)才被立为太子,李豫出生时李亨只是个普通皇子,应当居于十王宅。李豫之所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最大的可能是诸王跟随玄宗到东都。

敬宗李湛和其弟文宗李昂都生于元和四年(809),是穆宗李恒的长子和次子。文宗的出生地点没有记载,敬宗的出生地,《旧唐书》记为“东内之别殿”,《唐会要》则是“东宫之别殿”,是有歧义的。上文提到的穆宗第五子武宗李焱确实生于东宫,但其时已经是元和九年(814),穆宗已在两年前立为太子。元和四年(809)时的太子应当为宪宗之长子宁,李恒此时只是遂王,因此他们出生时都是皇孙,但是诸王之子,不可能在东宫出生,由此可见《唐会要》中关于敬宗的出生地记载有误,应当依《旧唐书》所载,为“东内之别殿”。但是从这条记载看,当时的太子居东宫,其它皇子似乎也住在大明宫中,而不一定是在十六王宅。

懿宗李漼太和七年(833)出生,是宣宗李忱的长子。太和是文宗的年号,当时李忱是皇帝的叔父,为光王。因此李漼出生的所谓“藩邸”,自然是指十六王宅,“历大(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12),可见历穆、敬、文、武数朝,李忱一直在十六王宅。

宣宗即位之后,李漼时为郓王,因为不得父亲欢心,继续出居十六王宅,而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皇子夔王滋、庆王沂以下五王,都奉命住在大明宫内院,“以谏议大夫郑漳、兵部郎中李鄴为侍读,五日一谒乾符门,为王授经。”(13)

联系到文宗以后不立太子,少阳院空置的情况来看,这种变化反映出晚唐时皇权的衰落,玄宗时期开始的立东宫于禁中,置王宅于宫外的严密控制措施渐渐失去意义,制度遭到破坏,一方面是皇帝不再立太子,废立大权渐渐移至宦官手中;另一方面则是抑制诸王的趋势开始转变,皇帝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制度而决定将皇子置于宫中或王宅。中晚唐以后,太子诸王不再是皇权的威胁。可以说,唐代历任皇帝及其子孙的出生地点反映出来的相关宫禁制度的建立、完善与损毁,实际上是和皇权的盛衰相对应的。

二 即位地点

史书上关于皇帝即位地点的记载更为详尽,总结列表如下:

*大兴殿:隋代正殿,唐武德元年(618)改称太极殿。

**通天宫之端殿:在东都洛阳。

关于即位地点的问题,从上表的内容看来相对比较简单。首先,绝大多数的皇帝即位地点都在西内的太极殿,包括了高祖、高宗、睿宗(第二次)、德宗、顺宗、穆宗、敬宗,而从武宗到昭宗,史书上几乎不记其即位地点,但是如果一直保持着在太极殿发丧殡殓的习惯,那么,就如《新唐书》记载的那样,“柩前即位”,则武宗以后的皇帝(除了哀帝),应该也都是在太极殿即位的。所以虽然高宗以后,大明宫成为皇室主要居住之地,但是在即位和丧仪等事情上,太极宫的地位仍然是首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无论唐高宗以后皇室是否迁居到大明宫,西内太极殿都是无可争辩的朝廷正殿。

至于那些不在太极殿登基的皇帝,都有各自的理由,依据他们的特点,可以区别为以下几种,下文希望就这些差异做出具体分析,从即位地点的角度提供关于皇权传承的解释。

一种是如太宗、玄宗和宪宗这样经由前一任皇帝禅位而继承的。武德九年(626),高祖禅位后,仍然住在太极宫,太宗住在东宫,直到贞观三年(629)大安宫落成,高祖迁居,太宗才搬入太极宫,并且正式在太极殿临朝。因此太宗的即位典礼是在东宫显德殿。睿宗延和元年(712)八月,传位给太子李隆基,改元先天,睿宗

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14)

可见睿宗仍然保留了部分权力,而且上皇和皇帝都住在太极宫。因此,太宗和玄宗的即位和大多数皇帝有所不同,他们并没有在正殿——太极殿登基,而是选了东宫和西内的其它宫殿。这自然是因为上皇仍在,无论他们的禅代出于诚心还是胁迫,新任的皇帝至少在姿态上表达了自我谦抑和充分的敬意。

永贞元年(805),因为风疾而失音、不能亲自处理政事的顺宗在宦官和朝臣的一力推举下,传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关于宪宗即位的地点,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旧唐书》、《通鉴》、《册府元龟》和《唐会要》所记是宣政殿,而按照《新唐书》的写法,则应当是太极殿。如果是前者,则比较接近于太宗和玄宗避正殿不居的禅代,而如果依《新唐书》的写法,联系到唐朝唯一的一次上皇立刻移居兴庆宫的情形(15),和太宗、玄宗的禅代相比,这一次的处置相对说来确有比较异常之处,学界的纷争迄今也无定论,但是如果说,顺宪之际的皇权更迭中,可能存在一些隐情应当并不为过。

一种是即位时处于非常状态的,比如代宗和文宗。肃代之际,由于张皇后、李辅国的争权,引发了一场宫廷政变,张皇后联络了越王系,想要在肃宗病危时废立,于是矫诏召太子李豫,由于李辅国事先探听到信息,于是掌握了禁兵的李辅国

拥太子。请不赴召,以兵翼太子入飞龙厩,俟变而动。既夜,辅国、元振乃勒兵会于三殿,收捕越王系及同谋中宫朱光辉、马英俊等百馀人禁锢之,逼皇后幽於别殿。丁卯,肃宗崩。元振等始迎太子於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翌日,宣制。太子擗踊尽哀,群臣劝进。……巳已,即皇帝位于两仪殿,初有司陈御座于殿之中间,帝号泣逊不敢当,哀感左右。有司乃徙坐于殿之左个,然後从之。(16)

事变发生在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六日夜,十八日肃宗病逝,程元振迎太子和百官见面,二十日,太子即位。文宗的即位经过也有相似之处。宝历二年(825)十二月,敬宗被弑,王守澄等掌权的宦官从王宅迎立江王入少阳院,见诸军使。第二天,文宗在宣政殿即位。(17)

和太宗、玄宗相类似,代宗和文宗也选择了太极殿以外的宫殿登基。究其原因,应该和皇位传承之由来有关。从上述引文中代宗初即位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二。两仪殿在西内太极殿之北,主要是皇帝内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在地点上没有太极殿那样正式,这已经是一种谦抑的表现,而且当陈列御座于殿中央时,代宗仍然“号泣逊不敢当”,直到有司将御座移到了偏左的位置,代宗才表示接受。联系到政变中宦官幽禁和杀害皇后、诸王的事迹,以及禁中军权均掌握于李辅国手中的现状,可以看到作为当然继承人的代宗在朝代更替之际的小心谨慎。通过皇帝在即位典礼上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皇室权力的衰落和宦官权势的高涨,以及朝中官员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集体沉默。

一种是处于武周和唐交替时期的皇帝的即位,比如武则天和中宗的第二次即位,地点都在洛阳。武则天是比较特殊的一例,由太后而称帝,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称帝时的地点,而光宅元年(684)二月十二,“太后御武成殿,皇帝帅王公以下上尊号。……自是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18)则她的主要活动应当都在洛阳宫。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太子李显和桓彦范、敬晖等人率羽林军进入洛阳迎仙宫长生殿,逼迫太后还政唐室,随后中宗在洛阳通天宫端殿即位。

一种是肃宗之灵武登基,事实上是自立为帝。这种情形相对简单,因为处于安史叛乱之中,战争时期的从权。当然最后还有一种,如末代哀帝这样,昭宗被迫迁往洛阳,随后被弑,哀帝即位,不久又被迫逊位,这和其它情形都完全不同。

总的说来,唐朝皇帝的即位地点比较统一,太极殿在其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而凡是选择了太极殿以外的宫殿登基的皇帝,其原因大都和权力的更迭有关,在这种选择和放弃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皇权受到的制约以及权力中枢的不同力量之间的影响。

另外,在代宗朝以后,史书的记载上数次出现的一个地点也很值得关注,即九仙门。

九仙门是大明宫西侧偏北的宫门,门外驻有右羽林军、右龙武军和右神策军的军营。宝应元年(762)四月事变,如上文所引述的,李辅国和程元振将太子送到飞龙厩,其位于大明宫北面玄武门外的禁苑中,静候消息。李、程的伏兵在大明宫西侧的麟德殿,收捕张皇后的党羽有百余人,可见这一次事变的牵涉不小。在张后被囚、肃宗病逝的情况下,李辅国才将太子和群臣的会面安排在九仙门,宣布太子监国。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大明宫西北角这一地区应该是李辅国最有把握的势力范围。九仙门外的右三军和北门外的飞龙厩应该就是李辅国的势力所在。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去世,而太子李诵因为生病失音无法主理朝政,朝臣和宦官彼此忧疑,《通鉴》的相关记载比较简明:

(德宗)苍猝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至金銮殿草遗诏。宦官或曰:‘禁中议所立尚未定。’众莫敢对。次公遽言曰:‘太子虽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属心。必不得已,犹应立广陵王。不然,必大乱。’絪等从而和之,议始定。……太子知人情忧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人心粗安。甲午,宣遗诏于宣政殿,太子縗服见百官。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卫士尚疑之,企足引领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19)而太子的力疾出九仙门,在《册府元龟》记述的更加生动:

帝(太子李诵)知内外忧疑,紫衣麻鞋,不俟正冠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京师稍安。……二十六日,即位。军士尚疑,皆企足引颈瞻视,既而曰:真太子也。喜。且泣,内外遂安。(20)

《通鉴》的“力疾出九仙门”尚且只是抱病勉强为之,按照《元龟》的记载,“不俟正冠出九仙门”,则大为惊惶忧急,甚至等不及正冠,更见事态之紧急。值得注意的是,太子诵和当年代宗一样,都是在九仙门,可是代宗见的是百官,宫中事态已经平息,并且取得了李辅国等人的支持。李诵出见的则是“诸军使”,上文所引述文宗即位前为王守澄迎入少阳院,见的也是“诸军使”,在禁军势力范围内的九仙门召见军使,自然是为了取得禁军和宦官的支持,结合上面所引的宦官在李诵即位前的犹豫,因此《元龟》里的“内外遂安”应当指的是外朝的百官和内廷的宦官和禁军。在这几次事件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占据主动地位的宦官的势力,作用越来越小的朝臣,以及处于这种尴尬境地中的皇帝。

三 死亡地点

最后总结各种史书中有关皇帝死亡地点的材料,综合列表如下:

*真观殿:即贞观殿。

上表中的哀帝死时已经逊位,暂时放弃不论。其余诸帝,从地理位置来看,只有高宗、武则天和昭宗死于洛阳,太宗死于终南山的离宫。武德八年(625)曾经在终南山修造太和宫,贞观中又重新修建,改名翠微宫,含风殿是其中的寝殿。其余历朝皇帝都死于长安的宫中。而从死亡的方式来看,中宗、宪宗、敬宗、昭宗死于弑逆,其余皇帝基本是病故的。另外,高祖、睿宗、玄宗和顺宗死于成为太上皇以后搬入的住所。

而所有在长安去世的皇帝,死于西内太极宫的有中宗、睿宗、玄宗和僖宗,死于大明宫的有肃宗、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和懿宗,另外顺宗死于南内兴庆宫。由于这些宫殿的名称远不如前两部分所涉及到的宫殿著名,因此,在讨论关于大内的具体变迁之前,有必要先对这些宫殿本身略作考订。

高祖的大安宫、太宗的含风殿上文都已经提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高宗去世的东都贞观殿是洛阳宫城的正殿。武则天归政中宗之后退居洛阳上阳宫东北的仙居殿直到去世。唐末昭宗在洛阳椒殿被杀,椒殿就是皇后的寝殿。

中宗被毒身亡的神龙殿位于太极宫东北,在两仪殿东北神龙门内,为西内寝殿之一,其后玄宗为太上皇时被李辅国从兴庆宫逼迁至西内,最终也死于神龙殿。睿宗传位于玄宗以后,开元元年(713)七月,迁居百福殿。迁居西内百福殿,直到去世。百福殿也是西内寝殿之一,位于两仪殿西面的百福门内。两仪殿东面武德殿,毗邻东宫,唐初曾是齐王元吉的住所,玄宗即位之初在此听政,唐末僖宗死于此殿。

长生殿是肃宗在大明宫的寝殿,这个称呼往往代指皇帝的寝殿。兴庆宫也有长生殿,神龙元年政变时,武则天就在洛阳迎仙宫的长生殿卧病。代宗病逝的紫宸内殿是大明宫的内朝正殿。德宗所住的会宁殿应当是寝殿,德宗最终于此地去世,但是似乎也是便殿,开成四年(839),文宗在此殿设宴,宴席上还有表演。(21)至于咸宁殿,长安宫中似有两处,一处在大明宫内,是宣宗和懿宗的寝殿以及去世的地方;另一处则在兴庆宫,顺宗退位之后,就和王后一起搬到此殿,并于元和元年(806)和十一年(816)先后在此去世。

大明宫中和殿是宪宗被弑的地方,当时宪宗因为服用丹药饵得了重病,但是中和殿似乎并非寝殿,长庆四年(824)二月,即宪宗于此被杀后4年之后,敬宗就曾经“幸中和殿击球”(22),“大合乐于中和殿,极欢而罢。”(23)似乎更像是便殿。穆宗病逝的清思殿和文宗病逝的太和殿,都位于大明宫东面,左银台门北面。而且彼此离得也很近。另外关于敬宗和武宗去世的地点史书上没有具体记载,但是都在大明宫无疑。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前期皇室主要都生活在西内,虽然大明宫是在高宗时期建成的,但是由于高宗武则天时期很多时间都留在洛阳,因此洛阳宫就成了那时皇室生活的重心。兴庆宫的兴盛期很短,主要在玄宗时期,到宪宗以后,兴庆官成为上皇和太后养老的地方,地位也不再重要。而从安史之乱后,特别是唐皇室重新收复两京之后,皇帝基本都居住、生活在大明宫,这种重心的转移是很明显的。由此,西内变成了一个举行重要典礼诸如登基、殓葬的场所,而日常视朝、召对和生活、娱乐大多移到大明宫。唐末僖宗又曾移到西内,但此时离唐代灭亡已经不远,之后的昭宗更是被迫迁往洛阳。当然终唐之世,无论皇帝们主要在哪里生活,他们的殡殓仪式基本都是在太极殿举行的。

除了这种变化外,大明宫宫殿的用途似乎也会有所改变。上述中和殿、会宁殿、清思殿、太和殿、咸宁殿,在一朝可能是寝殿,时移世易,可能就会变成以游乐为主的便殿。也可以说,唐朝皇帝的寝殿安排基本不固定。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所知的关于大明宫的材料来看,有一些曾用作寝殿的宫殿位置尚不清楚,但是其时有一个重要的宫殿布局不可忽视,即上文所引的李泌所说,“太子自贞元以来常居少阳院,在寝殿之侧”,而且这一制度可能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贯彻,尤其是玄宗到文宗这一时期,因此当时的寝殿比如肃宗之长生殿,代宗之紫宸内殿,德宗之会宁殿、宪宗之中和殿,穆宗之清思殿,文宗之太和殿,应当都在离少阳院很近的地方。目前已知的清思殿和太和殿正是在大明宫东侧,靠近左银台门和少阳院,紫宸殿和少阳院的距离也很接近,那么其余如长生殿、会宁殿、中和殿等虽然不知道其具体位置,推测也应该大致位于这一区域,如此才能够对太子起到监管作用。就像上文所说的位于大明宫西北的九仙门,完全处于禁军和宦官势力范围之下,皇帝的寝殿一边靠近左银台门和左三军,另一边靠近太子少阳院,这样的布局应该是比较符合设想的。长庆四年(824)的一次闹剧式的叛乱很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这是由当时的卜者苏玄明和染工张韶策划的一次叛乱,实施过程中,敬宗正在清思殿击球,见到叛党,惊慌之下决定逃离,

先是右神策中尉梁守谦有宠于上,每两军角伎艺,上常佑右军。至是,上狼狈欲幸右军,左右曰:‘右军远,恐遇盗,不若幸左军近。’上从之。左神策中尉河中马存亮闻上至,走出迎,捧上足涕泣,自负上入军中,遣大将康艺全将骑卒入宫讨贼。上忧二太后隔绝,存亮复以五百骑迎二太后至军。……时宫门皆闭,上宿于左军,中外不知上所在,人情恇骇。丁酉,上还宫,……厚赏两军立功将士。(24)

清思殿正是上文说的靠近少阳院和左银台门的寝殿,门外即是左神策军、左羽林军和左龙武军。敬宗在忽然遇到叛乱的时候,立刻想到寻求禁军的保护,但是寝殿位于大明宫东面,右神策军则位于西北角,因此虽然皇帝更加喜欢右神策中尉梁守谦,左三军却是更加可靠的保护伞。这一次事件完全可以说明唐代关于寝殿安排的设想:需要靠近禁军,以策万全,同时又要将少阳院纳入控制范围内,以便能够随时掌握太子的行动。

综合上文所述,可以看出,皇帝出生、即位和死亡的地点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了唐代政治的变迁,大致可以总结如下:首先,西内太极殿是唐代最重要的正殿之一。终唐之世,几乎所有皇帝的入殓和即位仪式都在其中举行,即使在东内大明宫渐渐取代了太极宫之后也是如此。而不在其中举行即位仪式的,大多是经由前任皇帝禅位而登基的。在这些皇帝当中,无论他们的禅位是否由胁迫得来,至少在登基典礼上,还是表现出了避正殿不居的敬意,由此也可以看出太极殿在当时的象征意义。

唐代经过禅位传承皇位的有三任皇帝,即高祖传位太宗、睿宗传位玄宗和顺宗传位宪宗。其中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玄宗即位于西内武德殿,只有宪宗的皇权更迭之际颇有一些微妙之处。如果果真如《新唐书》所记载的那样在太极殿登基,那么联系到禅位后顺宗立刻迁往兴庆宫,在这次权力更迭之际,似乎存在着可议之处。

其次通过对于上述宫殿的空间位置做出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大明宫在宫廷生活中的日渐重要的趋势。相对太极殿在内廷典礼上无可比拟的地位,日常政务的处理、召对以及宫廷生活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东内,这一点在唐后期尤其明显。

而除了有相当规模的正殿外,大多宫殿的用途并不固定,并且经常可以互换。比如西内武德殿,唐初是齐王元吉的住所;贞观中,太宗一度想让爱子魏王泰入住,由于大臣的反对未果;玄宗即位之后曾经以此为常朝听政之地;唐末僖宗也曾经住在这里,最后在殿中去世。另外,唐后期皇帝并没有固定的寝殿,他们大多住在大明宫,但是习惯于选择不同的宫殿作为居所,而宫殿的用途也可以互换。

至于其中涉及到的东宫问题,鉴于唐初的玄武门事件,其后皇帝加强了对太子和诸王的监管。开元以后,更是“太子不居东宫,处乘舆所幸别院”。无论在长安或者洛阳,还是外出时的行宫(25),太子的少阳院都离皇帝自己的住处很近。王宅制度在唐后期执行得并不严密,一方面皇室子嗣少,另一方面其时太子和诸王已经不再是皇权的潜在威胁了,因此皇帝经常将皇子留在宫中。

注释:

①《新唐书》卷21《礼乐志》:“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8页。《唐会要》卷30则记载,“武德元年(618)以武功旧宅为武功宫,六年,改名为庆善宫。”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50页。均明确记载唐太宗出生的旧宅在武功(今西安市西100余里,今武功县西北)。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学界有很多讨论,按照两《唐书》等史书的记载,她籍贯为并州文水人,比较公认的出生地为长安或者利州(今四川广元),本文重点在于讨论唐代皇帝,不再赘述。

②《旧唐书》卷76《恒山王承乾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67页。

③《唐会要》卷30《宏义宫》,上册,第549页。

④《唐会要》卷4《皇太孙》,上册,第49页。

⑤《唐会要》卷4《杂录》,上册,第48页;《旧唐书》卷86《懿德太子重润传》,系于开耀二年(682),第2834页。

⑥《新唐书》卷82《十一宗诸子传》,第3616页。

⑦其实类似的举措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据《新唐书》卷3《高宗纪》,“太宗尝命皇太子游观习射,太子辞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太宗大喜,乃营寝殿侧为别院,使太子居之。”第51页。但是这种做法只是偶尔为之,玄宗时才作为一项制度实施。

⑧《资治通鉴》卷233贞元三年八月,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499页。

⑨少阳院也自有一套体系,如《旧唐书》卷175《庄恪太子传》所载,文宗开成三年(838),“太子(永)归少阳院,以中人张克己、柏常心充少阳院使。……寻诏侍读窦宗直、周敬慎依前隔日入少阳院。”第4541页。少阳院使负责掌管有关太子居处事务,辅弼太子。侍读也一样入值,教导太子。再如《资治通鉴》卷223永泰元年(765)七月下,时代宗沈皇后失踪,“寿州崇善寺尼广澄诈称太子母,按验,乃故少阳院乳母也,鞭杀之。”第7176页。

⑩《旧唐书》卷18上《武宗纪》,第584页。

(11)《资治通鉴》卷257文德元年(888)三月,第8376页。

(12)《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第613页。

(13)《新唐书》卷82《十一宗诸子》,第3635页。

(14)《旧唐书》卷7《睿宗纪》,第160页。

(15)关于顺宗之禅位究竟是不是被迫,甚至是否被害,史学界一向都有争论,绝非短短一段注释可以解释得清楚的,但是比照宪宗即位地点和上皇移宫这两件事,尤其是放在唐代的历史背景下看,确实存在一些疑点,有待进一步考究。

(16)《册府元龟》卷11,帝王部·继统部三。

(17)《资治通鉴》卷243宝历二年(826)十二月,第7853-7853页。

(18)《资治通鉴》卷203光宅元年(684)二月,洛阳宫有武成殿,但无紫宸殿,胡注考异已经指出这一点,第6419页。

(19)《资治通鉴》卷236永贞元年(805)正月,第7607页。

(20)《册府元龟》卷11,帝王部·继统部三。

(21)《旧唐书》卷175《庄恪太子传》,“因会宁殿宴。小兒缘橦,有一夫在下,忧其堕地,有若狂者。”第4542页。似乎规模还不算很小。

(22)《资治通鉴》卷243长庆四年(824)二月,第7833页。

(23)《旧唐书》卷17上《敬宗纪》,第508页。

(24)《资治通鉴》卷243长庆四年(824)四月,第7836-7837页。

(25)这个问题前文已有涉及,再比如贞马中重新修建,改名翠微宫,“寝名含风殿并为皇太子构别宫。”《唐会要》卷30《太和宫》,上册,第550页

标签:;  ;  ;  ;  ;  ;  ;  ;  ;  ;  ;  ;  ;  

唐代帝王的诞生、王位与死亡之地探析_大明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