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屏金鹧鸪——温庭筠词风说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画屏论文,鹧鸪论文,温庭筠论文,词风说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王国维在评说温庭筠词时所用的喻示——“画屏金鹧鸪”,既可看作是对温词堂皇富丽、红香翠软的题材范围的界定,也与温词意象密集、色彩秾艳、品物高洁的艺术特征相合。 而温词的题材范围正与时代心态、文坛风气、作者际遇有关,其艺术特征也因蕴含着生成艺术魅力的潜在能量,具有重要的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艳情题材 成因 艺术特征 审美价值
“画屏金鹧鸪”是温庭筠《更漏子》中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此来形容温庭筠词作的风格。他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叶嘉莹先生认为,在中国说诗的传统中,不得不推受儒家之影响而形成的托意言志的一派与受道家影响所形成的直观神悟的一派为二大主流。托意言志的一派不惜深文周纳以求其句内之深意,直观神悟的一派则贵在超脱妙语以体会其言外之神情。而后者最常用的一种说诗方式,乃是取用一个富有暗示性的相似的意象来作为喻示,从而使诗歌整体的精神与生命,在评者与读者之间,引发一种生生不己的、接近于原始之创作感的启发与感动〔1〕。
上举王国维对温庭筠词的评价,显然属于直观神悟说诗的一派。要把握它的旨归,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从整体上对“画屏金鹧鸪”这一喻示作心领神会的妙悟,体会那不可言传的意味。然而,我们却要对“画屏金鹧鸪”这句话作理性的释说,要解破“画屏金鹧鸪”。因为王对温词的评价,虽然一直激起我们在读温词时的直观切近的共鸣与契合,但我们总不能仅仅停留在“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2〕的阶段, 总该做点什么,总该去发掘参悟王国维这一喻示反映了的温词的那些个性特质和区别性征,总该对“画屏金鹧鸪”给我们提供的启示作理性的、深入的探讨,尽管这样做有牵强附会之嫌,甚至可能歪曲了王国维的本意。
解破“画屏金鹧鸪”,我们发现:
一
“画屏金鹧鸪”正可看作是对温庭筠词题材的界定。
温庭筠现存的词作,十九写女性生活,主要写闺阁绣楼、花前月下的女子们的容色、情态和心绪。而且,在强调描摹对象的外在状貌、强调对象自身的装饰性的同时,尤重描写画堂洞房、屏山晓镜、锦帐绣帷、翠幕朱帘等富丽香艳的环境与沉郁雅婉的氛围,并且,突出对这一切的细腻敏锐的官能感受,从而形成了堂皇富丽、红香翠软的外在的题材特征。而王国维所用的“画屏金鹧鸪”这一喻示本身,无论是从结构的表层,抑或是在语义的深层,也都透露着纷纭眩目、错采镂金的富丽香艳的消息。这正与温庭筠词实在的外在特征相合。
温庭筠词何以会呈现这样的题材特征呢?
这首先应该与作为文坛主体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时代心态有关。
唐代建国之初,采取众多的措施,使门阀势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打击,使非身份性地主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明显地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更使众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断地走上政治舞台。开始,他们以鲜活的风貌、饱满的青春活力与发扬的才气,伴随着初露头角的激动,去感受现实,肯定现实,肯定自身。在他们的心目中,从整体的社会背景到个人的生存环境,从自身的兴衰际遇到心理的追求希冀,一切都显得前所未有的明朗化、理想化。他们敞开襟抱,感到时代的脉搏正与自己的心跳同一节律。他们向往事功,渴望投入,并且也真的毫无顾忌地热情地投入到一切可以投入的场景之中,以朝气蓬勃的姿态突破、开拓、甚至反叛,上演着一出出时代的活剧,构成了盛唐的天才大合唱的一个重要的声部。他们吟唱入云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他们犹如振翅中天的大鹏,友月交风, 迈往凌云。
这种感觉维系了一段时间。但浪漫的理想的境界总归和现实有距离。新人们仍一批批走进上层,然而,新鲜感过去了,冷静下来了,人们开始思考了,社会也展示了它那并不平坦的一面,这一面原本存在,但被盛唐的高昂风格和天才们的光环掩蔽着。于是人们发现,理想并非都可以成为现实,时代的强盛也并不等于个人人生道路的通达,不是有好多人由雄心勃勃的“兼济”变成“独善”了吗?不是有好多正振翼中天的大鹏折断了翅膀吗?而且,尽管新人正在不断地走来,但他们对科举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激动,不再萦绕着光荣感,却多了一份世俗的满足与成熟。他们善于应对,善于文词,讲究生活,讲究为人的技巧,不再象初盛唐那样单纯重视胸襟与气魄。安史之乱的爆发,他们听到了惊绝的一响,注意到了历史的顿挫回环,感受到了个人的认识和作用的不足道,体会到了人命危浅、世道沧桑,认识到了生活的重要、生命的实在。偏偏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却又居然依前繁荣,于是,中唐社会风气便也就日趋奢华、安闲和享乐,天才的风流,变成了名士的风调。
晚唐社会,各种矛盾愈发明朗化、白热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国家局势,风雨飘摇,迟暮来临。知识分子抱才而困,负剑空叹,进取心益发萎缩,变得忧心悄悄,无可如何。愈来愈多的人耽于享乐消闲,耽于诗酒,耽于一种日趋狭小的生活境界、时尚追求。他们寻求官能感受以麻醉自己,以宣泄精神,甚至把这种消极放浪当成生涯与事业。“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4〕温庭筠词,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 温庭筠本人作为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一员,其词作呈现与此时尚、心态相应的题材特征是不奇怪的!
其次,温庭筠词的题材特征,也与当时文坛上所涌起的爱欲心理大表现的风潮有关。
“人类是由男女两性构成,人类整部的过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两性串演的剧本。”〔5〕但在中国那以男性为中心的漫长的旧时代,尤其是在以儒学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封建社会,两性关系,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爱欲心理,被种种政令、法律、风俗、偏见层层包围,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得不到正确的疏导。统治阶级害怕两性关系在男女心理上所发生的吸引力破坏既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于是,把它看成洪水猛兽,对它实施种种限制,甚至只把它视作单纯的生殖作用,而无视它在社会发展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我们知道,“两性关系根本上是有生物基础的所谓‘人之大欲’。社会要把它封锁在‘正规渠道’里,如果这渠道不能满足这种‘大欲’,轶出渠道的行为还是不断会发生。”〔6〕这主要表现在男人们的意识与行为上。平时,在统治阶级、社会统治思想不断强化礼教大防的情形下,尚且有不少男人寻找机会,使自己久蓄于心而不能发之于外的爱欲得到解释,明的、暗的、健康的、畸形的,渠道方式多种多样;如果世道衰乱,或礼教之防稍有松弛,就会有更多的男人加入其间。而首先沉醉其中,且能够准确展示这种爱欲心理的,往往是那些对生活极度敏感的文人。
晚唐社会,衰败之象日盛,统治阶级“补天”尚且不暇,哪里顾得上更多的精神统治!正统道德、封建礼教的规范作用大非从前,这自然就给爱欲表达提供了一个可乘的时机。而当时,迟暮黄昏的时代景象,有如走马的政局变化、过眼烟云的利禄功名,对社会趋向的深沉反思以及由之而生的今不如昔的悲凉感受,都在困惑着文人,都来到文人们的眉间心上!这一切,再加上城市畸形繁华所造成的商人们特有的享乐意识、享乐方式的启迪诱发,一部分文人在经历了世事浮云的同时,也就极容易、极自然地遁入温柔乡里,在那里苏生、放任自己久蓄的爱欲,并且自觉地在礼教疏防的情况下,细腻周到全面地表现它、渲染它,企图用这种扭曲的感观的放浪通脱来达成对现实苦涩的淡化。李商隐讲究“反道缘情”,写了那么多富艳精工、情深绵邈的《无题》;韩偓主张“香生九窍,美动七情”〔7〕,创作出了细腻深曲、绮丽娇美、“下笔不在洞房蛾眉、神仙诡怪之间,则掷之不顾”〔8〕的《香奁》诗。这些创作,与中唐以后突然兴起的以爱情为题材的传奇创作交汇为一,流行播衍,在文坛上形成了一股爱欲心理大展现的风潮。这股风潮的产生,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思想与人性的必然!在“风容色泽、纤细幽微”的表现背后,在缠绵悱恻甚至是病态的软绵绵、迷瞪瞪的心理意识背后,我们可以看出文人们对现实人生境界的拓展、延伸、改造,可以看出文人们对爱欲的重新发现、重新体认!温庭筠诗本来是风潮中的一支劲旅,与李商隐诗并驾。他以词写艳情,当也是这一风潮的产儿。而他的写艳情的词,加上由他肇端并奠定了总体风格的花间词派中其他作家的创作,也正可看成是这股风潮的生力军!
另外,温庭筠词的题材特征,当然也与温庭筠本人的生活历程和思想个性紧密相关。
我们不想对温的生平际遇做详细考索。我们只是提醒大家注意温性格中的以下特征:
——韵格清拔,志向远大。温是名相温彦博的裔孙,素负远大过人之志。在诗中,偶有表现,势颇峥嵘。其《经五丈原》诗云:“铁马云雕共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天清杀气吞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得鹿不因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此外,如《过新丰》、《苏武庙》诸篇什,亦皆卓荦不群。
——不修边幅,恃才傲物。温敏悟有才,然而却终身落魄,自然在行为中表现出高傲逼人的疏狂放浪。观其用对句揶揄郭令是“二十四考中书”,观其当面讽刺令狐绹的不学无术,并使这位势倾天下的权贵陷于困境的作法,分明透露出温庭筠因才气超绝而生的淋漓意气和强烈的愤世嫉俗的心情。傲物如此,那些正统的缙绅们何为而不汹汹然!于是,本传对他多有贬抑之词,当时缙绅薄之,也就不为无因了。
——才情敏捷,生活浪漫。温庭筠虽为北人,但长期逗留南方,耳濡目染的均是烟柳繁华、弦管清歌,而他本人原也感情敏锐,才思畅达,故极易投入当时士人的征歌逐舞、温柔浪漫的生活,也极易适应这种颓放的生活情调。
艺术是人生命活动的形象展现。“如果考虑到人活动的两个方面——‘外部’和‘内部’——那么,每个人是不可代替的,个人是不能重复的,人的一切个人需求和那些直接对社会有益的需求一样,都应该得到社会和艺术的充分满足。”〔9〕温庭筠志向远大,韵格高拔, 才情敏捷,光芒四射,然而,他生逢唐末,不但负剑空叹,而且才高被累,只好靠不修边幅的疏狂来泄导心中的抑塞不平之气,只好靠脂粉香泽的“浪漫”的颓放来麻醉安排自我。而一经进入舞榭歌台,一经受到“香径春风、红楼夜月”的环境和“文抽丽锦、拍按香檀”的风气的启发,他那卓绝的艺术天赋、过人的柔情锐感,就在花间尊前,在新的歌曲形式——曲子词中找到了最佳的表现机会与场所。于是,他放纵才情,“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10〕,不装门面,不摆架子,成了晚唐五代香艳词风的奠定者和花间词派的开派人物。
我们简直可以认为温庭筠是“收拾光芒入小词!”
二
“画屏金鹧鸪”也正可看作是对温庭筠词作艺术特征的形象说明。
静观“画屏金鹧鸪”,我们发现,这句话意象密集、色彩秾艳、品物高洁。而这正与温庭筠词作的艺术特征相契合。
温庭筠词意象密集。在极小的篇幅中,常常纳入诸多的意象:“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柳弱蝶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诉衷情》);“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更漏子》);“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更漏子》);“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酒泉子》)。作者在这里只是用浓丽的字眼把生活中众多的实象进行冷静客观的平列,并不着意于形式上的联系和融贯,而且很少用主观的口吻记述时地人分明的恋爱情事,情绪也绝不激动,只是靠物象的建构而隐隐约约地流露出来,可以说做到了典型的象密而情疏。
温庭筠词色彩秾艳。 他极喜欢运用表示颜色和亮度的词:“金雀钗,红粉面”,“玉炉香,红蜡泪”,“香玉,翠凤宝钗垂,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金鸭小屏山碧”,“萱草绿,杏花红”,“双鬓翠霞金缕”,“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黛深”,“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宿翠残红窈窕”,“花花,满枝红似霞”。这种斑斓的色彩,配合作者常写的具有流荡闪烁特点的屏山、流水、柳枝、花影等景物,构成了作品错采镂金、光影灿然的表征。
温庭筠词品物高洁。尽管作者笔下的物象纷至沓来,但无论是人物还是景色,都自具动人的美质与风韵,都显得那样华贵、典雅、曼妙、美好而且芳洁雅正。
温词上述诸特征,蕴含着生成艺术魅力的重要潜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首先,这些特征极易给人带来直觉的、感官上的美感。
作者在词作中,极力排比金玉锦绣、风花水月等密丽而高洁的物象,排比抑扬顿挫的音节,排比神光离合、跳跃不定的色彩。时而变幻多端,摇荡纷披,时而沉郁凄凉,执着凝重。这些,加上作者精锤极炼的运思用笔,使作品的外观颇富异彩。文艺欣赏,第一步就是作品美学特征的心灵化,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规定着欣赏者的活动,并引起欣赏者对作品的反映。我们设想,读者一接触到温庭筠的词,极可能马上就被其独具的外观特征所震撼、所吸引、所规定,极可能马上就产生出直觉上的美的感受。那错采镂金、光影灿然的表征,那朦胧幽约、非花非雾的意境,那浓郁而又迷离惝恍的抒情氛围,肯定使人迷恋而且陶醉,肯定会引发出人们目不暇接的感受来。而密丽的物象、秾艳的色彩、高洁的品物,结合含而不露的表情方式、 若断若续的结构特点,不但增强了作品抒情的深细程度,而且也隐然透露着别样的情怀,暗示着作者的情感范围并不一定仅仅在闺阁绣户之中,从而吸引着人们去发现,去探索。
其次,这些特征能从不同角度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生成感人的艺术魅力。
我们知道,作为审美客体的文艺作品自身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只是提供给欣赏者的美的信息,只是能够生成艺术魅力的潜在能量。而艺术魅力的最终实现,即要把这种潜在能量转化为现实的心理能量,还必须依靠欣赏者的审美实践,也就是要依赖欣赏者审美能力的外化。正如林兴宅在《艺术魅力的探寻》中所指出的那样:“艺术魅力的发生,就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对文艺作品美的信息和审美场的信息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这里,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相当重要,因为作品的特征是客观实在的,而面对这作品的,却是具有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的人。
中国诗歌一贯讲究含蓄,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讲究比兴寄托,美人香草以比君子,芝兰玉树以象懿德。久而久之,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就具有了这样的定势:极容易在平常的意象面前产生多义的托喻的联想。现在,在温庭筠词作面前,面对着温精心陈设的众多的具有多义暗示的意象,面对着温所采用的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感情表述方式,人们自然会生发出多边的联想,自然会调动自己固有的知识在符合自己需要的基础上理解它、占有它,使它最大限度地从属于自己的目的。所谓“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1〕,“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12〕这联想,大概有三种趋向:
一是由众多的精美的意象,联想到作者高洁的志趣。选择意象,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与作家的秉赋、才情、修养、趣味紧密相关。志向高洁的人,所取意象也就容易芳洁精美,“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3〕。那么,当欣赏者在品味温庭筠词时,透过那温珠暖玉、蝉鬓新妆、皎皎明月、袅袅柳丝、弄舌莺燕、解舞娇花、潋滟波光、迷濛山色、孤灯暗雨、更漏屏山, 而联想到其中蕴含着的高洁的志趣,从而肯定它,并使自己受到情志上的熏陶,当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二是由女性生活的内容和香艳秾丽的色泽, 联想到进退出处、家国君臣。我国古代文论,一向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总是把文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结合在一起,要求文学为一定的政治道德规范服务,要求文学要能够“兴、观、群、怨”。在传统的认识中,“夫道”即“君道”,“妻道”即“臣道”,好多诗歌也因此被解释成以美人而比君子,以闺怨而写君臣,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其实最初写诗者原未必具此深意,可是,历代说诗者既已纷纷如是,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欣赏传统,后来作者又免不了在此氛围中受到一些规定而影响到自己的创作,那么,当人们在诗歌中看到男女情事时,往往要受心理上的这种接受定向的制约,往往会认为这里面有深刻的寓意,从而联想到家国君臣上去。温庭筠的词与《花间集》中其他一些艳词在政教内容上本来没有很大的不同,温写词时,也可能确乎不曾考虑到什么政教内容,但由于他善于选用精美的意象,善于敷设秾艳的色彩, 善于建构清丽沉郁、蕴藉深厚的意境,于是,很可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很可能令人觉得在这画堂绣户、失帘翠幕的掩映之下,有着有关家国君臣的深意,有着发人深思的余地余情。
三是由于作者习惯用独特的方式安排意象,且所用意象又多具比兴和多义的特征,因而,常可令人产生不定向的自由的联想。温庭筠习惯把诸多的意象平列在一起,使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呈现平行、重迭的格局,而不着意于表面上、逻辑上的承接因果:“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草初齐,花又落,燕双双”;“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这样结构的词,很能刺激人调动审美经验,运用联想,去体味、补充、拓展词中的境界。而作者在安排意象时,所持态度又非常冷静客观,尽量不用主观口吻,尽量不记述能够指实的分明的人事,尽量不为具体的情事所累,且所用意象又多为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具有比兴和多义性征的雁、燕、月、柳、芳草、美人等,这就给人以包孕深厚的感觉,易于使读者在读词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符合自己目的、需要的情形下生发出种种不定向的、随机性的联想,诸如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之类。相比之下,在温庭筠同时或稍后的有些艳词作者,则往往局限于写一人一时一地一事,且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所以,不少词作使人一览而意尽,缺乏深刻的启发力,人们读后仅知其为华艳浅俗的艳词而已,当然也就达不到读温庭筠词时的那种如饮醇醴,沉醉其中,久而知味的效果了!
以上我们对王国维所用的“画屏金鹧鸪”这一喻示与温庭筠词本身的相契之处进行了体认,并且进一步论列了温庭筠词题材特征的成因以及温庭筠词艺术特征的审美价值。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鼻祖,研究他的词,对于花间词派乃至整个词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正是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本文于1994年1月10收到。
注释:
〔1〕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113页。
〔2〕《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2670页。
〔3〕李白:《将进酒》,《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179页。
〔4〕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147页。
〔5〕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第1页。
〔6〕费孝通《重刊潘光旦译注霭里士〈性心理学〉书后》, 《性心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55页。
〔7〕《香奁集序》,转引自杨海明《唐宋词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8〕《禅月集序》,转引自杨海明《唐宋词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9〕[苏]鲍列夫《美学》,乔修业、常谢枫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1版,第173页。
〔10〕《旧唐书·文苑传》,《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册,第4086页。
〔11〕〔12〕王夫之《姜斋诗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3页。
〔1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1982 年第2 版, 第24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