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夏庄完全小学 271404
一、不求完美,但求个性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师单向灌输的“一言堂”而有所创新,即为创新课。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不必追求自己的课有多完美,但一定要有个性。在新课改浪潮的影响下,有些课“花架子”多了,“真功夫”少了,有些课仍“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未能深刻领会课改精髓而走了极端。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来设计课堂教学,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
如在讲解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时,我没有从课本上的情境图着手,而是利用学生比较关心的单元测试成绩,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呈现给学生,学生立即来了兴趣,每个同学都忙着算起来,因为学生都关心本组的成绩是不是最好的、能不能被评为“优胜小组”。在学生算完后,我及时问学生:“你们怎么评出‘优胜小组’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汇报得出了“平均数”这一概念,从而导入新课,并让学生汇报计算平均数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出计算平均数的通法和简便算法;并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找最高分和最低分,发现平均数与最大值、最小值之间的关系。在愉悦、兴奋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情趣辉映,相得益彰
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学相长。
例如,在探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先提出问题:“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得出结论:“只有当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乘机问学生:“是不是在‘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每两条线段的和都要和第三条线段进行比较呢?”这时给出几组数据:①2cm,2cm,2cm;②1cm,3cm,5cm;③1cm,2cm,3cm;④2cm,4cm,5cm。让学生加以判断,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得出判断的简便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不同答案,我会及时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也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探讨,同时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感受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自由发言,讨论热烈,思维活跃,通过讨论、交流进而得出结论,收获知识和发展能力。长期以来,在我的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质疑、敢于同同学老师讨论的空间,而且在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实践相伴,回归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悉的、亲近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视野、走进课堂。
例如,在讲解“植树问题”时,我把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学生在学校长方形的花池中沿一条宽栽种花苗,两端都栽;第二组沿一条长栽种花苗,只栽一端;第三组沿另一条长栽种,两端都不栽;第四组在花池中间沿一个正方形四周栽种另一种花苗。先给学生提出要求:1.用软尺测量出花池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2.每隔50厘米栽1棵花苗,每组分别讨论并计算出:(1)两端都栽需要几棵花苗?(2)一端栽需要几棵?(3)两端都不栽需要几棵?(4)在正方形四周栽需要几棵?3.根据计算结果,领花苗并栽种花苗。4.各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其他小组的完成情况,并交流方法。5.老师组织学生汇报收获。本知识点通过学生分小组实地进行观察、讨论交流和动手操作,既掌握了方法,又收获了知识,更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凸现生活,小处去爱
例如,在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一过程时,我说:“处理复杂问题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用已知问题来解决。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研究四边形的问题可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解决?”我刚说完,一个平时成绩很不理想且不善于言辞的学生立即大声说:“三角形。”此时,全班同学都将目光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他却立刻低下了头。这时,我微笑着走下讲台,来到他的身边,抚摸他的头说:“你回答得很好,有没有勇气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一讲你的思路。”他抬起头来疑惑地看了看我,我对他点了点头,他立马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将自己的思路讲了一遍:“通过添加辅助线(连接对角线,如上图),将四边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等他一讲完,全班同学都鼓起掌来,他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很自豪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从此以后,该生回答问题积极啦,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的微笑、抚摸、信任……实际上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教育的美。
论文作者:周金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学生论文; 花苗论文; 角形论文; 线段论文; 自己的论文; 平均数论文; 数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