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学生”选拔结果中学生归因倾向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在“三好生”评选结果上归因倾向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倾向论文,评选结果论文,学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目的

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接见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一般认为这是在我国学校中普遍开展评选“三好学生”的由来。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三好”便由“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变为“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三好生评选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三好生评选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尚未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我们肯定三好学生评选工作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我们开展三好生评选工作就一定能实现其教育价值。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评选三好生的结果与其目的相悖的情况。这是因为评选三好生的目的,并不是“评出”三好生,而是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以全面发展的学生来带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评选三好生的过程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既然它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它就必然要服从教育的规律。评选三好生又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因此,它又有特殊的规律。评选三好生要能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就必须遵从一定的教育规律。探索评选三好生过程中的教育规律,这是实践提出的要求。

在社会心理学看来,教育的过程也是社会心理过程,它服从社会心理过程中的规律。三好生评选过程,作为一种教育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并服从特定的社会心理过程的规律。无论评选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如此。

评选三好生是在学生中普遍开展的教育活动,然而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活动中也会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心理规律。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力图揭示中学生在评选三好生过程中的社会心理规律,为有效地开展三好生评选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自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Weiner)把归因理论引入成就活动领域,归因理论对教育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归因理论认为,在成就活动领域内,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导致行为者不同的期望和后继行为。以这样一种观点来看,评选三好生的活动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和结果,取决于学生的归因方式,或倾向。“三好生”是荣誉性的称号,是对优秀生的褒奖,争三好的活动也是成就活动。因此,我们可以用成就归因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学生对评选三好生结果的倾向。

韦纳把成就活动中的归因,鉴别为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八种组合。三个维度为: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可控性(可控制与不可控制),内外部(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四个要素为:能力(内部的、稳定的、不可以控制的),努力(内部的、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任务难度(外部的、稳定的、不可以控制的),运气(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以控制的)。

本研究参考了韦纳提出的归因模式,结合我国学校中评选三好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五个方面的归因:(1)努力,(2)得到教师的喜欢,(3)人际关系好,(5)碰巧(运气),(5)学习成绩。之所以确定在三好生评选结果上归因的上述五个因素,是因为:首先,当选三好生本应是个人按照三好生的标准“努力”的结果。第二,在三好生评选中,教师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容易导致对于“教师”的归因。第三,三好生是应通过选举产生的,因此,这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归因。第四,学习成绩是当选三好生的条件之一,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成绩至上”的导向,因此,这又会导致“学习成绩”的归因。最后,运气是归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要素,因此,也列入。

上述五个要素,三个维度都有所涉及。“努力”与“运气”,在韦纳提出的归因模式中本来就有,无需多做解释。教师喜爱,属于外部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是不可以控制的。人际关系,这里不是专指有原则性的团结,而主要指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从争三好的角度看,也不是个人可以任意控制的,属于外部的,且是不稳定的。学习成绩是评选三好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且年级越高,学习成绩越具稳定性,越反映个人的学习能力,因此,从评选三好生的角度看,它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以控制的。

本研究采用的工具为自制的归因倾向问卷。问卷的设计参考了韦纳的归因实验设计的模式,采用等级评定的方法。回答按五个等级,计分按1、2、3、5、5分。肯定程度越高,得分亦越高。问卷中的问题是对于“当选”三好生的归因,而没有“落选”的归因。这样被试若是三好生,就是行为者对于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若是非三好生则作为观察者对他人行为结果的归因。然而,非三好生同样是三好生的竞争者,因此,他们不是无关的观察者,他们是作为“落选者”的观察者。所以,他们对三好生当选的归因,也就观照出他们自己对于落选结果的归因。

本研究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试。对象为重点中学初一和高一学生,非重点中学初一和高二学生。问卷共发出200份,重点中学100,初、高中各50;非重点中学100,初、高中各50,问卷回收200份,其中符合要求,并进行统计处理的问卷178份。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对三好生评选结果归因的总体倾向上存在着差异。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的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五种因素的归因上所得平均分依高低所排列的次序(见表①),可以看出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归因的基本倾向上存在着差异。对于当选三好生原因的归因上,三好生无论是重点中学,还是非重点中学,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排在第一位因素都是“努力”;而非三好生则或为“教师喜爱”,或为“学习成绩”。这表明三好生具有积极的归因倾向,即把当选的原因归为“内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而非三好生在总体上看存在着消极的归因倾向,即把把当选的原因,或归之于“外部的、不可以控制的”因素(教师喜爱),或归之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以控制的”因素(学习成绩)。

表① 三好生与非三好生五种因数归因均数的次序比较

(二)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当选三好生原因的各因素归因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三好生与非三好生不同因素归因均数的方差检验(见表②),可以看出在“努力”、“教师喜爱”、“运气”这三个因素的归因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努力”是内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而“教师喜爱”与“运气”皆为外部的不可以控制的因素。在这三个具体的归因因数上存在差异,也可印证前述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归因总体倾向上的差异。

表② 三好生与非三好生五种因数归因均数的方差分析

F(7,179)0.05=2.07 F(7,170)0.01=2.75

*P<0.05 **P<0.01

(三)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当选三好生的某些因素归因上也有共同的倾向。从表②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两个因素的归因上,三好生与非三好生之间没有差异。三好生是要选举的,“人际关系”自然是重要的;而“学习成绩”是当选三好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由此可以推断,这两个因素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的,因此得到共同认同。

(四)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归因倾向上存在差异。因为是整群抽样,因而样本也反映不同学校班级内的情况。这从对“努力”这一因素归因的均数逐对差异检验中可以看出(见表③)。在重点中学高一班级里,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努力”这一归因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初一班级里则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非重点中学高二班级在“努力”这一归因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初一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三好生与非三好生在归因倾向上的差异不是必然会存在的。这中间有班级内的因素。只要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三好生与非三好生都可以有积极的归因倾向。

表③ 归因为“努力”的逐对均数差异检验

*P<0.05

**P<0.01

注:中间的数据为逐对均数之差

四、讨论

由上述结果及其分析,可以看出评选三好生的活动对学生产生何种教育影响,与学生对评选三好生结果的认知有关,即与他们的归因方式有关。

对评选三好生结果积极的归因方式,无疑是与这一活动本身的教育目的一致的。由于三好生普遍具有积极的归因倾向,所以这一活动对三好生当选者的积极作用比较明显。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三好生往往连续当选。如重点中学高一某班三好生中连续九次以上当选的有11人。然而三好生评选活动,也可能在非三好生中产生消极的的归因倾向,进而产生消极的影响。调查也发现,在非重点中学高二某班学生中,从未当选过三好生的有31人。

由此可见,评选三好生的活动不能作为单纯的评奖活动,不能评出三好生即为止。教育者要根据学生对于三好生评选活动中的归因倾向,即认知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努力争取每一个学生对评选结果产生积极归因倾向。

三好生评选结果导致学生何种归因倾向。不仅与教师进行的相关教育有关,而且与评选本身的客观情况有关。譬如“学习成绩至上”,就会导致成绩差者完全放弃努力。三好生的评选,不仅要客观公正,而且要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的。

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的学生在对三好生评选结果的归因倾向上,虽有差别,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育者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使非三好生也能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五、结论

评选三好生活动对学生发生何种影响,取决于学生对评选结果的认知特点,即归因方式。在中学生中存在着对于三好生评选结果的不同的归因倾向。由于归因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基本倾向,即归于个体可控制的原因和归于个体不可控制的原因,又由于归因影响人的后继行为,所以,教育者不可忽视在评选三好生中产生的归因倾向,尤其是非三好生的归因倾向。三好生评选活动要能带动非三好生积极上进,才能实现它的最佳效果。

收稿日期:1996—03—15

标签:;  

“三好学生”选拔结果中学生归因倾向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