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实践探索及理论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执政论文,规律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89(2002)01-0078-07
一、要正确地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努力探讨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毛泽东在领导我们党和国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生前不断地总结这些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许多理论论述。这些理论论述,覆盖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上层建筑、对外关系等基本方面。最核心的结论是: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书本,不能照搬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1.毛泽东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出发点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而在中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人类进步,乃至实现共产主义。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实践,都是在此基本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他的理论观点也是围绕这一核心点给予理论的概括和说明的。“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是毛泽东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认识历程和同样曲折复杂的实践过程后作出的理论概括,并且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思考交织在一起。1953年,当中国准备有步骤地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及相应的战略问题作了初步思考,提出了分两个步骤、两个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设想。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再次认真阅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做了比较集中的分析与思考。毛泽东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①至此,在经历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曲折复杂的认识历程后,毛泽东终于得出了“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的结论。应该说,这是毛泽东数年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一个总结。这个思想是很宝贵的。但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不发达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应实行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目前处于这两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对此,毛泽东都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因此,在实践中这些重要思想没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2.借鉴经验,但不墨守成规,努力突破固定模式的束缚,创造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政治体制上,我国采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这一点与苏联、东欧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国体相比,在本质上一样,但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有区别。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与苏联的人民代表苏维埃相比有很大差别(层次不同、两院制不同、主席团制不同),与东欧各国的体制也不一样。我国在结束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仍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一点与苏联、东欧各国的一党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都有区别。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公、检、法相对独立、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司法体制,这一点是中国独特的。我国不仅实行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体制,而且在军队里面建立了党的组织系统和政工系统,这一点与苏联、东欧各国是不同的。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建立的政治体制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具有独特性。经济体制上,我国在工厂、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工会监督制,同时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这一点与苏联、东欧的企业有区别。我国经济的发展,实行以农轻重为序,工业和农业并举,土洋结合,大中小并举,也没有照搬苏联、东欧的模式。意识形态上,我国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统治地位,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发扬科学学术民主,遵循文学艺术发展规律,鼓励创新,又坚持必要的思想斗争,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些与苏联、东欧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方针有很大不同。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执政,必须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范畴内来进行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进行的,因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中国原来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价值、价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及五、六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就有过不少论述。主要体现在1958年毛泽东号召广大干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教科书时,由他口述,经其他同志整理的《读书笔记》及一些其它个别论述之中。这些论述,已经构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雏形,这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是因为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早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就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份,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②。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指出:中国原来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因此中国“很需再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很显然,中国太落后是我国存在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条件。斯大林认为两种所有制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给干部讲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认为这个观点很不全面,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自然有可能存在。这样,他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原因的认识就突破了斯大林的见解,也突破了他以前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提出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商品经济的命题。
2.中国需要发展商品经济,这种发展并不是盲目发展,而是有计划的。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讲话时,从多方位多角度阐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由商品生产到产品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使我们的路线、方针、计划符合客观存在的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就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他认为,通过商品交换既可以满足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又可以换回等价物质,尽可能多生产商品,去交换东西,向全省交换,向全国交换,向全世界去交换,发展世界贸易。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这种大发展是有计划进行的。195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的,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无政府状态地进行的。把公有制、商品经济有计划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在阐述商品经济理论问题上的又一真知灼见。毛泽东是我党领导人中最早提出这种看法的。
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本质区别,并且认为商品经济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1958年在农村刮起“共产风”,搞“一平二调”,鼓吹要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毛泽东批驳了陈伯达等要求在现阶段就废除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的错误主张。指出这种主张实质上是要剥夺农民。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我们不能避开一切有积极意义的诸如商品、价值法则等经济范畴,而必须使用他们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还指出,商品生产不但资本主义社会有,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也有,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有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他们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他从商品经济的特殊性分析,认为: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已经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全民所有制,已经把资本家从商品流通中排挤出去,现在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国家和人民公社,这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有本质差别的。他还指出,商品生产看它和哪个经济相联系就为哪个阶段服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因此,它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这正是它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区别之所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所有制问题。
4.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要利用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方面,毛泽东的主要认识有:其一,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认为只有资本家会搞商品生产,只有资本家才能发展商品生产,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二,要发展商品生产,要利用等价交换原则同农民打交道,这是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手段。利用等价交换的商品交换原则,这是巩固工农联盟,团结五亿农民的重要手段。他说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利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团结五亿农民。商品生产大发展,全国五亿农民就可以逐步富裕起来。其三,他批评了斯大林关于只有生产资料是商品,消费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认为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如拖拉机等都属于商品,从而发展了斯大林的思想。其四,提出了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发展办事的观点。他指出,价值法则要求我们对社会产品只难实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了这一点,终究是不行的。他在批转山西省委的一个文件时说,平调的旧帐一般要算。算帐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他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毛泽东的上述论述,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雏形。但是实践中,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出现了教条式的理解,同时也没能跳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窠臼,始终认为并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和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急于消灭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有积极作用的非公有经济成分,造成我国经济体制的高度僵化。
三、只有努力发展人民民主,才能保证党的有效执政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国家也较能经受风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人民主体论,是毛泽东阐述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念的核心。毛泽东所一贯坚持、倡导和反复论证展开的,是一种“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念”。所谓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念,是指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这样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结论凝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质,也是毛泽东价值观念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这一价值观念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用一句最简明的话来概括,就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多次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政权的唯一的最高宗旨。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价值观念所定位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则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一价值观念不仅规定了它的价值主体和价值标准的内容,而且包含了价值标准的社会形式,这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政治平等是毛泽东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之点是让劳动人民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首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黄炎培说:只有真正实行民主,才能防止新政权腐化变质,“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③。建国后,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了第一部体现“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毛泽东还深刻论述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指出:“在我们国家,如果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充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集中制,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④。其次,强化人民民主专政的意识和国家机器的专政职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最根本的、最长远的政治保证。毛泽东主持制定的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绝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公民,绝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权存在。这是贯穿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基本精神。1937年对抗大六队队长黄克功逼婚未遂枪杀案的处理,1953年严惩刘青山、张子善的果断决定,以实际行动向全社会表明:无论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3.在实践中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即双百方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以苏联的错误为鉴戒而走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生气勃勃的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苏联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经济生活上决策权的高度集中和政治生活上精神生活上的不民主和专制主义,结果造成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停滞。这种模式,把社会主义引入了死胡同,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关于当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决策,周恩来同志在1956年7月所作的《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讲话中作了深刻的说明,他指出:“现在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应该是: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专政应该继续,是因为从国内来说,残余的反革命分子没有完全肃清,从国外来说,帝国主义还敌视着我们。民主应该扩大,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专政更加巩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强大了;另一方面这是“从整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中得来的经验”。这是因为专政的权力“是相当集中相当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苏联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要时常警惕,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周恩来同志在1956年11月所作的《经济建设的几个方针问题》的报告中又说,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犯了“对外的大国主义,对内的大民族主义,对人民的专制主义”的错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尽力避免”犯这种错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要用民主的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来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放手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战略决策。
当然,毛泽东对民主的理解和实践也有偏颇之处。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之后,扩大民主生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政策,包括双百方针,在实际上被弃置不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中断了。
四、认清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党正确执政的根本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解决,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1.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概念,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⑤根据这一策略,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当着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侵略战争的时候,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而包括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内的其他矛盾则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当着帝国主义不是采用对我发动侵略战争,而是用政治、经济和文化压迫的时候,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就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当着我国国内战争发展到危及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存在的时候,帝国主义就与国内反动派站在一起,与人民大众构成主要矛盾。正是由于矛盾不平衡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正确运用,我们党才在革命的各个不同时期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及其变化,并实行了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才赢得了各个不同时期革命的胜利。
2.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学说。新中国在完成“一化三改造”而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围绕着社会矛盾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将经典作家所创立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党的“八大”上,我们党庄严宣告,我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结束了,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从而完整地确立起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范畴。但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以后,毛泽东很快就改变了原来的正确判断,错误地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失误。
五、党对政权的领导,要有科学的方式才能得以正确实现
我们党的执政方式,是从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进程中,不断认真总结经验,从而形成了对整个国家政权实施领导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经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的系统总结,奠定了我们党领导整个国家政权的基本政治架构。解放后,党的这一执政思路转化为活生生的执政实践。
1.党执政要避免采取直接行使政权的方式。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错误办法,是要避免的。”⑥毛泽东既总结了我们党在执政方式方面的经验教训,又汲取了国民党在全国执政后搞以党治国的教训,提醒我们的党组织要注意这个问题。1940年,董必武同志在陕甘宁边区中共县委书记联席会上强调指出:“党对政府的领导,在形式上不是直接的管辖。党和政府是两种不同的组织系统,党不能对政府下命令。”⑦这就是说,党不能越过政府去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否则就会混淆党和政府的职能,这不仅不利于党的领导的实现,也影响政权机关行政职能的充分发挥。在这篇讲话中,董必武同志还指出:“党包办政府工作是极端不利的。政府有名无实,法令就不会有效。政府一定要真正有权。过去有些同志以为党领导政府就是在形式上直接指挥政府,这观点是完全错误的。”⑧由此可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也好,长期从事政权建设的董必武也好,在党如何执政这个问题上观点是非常一致,思路是十分清楚的,即党组织不能直接行使政权。既然党组织不能直接行使政权,那么党以什么样的方式执政呢?对这个问题,毛泽东的回答是,党的主张要通过:“政权机关里的党团(相当于现在非党领导机关中的‘党组’,而不是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简称——作者注)组织”转化为政府行为,政权机关里的党团组织的成员是政权机关的组成人员,又是必须执行党的决议的党组织的成员,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有条件担负起把党的主张转化为政府行为的任务。董必武讲得更明白,他指出:“党的构成分子——党员,在政府机关中工作,同时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员。党和政府这样就发生了有机的联系。党在政府中来实现它的政策,是经过和依靠着在政府内工作的党员和党团。党只能直接命令它的党员和党团在政府中做某种活动,起某种作用,决不能驾乎政府之上来直接指挥命令政府。这是我们同志应当清楚了解的。”⑨
2.党应当依靠自身实力来指导国家政权,领导人民群众。即使是执政党也不能直接行使政权,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即通过把党和政权机关这两个组织系统联系起来的党员和党团的活动,把党的主张转化为政权机关的意志,由政权机关把党的主张具体化并落到实处。这是党实现自己主张的一个主要方式;另外就是通过直接对非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党组织与党员自身的带动、示范、影响作用使政权机关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党的主张,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这就是说党员和党团的质量、能力、水平如何是直接关系到党能不能有效执政并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提出实现党的领导的四个步骤:“首先,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的动员口号。……第二,是按照这种具体目标在全国行动起来时,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第三,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政治领导,就是由执行上述这些条件去实现的。这些条件是保证自己的政治领导的基础,也就是使革命获得彻底的胜利而不被同盟者的动摇性所破坏的基础。”⑩他还明确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11)因此,政府的构成人员“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12)这叫“三三制”的政权结构。仅靠三分之一的党员,能实现党的领导吗?怎样保证党在政权中居领导地位呢?毛泽东的回答是:“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3)可见,不对政权机关实行包办代替的做法,而靠自身政策的正确,耐心地说服教育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实现党对政权领导的有效途径。
六、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是永葆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在于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状况。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建立一个广大群众性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先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结合起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成功地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毛泽东建党学说。毛泽东曾经把党的建设比作“伟大的工程”,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则是这个伟大工程的发端和奠基。
1.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和任务的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是全党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目标和共同的行动准则,必须根据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任务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2.重视从思想上建设党,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80%以上的农业大国。拒绝农民和其他革命分子入党,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广大群众性的工人阶级政党,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大量吸收农民和其他阶级出身的分子入党,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要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面貌,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毛泽东首先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这种特点,找到了建设党和巩固发展党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积极慎重地发展农民和其他革命分子入党,同时注重党内的思想教育,经常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得来的。每当中国革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总要提出从思想上建设党这个历史性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革命才能向前推进。
3.要加强党风建设,把党建设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党。党的作风,是全党包括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生活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世界观在党的行动中的客观表现和形象反映。毛泽东一贯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还创造出整风这种实行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的好办法。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
4.要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和处理党内意见分歧。对于犯错误的人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共同奋斗。
5.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选人用人,建设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一整套正确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特色。
邓小平指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14)毛泽东建党理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武器和指导原则。
标签:毛泽东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