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21世纪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高新技术论文,持续发展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的后半叶,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产生了24%的粮食,养活了22%的人口[1](P349-350),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经过最近2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但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重负使我国农业在进入21世纪仍然面临着如何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如何保证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的严峻挑战。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加快实现。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涵义与内容
1.农业高新技术的涵义与内容
农业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科学发展基础上的有效消除农业增长约束或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手段和方法的总和[2](P63-64),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包括的内容范围很广泛,其核心内容有两大类:一是以培育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为主要目的的现代生物技术;二是以发展精确农业为主的信息技术[3](P9-10)。转基因作物育种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近20年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生产的耐储存番茄、抗病虫马铃薯、抗棉蛉虫棉花、有效成分多的油菜等,已经大量进入农产品消费市场,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抗病虫耐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的育成和推广,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都已经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它向农业生产的渗透和扩散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精确农业。它可以通过获取某一耕地的物理性状,土壤成分、营养构成、含水量等作物生长的环境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原因,确定最佳时间、控制点和技术实践线路,进行定时定位的精确调控。
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涵义与内容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农业高新技术大规模地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动态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应用对能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生产和网络化营销的技术活动,并使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全面实现商业化经营[4](P198-20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农业高新技术与农业经济全程结合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高收益、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它具有潜在的高收益性质,能给高新技术采用者带来明显高出常规技术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属于技术创新过程,所以往往伴随着高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通常都要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化相比,其风险更高,管理这种风险的难度也更大,这是因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要经受市场风险,还要经受自然风险。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就目前来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5](P19-21):①采用遗传工程和转基因高新技术,对动植物育种技术进行重大变革。一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有目的且准确地将单个或数个优良性状基因导入某一品种中,同时保留该品种原有的全部优良基因;二是突破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界限,利用所有生物界的基因资源,创造对人类有利的新品种。通过上述两方面工作,促进农作物和畜、禽、鱼品种向更加优质、高产,高抗逆性、广泛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并生产出大量产品,供人们需求。②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研制新型机械和工具,革新原有机械设备,如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等农业机械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机械作业更加合理、科学,提高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③利用高新技术大力研制和生产生物性的肥料、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在较短的时期内,取代对人畜有害、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④采用高新技术,应用新型材料和节水设备,对传统的灌溉工程技术和设备进行革新改造,如推广渠道防渗、喷灌等技术,采用计算机控制,实现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更加广泛有效地推进农业水利化。⑤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设备,人工创造适宜动植物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实行高度集约经营,如农作物无土栽培、温室栽培和自动化饲养畜禽等技术。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21世纪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1.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年均增长5.29%,比世界平均水平2.52%高2.77个百分点;而90年代,我国农业年均增长是4.3%,只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39个百分点,尤其是1996~2000年我国农业年均增长3.72%,仅比世界水平高1.46个百分点[6](P4-7)。农业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这表明资源和政策制度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80年代,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导的制度创新、农产品提价引致的投入增长是我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推动相对处于次要的地位。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导的制度改革早已完成,政府对农产品的提价能力和提价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因而农业增长的源泉逐步转到农业科技进步上来。当前和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制度创新将不会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对农业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才是我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更进一步扩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将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及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从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系统持续良性发展的有力手段
农业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来维持,这个系统由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经济系统、信息系统等多系统构成。[7](P16-19)农业的生态系统反应了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对外界自然环境有特殊的依赖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类必须保持生态平衡,走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的技术系统反应了农业的再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又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人类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技术措施,其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其二是强化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取得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农业的经济系统则反应了农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佳的投入获得最优的产出,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的信息系统反映了农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及时获取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各方面的信息。在农业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基础,信息系统是条件,经济系统是目的,技术系统是手段。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农业系统持续良性发展的有力手段。
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
过去几十年,世界农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世界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但伴随而来的是森林、植被减少,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生物种群大量减少,动、植物病虫害成灾范围及损失程度越来越大,农业生存和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化。而另一方面,人口的进一步膨胀增长,加上人类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形成了对农业需求的刚性增长,这无疑给农业提出严峻挑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倍受世人关注。近些年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业除了面临农业发展的世界性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外,还产生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例如农业发展速度逐渐地、较大幅度地下降,农业增长的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农业的收益越来越低,农民收入增幅越来越小。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地阻碍农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何培养新的农业增长点,加快农业发展速度;如何全面调整农业结构,推动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如何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的回报率等等问题,都与农业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既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所有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我国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再次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20世纪最后的20多年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跨入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向知识农业转变,需要继续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争取15~20年内的时间实现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改善,科技的扬长避短、资源转换和替代作用远未充分发挥,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农业发展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通过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才能振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
1.当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障碍
(1)农业高新技术供给不足
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获得重大的农业科技成果3000多项,但平均转化率只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高达70~80%相比相差甚远[8](P21-24)。这主要是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不高所造成的[9](P21-24)。以往,由于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脱节,农业科研人员在选题上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不够,因此研制出的科研成果技术上是先进的,但实际应用上是不可行的或难可行的。
(2)农业高新技术在分布上的不合理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在结构分布上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开发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不对称[7]。农业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研制多,发展快,应用广;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研究少,发展慢,应用少。这是因为农业资源开发采用技术的进步是市场自身力量推动的结果,客观存在受到微观经济投资主体利益机制驱动,反应快、周期短、投入产出比高,因而技术更新速度快。例如,海洋捕捞技术,森林采伐技术,矿产开采技术等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得到迅速发展。但与之对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差,它是受政府干预的结果,非市场经济的自然产物,往往反应慢,时间滞后,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低,因而技术更新速度慢。
(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动力缺乏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双层经营体制,虽然可以做到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但对高新技术的选择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更多地求助于对流动性生产要素的高投入[9](P263-266)。这种内在性的需求动力不足,是构成农户冷落高新技术的重要原因。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选择高新技术的行为理性增强,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有选择高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再次,农户客观上缺乏采用高新技术的资本,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及农民弱化的积累机制,降低了农户的资本能力,因而缺乏采用高新技术的资本基础。
(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风险控制和化解能力弱
高风险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最突出和解决难度相对较大的障碍[6](P4-7)。有资料表明,外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相当于其农业GDP的比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达到1.5~2.0%,我国现在还不过占0.2%,大大低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据中国农科院黄季焜博士最新研究测算,1985年以来我国对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呈下降趋势,且进入90年代以来的降幅较大。1996年,我国对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数(2.37%)的1/10,也不到30个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数(0.65%)的1/3。这种政府对农业科技低投入造成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严重不足,抵御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风险的能力差。
(5)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广不得力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推广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来不恰当地宣扬扩大市场化、商品化的范围,不加区别地提倡面向市场,将农业推广人员引向创收挣钱,以求生存。因而造成农业推广几度“网破、线断、人散”的遭遇,虽然经过政府和广大农业推广人员的努力,扭转了不良局面,使农业推广工作得以恢复[11]。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机制不灵活、推广经费严重短缺、推广队伍不稳定、推广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困扰着农业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地阻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2、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对策
(1)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加强农业科研管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首先,农业科研体制要以市场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按科学或产业(产品)为主体进行力量重组,建立相适应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构建“科教企”技术创新体系[4](P198-201)。其次,农业科研单位要根据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分离科研机构的社会职能,确立科研的主体地位,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规范科研行为;同时,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再次,鼓励农业科研工作者多接触实际,摸清农业生产经营情况,了解社会需求,满足农民心愿,因地制宜地选好项目,研制出适销对路的科研成果,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2)增加投入,建立投资和风险保障机制,防范和化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
一是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机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由农业高新技术的供给者(科研院所和农业推广机构)、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者(农户和农业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运行,他们三者都是投资主体,应着力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由此而形成相互依存、各有侧重的投资机制[7]。二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保障机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高风险的特性,为了保障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农业高新技术生产者、推广者和应用者的经济利益,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机制,主要从下面三方面入手[7]:①组织特定机构,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管理网络,搜集信息,从事技术风险管理;②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基金,广泛筹集资金;③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开设专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险种。
(3)健全农业推广体系,稳定农业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推广绩效
一是健全农业推广体系,特别要加强乡(镇)级的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办的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多层次的农业推广体系。二是建立良好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理顺农业推广部门与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之间、以及农业推广体系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提高农业推广绩效。三是稳定农业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目前迅速做好的工作[10](P165-168);①彻底消除前些年“断奶、断粮”创收谋生的影响,纠正乡级农业推广站完全“下放”的做法,收回“三权”(人事调动、经费划拨、固定资产管理),强化乡级推广站建设。②抓紧搞好“三定”(定性、定编、定员)工作,补充人员,稳定队伍。③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农业推队伍的整体素质。④增加农业推广的经费投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农业推广工作条件。
(4)构建农业高新技术需求的动力机制,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增强农民采用农业高新技术意识
农民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却造成采用农业高新技术成本的提高,阻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展。首先,在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微观组织制度创新,构建农民吸纳农业高新技术的动力机制,提高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欲望,目前要通过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对农户经营的土地,施行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策略,通过对农户承包土地的互换、转让、委托、租赁等流转方式,适当扩大规模经营,克服经营规模小造成采用农业高新技术成本高的弊端。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增强农民采用农业高新技术意识。目前除了国家要重视普及文化教育事业、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继续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提高全体农民文化水平外,在农村还要切实开展农民的继续教育工作,增加农民的科学知识,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和农民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和农民的不同层次,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的意识有较大增强,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