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作为五种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第一,劳动教育的空间被挤占导致劳动知识技能的薄弱;第二,劳动教育的“物化”导致劳动价值观的缺失;第三,劳动教育手段的“误用”影响劳动品德的养成。因此,为了使劳动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我们应当合理设置劳动课程,保证教学计划的系统性;转变劳动价值观念,积极进行劳动活动;培养劳动品德,发挥好育人功能。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个人发展
1.前言
劳动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人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劳动教育关注个体劳动素养的发展,核心旨趣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完善。 而如今,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小的问题,如何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劳动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2.劳动教育的意义
2.1以劳增智,掌握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升个人素质的途径,在促进个人社会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下,劳动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家庭中的劳动更多的表现为独立的生活,主动的承担家务;除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校里的劳动还应当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锻炼实际技能;工作中的劳动表现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敢于承担。因此,劳动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的实践途径,它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以劳育人,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明确定位。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以培养人的身心素质为内在目的,进而达成服务社会的外在目的。人们在进行劳动时,会不断地思考劳动的意义,尤其是在经历困难和打击之后,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缺乏劳动教育的孩子很难明白承担和奉献的意义。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安排学生进行劳动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让他们体会劳动的真谛,从中获得自豪感和荣誉感,更加热爱劳动。在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也会更加踏实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2.3以劳树德,促进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具有社会性的劳动能和其他人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或者参与有关劳动教育的课程,在其中体会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乐趣,从而实现品德上的升华。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为集体、为他人做出了贡献,这对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形成社会公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产品逐渐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被数码产品捆绑的我们更需要劳动这个载体,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
3.劳动教育的困境
3.1 劳动教育的空间被挤占导致劳动知识技能的薄弱
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生存环境十分困难,与传统的主课语数外不同,劳动教育课不作为应试考试的必选项,这就导致了劳动教育课被随意挪用,占用的局面。劳动教育并没有单独的生存空间,是附属于智育而存在的。担任劳动教育课的教师也大多由其他科的老师兼任,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不够充分,课程质量效果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劳动教育的“物化”导致劳动价值观的缺失
学校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忙于劳动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譬如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是为了获得证书,评优争先;课堂上积极表现是想要在老师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诸如此类。在这样大的环境下,认真领会劳动的真谛反而成了一种奢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寻找、发现人的劳动天赋,使每个人都成为某项工作的真正能手,要使劳动创造永远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事业最有力的情感刺激——这就是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统一。”
3.3劳动教育手段的“误用”影响劳动品德的养成
当前,劳动教育指向外部世界的手段性目的僭越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根本旨归,逐步演化成了劳动教育的唯一准则, 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支配性和主导性作用, 使得劳动教育目标异化为政治驯化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 中小学通常会采用积分制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并通过都会表扬,评选“卫生之星”等方式进行表扬。直接的效果是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任务”心态,偏离劳动教育最本真的目的。
4.劳动教育的提升策略
4.1合理设置劳动课程,确保教学计划的系统性
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应该积极利用本地区的地域优势,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劳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劳动课程的实施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进行,打扫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以及综合活动的展开都是有效的手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劳动范围更加宽泛,劳动任务更加复杂,既可以是勤工俭学,又可以是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的过程是既是不断获取知识,锻炼技能的过程,也是锻炼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
4.2转变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积极进行劳动活动
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虽然包括劳动技能学习、调节紧张学习生活等功能,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却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自己的劳动价值观,不再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而是合理利用劳动活动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劳动。其次,转变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帮助学生寻找劳动的乐趣,激发劳动热情,促使其真正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4.3培养劳动品德,发挥好育人功能
劳动品德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社会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它直接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质。 劳动品德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品德形成的标志是劳动行为的养成,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人而言,既需要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以及劳动意志等方面加以锻炼;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有机配合,将社会规范与个人需求完美融合,帮助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 (10).
[2][3][苏]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黄之瑞、张佩珍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页.
[4]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46-48
[5]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作者简介:孙学敏(1995.1—),女,河南省郑州人,开封市龙亭区河南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孙学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劳动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价值观论文; 自己的论文; 目的论文; 社会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