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随着现代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而全程实践教学则是建筑装饰专业独有的教学特点,本文将对建筑装饰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目的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在中职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粗略的探讨,以期有所收益。
关键词:全程实践;建筑装饰专业;教学
实践教学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全程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不断错误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比较其它专业,建筑装饰专业是知识更新很快的专业,需要学生和老师都要跟上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步伐。采用全程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学习到贴近社会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一、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定义
具体来讲,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培养过程实施“四个一”的安排,即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个工程建设工地现场岗位,确定一位工地指导师傅,并委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亦即前述“双导师”实践的延伸。每位校内外导师同时指导3~5名学生,工地岗位随着工程的进展动态变化,校外导师也可以随之动态变更。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同时利用专门设置的实践课及课余时间到工地参与实际工程建造,即边工作、边学习,以此强化工程实践锻炼,为在第六学期或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及毕业后成功就业奠定基础。指导教师也随学生一起参与工地实际工程实践活动,促使教师的实践环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该模式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实施,直至毕业。
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做中学”顺应了中职学生的能力现状中职学生与专本科学生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对多数中职学生而言,由于起步基础为初中,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因此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自卑心理较重。面对这样的生源,如何抓好基本素质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突出中职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营造有利于育人的氛围和环境,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共同课题。仅仅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对中职学生显得成效甚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强化实践,在做中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工学结合是最佳途径。在以往的教学计划安排中,实践课多为短期集中,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而建筑工程具有周期性,学生到工地实习与工程进度在时间上往往产生冲突,而且实习时间短,学习的连续性较差。采用跟着工程走的学习模式,可使学生一进校门就有了将来工作岗位的体验,因为时间不限,工地、工种不限,无论从哪个工序进入,学生一般都能完成的全过程。这种方法使得学习过程没有了深奥莫测的神秘感,进而消除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困惑。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到工地实践大多兴致很浓,学习热情也高,专业知识掌握也最牢靠。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中职教育是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重要的培养途径,更是全程实践模式的关键。可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无外乎两个场所,即校内的实训试验室和校外企业的建设工地,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行业产品的特点有别于其他工业产品,建筑施工过程不可能在校内实训场所全部模拟,所以,充分利用建筑企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与专业实验条件的局限,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真实环境中得到高效训练,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能力形成创造良好条件。在与建筑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落实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在“跟工程”实践模式上,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是产生实效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实行全程培养模式的措施
与现行教学模式衔接传统的教学模式“厚基础”的学科教育理念浓重,理论知识灌输得多,实践性弱,学生学习状况不佳,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有限,实践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要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较好的掌握,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到工地参与实践,现行的教学模式已显得不能适应。我院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入手,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强化实训环节,安排一定的“每周实践课时”。结合课程开发,构建了与实践模式衔接的课程体系,改革了现行课表编排顺序,将分节上课改为分阶段上课,平均每周安排1~2天全实践课时,便于学生和教师到建筑工地“跟工程”。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构建了实现职业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从培养职业能力出发,将有关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新的课程模块,整个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岗位课和职业拓展课。职业基础课对应基本素质养成,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职业岗位课对应核心能力培养,是针对主要就业岗位,以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开设的工学结合的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是针对毕业生在相近岗位(群)就业和以后的岗位能力提升及发展需要开设的课程。各种课程的学习在“跟工程”实践中得以融会贯通,在“跟工程”中掌握基本技能,通过实习锻炼获得就业优势。
四、全程“跟工程”教学模式的作用
成为专业教育的开端学生从接触专业开始,就在实践中认识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在现场“跟工程”实践时,看到混凝土等结构构件,经指导教师讲解,很快就理解了梁、板、柱的作用与区别,尤其是对这些构件内部的钢筋配置分布情况等很容易看懂,认识施工图纸的能力很快得以提高;在学习各项施工技术时,对于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促进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专业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专业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为“零距离”就业奠定了基础通过“跟工程”过程中与企业人员的接触,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通过现场各项施工技能的操练,学生在做与学的过程中找到并弥补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从多角度全面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到毕业就业时工作就能很快上手,使“零距离”就业成为现实;工程现场艰苦环境的体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锤炼,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在进入顶岗实习阶段时,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实习报告,还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材料收集做好了充分准备,提高了毕业作品的质量。学生在长期“跟工程”的实践中,与企业的指导师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肯吃苦、善学习的表现也受到企业的欢迎,部分学生产生了就业意向。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就业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录用的机会,这样的培养过程为“零距离”就业奠定了基础。强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是中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项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集于一身的教师,虽然大多数专业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专业建设及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跟工程”实践模式的实施,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参与现场施工过程增强实际工程经验;具备工程经验的教师则可以学习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对外服务能力,达到“双师”素质强化培训的目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探索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办出中职特色,研究与探索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中职人才,是中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在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实施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专业教学特点,升华了教育内涵,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教师全程实践过程的考核问题、工地导师辅导的工种及时间问题等等,都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30).
[2]赵晶.浅谈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装修理论,2012,(03).
[3]孙文萍.浅谈如何在建筑课程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J].时代教育,2013,(24).
[4]袁康,何明胜.土木工程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
论文作者:钟卡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学生论文; 专业论文; 工程论文; 全程论文; 中职论文; 工地论文; 能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