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确认: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薄弱论文,重要途径论文,比较优势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4)07-0040-05 义务教育普及后,教育公平的重心从重视量向重视质转变,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进,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质量也非常重视,但农村薄弱学校依然大量存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解决薄弱学校的既有药方及其问题 (一)追赶式的办学思路 1.教育要素平等式追赶思路 学校教育牵涉到的办学要素,城乡间是非常不平等的,教师、教具、学校环境等存在着显著区别,在走访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上述区别的存在。[1]如在山东德州某县乡村学校里,共有9位教师担任6个年级的教学,其中7位教师超过54岁,还有一位教师已经64岁,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按照课程表要求,该校严重缺编,但按照学生数,该校属于严重超编。农村学校里的黑板、课桌椅、操场、走廊、厕所等都与城市学校有相当大的差距,于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将此作为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根据,在教育部门努力下,政府出台政策以保证城乡办学的基本平衡,如安徽合肥市长丰县,在教育局的努力下,学校规模低于某一规模时,拨款按照班级数额发放,而不再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长丰县,我们看到城乡学校的差别并不太大,在访谈中师生并不对县域内的差别表示特别不满。[2]教师的学历和素质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大家怀疑的对象,于是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出台了教师学历达标计划,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方在农村学校配备的教师学历高、结构更为合理,极大地改变了历史面貌。 2.内生型追赶办学思路 许多乡村学校并非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落后的状态,一些村小曾经培养出全县的成绩优异者,如在湖北浠水县,城乡都具有重教的传统,许多村小培养出了浠水县最为优秀的人才,当时并没有呈现出城乡差异,如果说存在差异,应该说农村学校的学生更刻苦,许多城市孩子被送往农村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农村虽然条件差,但优势明显。于是有研究者提出近些年由于薄弱学校里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因此需要认真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逐渐达到追赶的效果。[3]他们主张,相关从业人员应该树立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理念,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逐渐地进行赶超。 (二)既有观点的局限性 农村薄弱学校的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各种策略都已经先后被试过了,面对专家们开出的各种“药方”,我们需要反思,这些政策是否曾经试过,为何没有效果。 要素追赶模式者认为,城乡的差异相当大,办学条件确实存在较大差别,如果对条件好的学校与条件差的学校进行赋值,一定会得出教育经费越多其考试成绩越高的结论,但问题是成绩好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舒适的课桌椅、丰富的营养有必然的联系吗?城乡教育质量差别不大时的中小学这些硬件的差别仍然存在,一些重点中小学依然存在,可是农村中小学并没有表现出落后。同时现在一些东部发达地区,通过丰富的财政资源已经将教学中的各要素拉至大体相当的水平,如烟台市莱山区,城乡学校的硬件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别,教师的学历、第一学历、素质和敬业程度大体也差不太多。[4]但城乡间的教育质量差异依然存在,这说明,一味追求教育要素的平等,可能最终解决不了教育质量的差异问题。 内生追赶理论的提出是针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方式上的问题,调查访谈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工作辛苦、认真、卖力,一位湖北襄阳市的乡村教师说:“我们成天是在良心的督促下工作的,那点工资真不值得我那样卖命!”据他所讲,他们的群体里许多人工作认真,在职业操守、努力程度方面都是值得广大教师学习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努力的结果并没有换来学生成绩的提升和赞扬,反而得到了许多的批评,家长指责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埋怨他们的老师水平差,政府认为他们对不起节衣缩食后的教育投入。山东德州临邑县靠近济南商河的一个村小教师,放弃与丈夫、孩子团聚的机会,坚守在那里,为教育付出了很多血汗,教育质量很高,但问及该校的一些学生家长时,仍然有人认为,虽然她很努力,其他老师也很好,但与城市学校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有机会还是要转学。该老师的教育品格令人肃然起敬,但教育效果仍然没有达到一些家长的要求。 许多专家指出的城乡学校存在差距的原因在历史上较为均衡的办学时期也存在,这不能很好地解释城乡教育的差距如此之大,许多农村教育工作者付出许多批评者无法承担的劳动强度,在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不断拉大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表现出更高的道德高度,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差距存在的原因。 二、薄弱学校存在原因的另一种解释及一个案例的解读 (一)薄弱学校存在的原因 1.课程更加接近城市学生的生活环境 以英语为例,多次课改后,许多人评价英语学习更加接近生活了,如各种公共场合遇到的英语单词进入到了教材中,街道名称、区域内的名胜古迹、公交车站、小区内的各种建筑等,都有了英语名称,这些名称被人经常不断地提及,一些开放性城市外国人聚集,公交、地铁、商店等窗口行业都有了外语名称,课程改革积极引入这些内容,使得教材更加贴近城市生活。而农村里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这么大的改观,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可能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原因,物质更丰富,但生活环境与贫困地区农村的环境差不多,外语没有进入生活环境中,课堂中也没有农村或很少有农村的例子。[5]于是,外语的语感可能从出生不多久就开始有差异了。其他课程也是如此,课程改革的确贴近了生活,但更加贴近于城市的生活,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依然有距离,原来的教材是全国统一教材,因为要照顾全国的学生,因此教材对所有学生都是较陌生的,但课改后,每个省有了自己的教材,更加贴近所在省的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进入课堂,如果学习以农村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的知识,相信城乡差距就会是另外的情况。 2.大批量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加剧导致了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堪忧,许多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很大的问题。[6]而农村中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比比皆是,祖父母辈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物质上有所溺爱,但对现代教育理解很少,访谈中不少老人表示,只能照顾孩子的生存,而孩子的发展谈不上,有一些老人需要忙里忙外,对孩子的要求是必须在课桌旁待够多长时间,而不知道孩子是在看课外休闲书,还是在学习。随着通讯工具的普及,许多学生拥有了智能手机,上网、打游戏如今可以不去网吧、游戏厅了,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更加难以监控,当然这些问题非留守儿童也会存在,但留守儿童表现得更为严重。而农村孩子以往表现出的刻苦、懂事、爱学习等特征在许多孩子身上已经很难寻觅,特别是有些学生在初中二年级左右的叛逆期,辍学、打架等事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学业每况愈下。 3.课堂外时间安排的差异 城乡课堂内的差异并不太大,差别大的主要是在课堂之外。城市中面向中小学的辅导机构遍地都是,一些小学附近有大量的托管班,因为小学下午四点左右放学,这时许多家长没有下班,学生就交付给托管班,在那里学生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当天作业,并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到了六点左右让家长接走。而农村学校一般没有托管班,同时,在合校的情况下,小学生离家普遍较远,回家后有其他事情要做,计划生育后由于孩子较少,农村没有辅导机构、托管班,虽然上辅导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未必是好事,但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可以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7] 总之,薄弱学校的存在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教育原因所致,它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是城乡在各个方面竞争的一个结果,教育落差的原因不仅仅在教育之内,更在教育之外。 (二)杜郎口中学——由弱变强的案例 国内有许多优秀的学校,这些学校大都位于城市,并且一直优秀,而杜郎口中学则是一个由行将撤并的差学校改造为全国许多学校竞相学习的榜样,其经历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挣扎阶段,大胆相信学生的教学改革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化、正规化阶段。杜郎口中学由弱到强过程的中心思想是值得学习的。 2001年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杜郎口中学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与新课改不谋而合,该校与国家的课程改革几乎同步进行,在其他学校都在观望时,杜郎口中学走在了改革的前面,并且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特征:预习、展示、反馈。在这三个过程中,全部以学生为中心,以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为特征,老师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走向了更高层面。学校注重发现学生优势,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激发出了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学校从薄弱学校发展成为先进学校。 三、所有学习者都可以同台竞技——比较优势确认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专业化生产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可以使得两个国家都获利。并且他举了一个例子,葡萄牙生产1单位布需要劳动时间100天,生产1单位酒需要劳动时间80天,而英国进行上两项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分别为90天和120天。由于在生产单位布时英国耗费的劳动时间占葡萄牙耗费的劳动时间的比率是90天/100天=0.9,在生产单位酒时,葡萄牙耗费的劳动时间占英国耗费的劳动时间的比率是80天/120天=0.67,英国生产布是葡萄牙生产的1.09天,生产酒是葡萄牙的1.5天。按照大卫·李嘉图的观点,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通过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英国专业化生产布,葡萄牙专业化生产酒,两国总共生产出的布和酒的数量,要比两国没有进行专业化生产时要多。[8]因此,李嘉图认为全球应该采用市场经济策略,让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能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增进全球各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福利。 (二)发现薄弱学校的比较优势 1.师生比较小给课程改革带来良机 薄弱学校里普遍情况是教师相对较多,学生数量少,按照当前的编制制度,这些学校严重超编,但按照课程门类、年级划分,普遍缺编,因此就产生了教师负担过重、工作量过大、关注面过多的问题,但同时也为实行包班制打下了基础。[9]美国许多中小学实行包班制,一个教师承担所有的课程,但课程是由各教师根据其所在地文化、课程标准和本身爱好等自己开发的,所有的课程要求都在教师与学生活动的模块里,课程本身是非常适合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师与学生均无太大负担。但目前的课程数目太多,每门课程内容又非常丰富,对于薄弱学校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应将课程改造为适合低师生比时的活动课程。 2.留守儿童普遍有较强的能力 留守儿童在众人眼中具有众多优势。第一,留守儿童普遍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在许多方面都能够自理,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特别是城市里的儿童具有优势。第二,留守儿童具有性格上的优势。留守儿童由于家人能够陪伴的时间相对较少,于是他们拥有很多小朋友,并且能够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第三,留守儿童幸福感反应指数低易于满足。给留守儿童一个关爱眼神,可能会换来他们长时间的感动和激动,而对非留守儿童则需要付出更多。第四,留守儿童具有潜在的社会资源。许多社会团体在关注他们,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这些儿童就更易于接触外界社会,更易于感受社会的温暖和祖国的伟大。第五,与同伴群体关系密切。一些城市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与同伴群体相处并不融洽,而留守儿童长期与同伴群体相处,学会了与同学如何解决利益、矛盾等问题,情商普遍较高。第六,对学习普遍有很强的动力。与父母的离别之苦不断地在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与父母团聚,只有成为社会强者才有可能,而达到目标学习是一个必备途径。第七,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与城市非留守子女相比,他们普遍理解父母,关爱父母。 3.家长普遍关心教育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普遍是“70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发展的黄金时期,亲眼目睹了中国发生的巨变,知道知识是改变农民命运的关键力量,对知识的渴望转移到下一代,他们普遍受到过初中教育,理解社会发展趋势,愿意对孩子进行投资,面对教育普遍表现出非常强的投入意愿。一次访谈中遇到在城市里学校读书的学生家长,他说:“原来孩子在农村上学,觉得那里不行,现在条件好些了,就把孩子接出来了,当家长的宁可一天花不到8块钱,也得把孩子接出来,不能让孩子再受这份罪。”这反应映出所有的留守儿童家长的心理。 4.农村里有许多闲暇状态的人力物力资源 农业生产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如今农村的劳动强度远远小于以往,一些老人闲着没事,形成了重要的人力资源,还有一些生产工具及一些其他的自然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许多老人会各种各样的手工,如今面临失传,也有种类繁多的文艺活动,这些都可以被逐渐地利用起来,如果能够适当利用,进入课堂,肯定会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培养出热爱家乡的学生。 四、比较优势确认视角下的薄弱学校发展路径 (一)政府需要在完成既有目标的前提下,给予薄弱学校更多自主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在物质上给予大量的支持,并且普遍制订了雄伟的改造计划,不少地方将之列为“民生项目”。应该说,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村薄弱学校,但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未来的改造上,因为教育是无间断的过程,每天都有学生在学校里求学,因此,在没有改造之前需要认真利用好现在的优势条件,达到对当前学生负责的目的。处于办学劣势的条件下,应该充分挖掘当前的优势,如在班级里开设讨论课,城市学校普遍由于人数多而无法开展,这就为农村薄弱提供了好的基础,但讨论不是“放羊”式的教学,需要认真组织,针对学生有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这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当地化”改造,删去一些与当地学生没有关联的授课内容,如数学中的案例,英语课程中的单词,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而改造需要行政部门授权。 (二)以学生优势经验、当地资源为中心对课程内容等进行“当地化”改造 课程改革后的标准非常灵活,且达到标准规定的目标途径也非常多,因此,可以利用农村的一些素材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中的字词、感情、文学情怀等都可以与农村环境进行对接,爱国教育既可以通过学习课本上的素材达到目标,也可以通过所在村庄的烈士事迹、烈士遗属的讲述达到目标。通过授课既讲述城市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要讲述发达国家许多人放弃城市生活甘愿在农村享受新鲜空气的情况,既要培养城市建设者,为劳动力转移做好准备,也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后备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鲜活案例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外,也要利用这些学生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素材。总之,把学生、教师、老人、自然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好,就必然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发挥学生优势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自理能力等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优势,课堂教学如果是搞一言堂,总是教师在讲,他们则很容易厌学,老师在很忙的条件下,让他们自己自习,则可能是完全乱成一团糟,但他们非常活泼有活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在有了合适的内容后,仍然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让他们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孩子的自理能力强、团队精神好,如果没有引导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如果引导好了,很有可能会形成科学研究团队、劳动团队、经商团队等,老师确定好规则,那么接下来需要管的可能并不多,并且还会有非常多的心得体会,如果用文字记录下来,会成为一篇篇的好作文。 (四)教师要从关注问题转向提升优势力量 薄弱学校的存在已经很长时间,在学校里工作的老师慢慢也没有了自信,他们对学校条件、自身和学生的劣势如数家珍,而对于优势慢慢就淡忘了。杜郎口中学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就取得巨大成功。杜郎口中学使用的教材仍然为统一教材,现在逐渐加大了学习的总时间,部分引入了应试教育的手段,如考试。今天薄弱学校的改造则需更进一步,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内容上实现当地化、学生经验化,就更能充分发挥薄弱学校当地、学生、老师的优势,培养出各方需要的人才。 总之,以劣势视角发展教育与优势视角发展教育存在着重大不同,劣势会强化人的自卑,而优势的发现与挖掘会逐渐增强人的自信,在各级政府对薄弱学校的改造目标没有达成之前,需要确认薄弱学校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确认:弱势学校改革的重要途径_农村教师论文
比较优势的确认:弱势学校改革的重要途径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