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大学论文

高校校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大学论文

高等院校校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风论文,高等院校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论述了校风的本质、特点、以及当前校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校风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校风建设 理论 实践 问题 途径

校风是指学校的风气,是学校培养人才活动的产物,通常人们视其为一所学校的风格或作风。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工作等方面所反映的总体风貌和在党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总体表现的概括。

我国的高等院校,一贯重视校风的培养和建设,并把它视为办学水平的高低,行政管理与学生管理的优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志。

今天,我国的整个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体制改革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研究高等院校校风的建设和实践,是为了与校风建设者——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一起,共同从理论高度上探讨校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法规,这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校风建设的本质

高校师生员工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处理问题的表现等具体行为以及校园环境是校风的外在或表层的反映,而师生员工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精神、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则是校风深层的反映。

因此从本质上看,校风是高等院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思想教育效果、人才培养成果的综合体现。

只要有学校存在,校风的外在表现及其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泯灭的;又因为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校风和社会精神文明须臾不可分离,有着互相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二、校风的特点

1.校风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校风和社会的风气一样,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既受社会经济、政治和其它意识形态的影响,又有本身存在的前提条件,它不能脱离每所学校的历史与传统,要经历一定发展过程而形成。

在办学的活动以及培养人才的运作过程中,学校有意识、积极地引导师生不断克服和改变不良的风气,使优良的风气和传统代代相传。尽管学生周期性地流动,教职员工按规律新陈代谢,但他们之间不断地互相影响和作用,以及学校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使优良的校风能得以继承和发扬。

由于校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密切相关,因此校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和冲击,优良的校风在接受社会积极影响的同时,应能抵制社会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冲击,这一过程既是校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过程,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的过程。

2.校风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校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优良的校风,必须依靠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统一组织,共同协调,才能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对教风、学风、作风以及校内育人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进行能动的改造和优化。只有这样,校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建立校风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从而在校风建设综合管理的基础上,使思想教育、奖惩制度、行政管理等有机结合,令激励与约束统一,使不同层次不同心理状态的师生员工都能自觉、自励,不断上进。这种运行机制的建立和运作是建设优良校风的重要条件之一。

3.师生员工既是建设校风的主体,也是校风作用的对象

教学与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固然重要,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想品德、情操和行为方式、意志与情感的培养,都有滴水穿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优良的校风可以促使大学生自觉接受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令他们良好的思想行为能在群体中不断受到鼓励,不良的思想作风可以受到群众舆论的批评,这是一种无形力量,它能帮助众多的大学生不断地保持和维护优良的校风,自觉地以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大学生逐渐在群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反过来他们又是优良校风的建设者。

校风对教师、职工和各级管理干部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若他们的生活和 工作在催人振奋,人人争上进的良好环境,就必然重视自己的管理水平,工作质量、教学效果。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岗位上,参与着制定和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全体师生员工,在优良校风这种外因的推动下,他们便有可能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校风建设就会在这种互为作用的推动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校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变化,高等院校的改革也正在深入进行,如推出了“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以及对教职员工的聘任制等,这一切对校风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1.“关系”、实用主义,功利化的影响

“自主择业”的实施,令大学生从就业的幕后走上了台前,他们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与“包装”自己,这无疑是有很多好处。但是在操作环节上尚有一些问题未能解决,如目前由于未能普遍在高等院校设立毕业生人才库,以供用人单位全面选择,也缺乏供大学生自我推销的人才信息网络与缺乏招聘与求职的信息广场,使得“供需见面”如“一见钟情”,可供用人单位参考的资料不多,而大学生也只能凭招聘单位口头或文字的简单介绍。较难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全貌,使得双方的决定均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盲目性。

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令毕业生在“自主择业”过程中,“关系”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有“关系”即使学习成绩不佳、思想品德存在不少问题的毕业生,也能比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自主择业”顺利。

上述情况,一方面影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方面使得大学生在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提高的同时,又出现片面追求“实用”,单纯地面向直观的市场,轻视基础课程,眼睛只盯住“赚钱”的专业或技能,什么课程实用便将精力过量投放于此,有的甚至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不“实惠”,而要求转学其它专业,实用主义和功利化的倾向影响大学生的学风的这种状况,切切不可忽视。

2.大批青年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

随着50年代培养出来的大学教师陆续退休,大批青年教师走上大学讲台,他们在学历层次,知识视野,外语水平,运用新技术的手段与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较之老一辈大学教师,是有着明显的优势。但青年教师中有的不重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修养与实践,不注意师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部分青年教师目前的教风和作用还不足以支撑事业与学业,不足以胜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职责,他们目前的状况对校风建设的水准,无疑是会有影响的。

3.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

推行学分制后,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增强了,自由度加大了,在大学生增强了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过去班级全部统一时间上课的状况已不复存在,班级的离散性加重,大学生集体观念逐渐地淡化,过去的学生管理模式逐渐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致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如何以学生宿舍为重点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方式正在摸索,有待人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4.新旧管理制度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80年代末期开始,高校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企业实行承包制的影响下,推出了高校经济承包责任制。90年代初政府又对高校的奖金分配标准“松绑”,取消了上限,可以按各校经济情况自定,高校内部也开始了科技经营开发和咨询服务,将教学科研和创收结合起来。

在一系列新旧制度转换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够充分,使政策与措施出现有些不配套或不周全之处。如一些学校的后勤系统,虽掌握了财权、物权和人权,但未能有足够的措施监管,因而在市场经济负面的作用下,他们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观念淡薄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形成了服务机构的逆向运动。

而学校办企业搞创收所成立的校办产业经营易位,在它们成立之初,学校要付出大笔资金作为固定资产或流动资金,以期获得盈利,用以充实教育经费,但经营不善、亏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校办企业与集团能够获利,作为一个自成独立系统,总是要谋求自我发展扩大再生产,学校不仅还要挤出有限的经费继续投资,而且学校领导还要忙于应付一些不熟悉又棘手的问题,分散了抓教学科研以及校风建设的精力,使得一些高校教学科研滑波,校风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及时解决。

5.社会消极因素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各种“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如“炒股热”、“下海热”等令校园内许多人心潮澎湃,有的教职工和学生已频频出入商海或股市,注意力他移。

更有甚者因校园周边环境的开发,令低层次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集中于斯。一些学生被低级、庸俗、腐朽、色情的东西所吸引而无法自拔。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若没有强有力的措施,上述情况将影响校风建设。

四、加强校风建设的途径

1.加强高校党风的建设

无论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高校各级党组织办好学校,首先要依靠优良的党风来取得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可以说校风是要依靠党风来维系、推动、保证、提高,党风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校风建设的成果就越明显。

因此要努力使高校各级党组织及其成员,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生活、作风所表现的态度和行为都要和优良党风的培植、继承、发扬、创造联系起来,并且身体力行努力为建设优良校风作出贡献。

2.抓好教风促学风

要充分发挥教风对学风的影响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仅在学术上有影响力,而且在人格上有感召力,如果教师能关心爱护学生又做到敢于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就一定能以自己严谨求实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优良教风带出良好的学风,只有这样建设优良校风才不是一句空话。

3.深化和加速高等教育改革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办学机制,若不加速转换,在新形势下学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的产业结构失衡,培养人才的层次与社会生产水平结构失衡,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学而不用,学而难用”的状况就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高校实行收费制度改革后,有的专业虽然为社会所需,却难以吸引优秀学生。

因此,合理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是建设优良校风的题中之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深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率,解决目前存在干部职工与学生比例失衡,冗员充塞、人浮于事的状况,改变“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增强办学的活力与提高效益,这是建设优良校风基础的工程,也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4.落实好知识分子政策

长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好的,学校便安定团结、教职工便同心同德能共同努力建设优良校风;什么时候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出了偏差,学校就会动荡,校风建设便会走下坡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与建设校风是有必然联系的。

高校的领导者必须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使用人才和建设优良校风结合起来,围绕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原则,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教职员工,为他们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内,频繁的政治运动不断干扰和打断他们的教学与科研,延误了他们的成长期,即使在其后的若干年中,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仍有滞后性和追补性,还了老账又欠新账,近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速了人才的成长,各级领导一定要在看准人才后,在他们精力充沛,创造力处于高峰期,及时推他们上岗压担子,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支持他们,只有将人才资源充分有效地调动起来,形成人才辈出后来居上的形势,优良校风的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出杰出人才是校风优劣的标志之一。

5.加强管理与提高管理水平

(1)加强管理。建设优良的校风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各类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耐心的说服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科学和严格的管理与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两者均不可忽视和偏废。

管理也是教育,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建设育人环境,使师生员工在校园内养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这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是非分明,言行以法律为依据的大课堂。要上好这门“大课”,就要费力气,踏踏实实,持之以恒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工作并非“小事”,更不能视为小题大作,凡是涉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的问题都要具体和严格,如食堂中屡禁不绝的排队“加塞”问题,校园内乱扔垃圾的习惯,随地吐痰的现象,课室墙壁课桌上乱涂乱画的毛病,青年教工宿舍脏乱差的状况,都不能任由其年复一年地存在的,如果我们总是说这些问题要解决,但实际上没有下决心,不坚决采取措施,连建设校风最表层的工作都没有做好,怎么能够说我们是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呢?怎么能够说做到了从严治校呢?

(2)提高管理水平。我们要加速培养一批掌握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专家,用科学的管理理论,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学校,使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等功能各异、性质不同的工作能围绕建设优良校风这一目标运行,做到分工不分家,协作不扯皮,学校整个管理系统顺利运转,发挥最大效能。

在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将管理工作条理化,系列化,并且规定出标准数据,工作程序和方法,有效地进行管理。

我们如果能够从决策管理,过程控制,信息管理和事务管理等方面开发和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话,我们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将会得到大大提高。

标签:;  ;  ;  ;  

高校校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