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论文_王金环,何畅

浅谈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论文_王金环,何畅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的灵魂。在整个建筑的过程中,设计是一个建筑的灵魂,它将整个建筑行业设计的思想与传统建筑的原生态原理相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需要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设计理念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尤其是传统建筑中原生态思想的应用,其对于绿色理念的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建筑设计的其它工作过程中也是如此。本文就是对传统建筑原生态 思想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建筑;原生态思想;建筑设计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无论是传统的建筑形式还是现代化的建筑形式,都有着相同的建筑设计理念,那就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与原生态思想有着紧密关系,也是传统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就会使建筑具备极大的破坏力。因此人们需要重新对建筑环境进行定义,

这样就会使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原生态思想相适应,为现代化建筑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

传统的居民建筑中,对于原生态思想是非常重视的,同时,这也是一个使用极为普遍的建筑设计思想。在传统居民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征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将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建筑的设计无论是在营建的手段上,还是在聚落的格局上,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思想。生态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保证,如果生态被破坏,就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建筑设计并没有忽略生态思想,而是很好的利用了生态,有些建筑将生态当做了建筑的一部分,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将自然中的精髓提取出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有些设计元素限制了传统的建筑形式,例如天井院落民居,这种民居的空间比较小,而且室内的光线也十分昏暗,居住在里面的人长期处于采光不足的状态下,而窑洞民居的缺点是通风不好,在夏季的时候,比较潮湿阴冷。这样的限制因素对传统建筑设计就起到了一定的限制性作用。因此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需要不断完善,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保留,促进建筑设计的不断完善。

二、原生态思想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一)傣族的竹楼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常年无雪,雨量充沛。该地区盛产竹材,因此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粗竹子做骨架,竹编蔑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蔑,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24条。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主人白天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盟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竹楼既可以防潮湿、散热通风,还可避虫兽侵袭和洪水的冲击。由于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以利于洪水通过。傣族竹楼的原生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就地取材。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竹材成为天然的竹楼材料。就地取材既节约了成本,又便于房屋以后的修葺和拆装。其次,建筑空间的功能分区划分科学合理。由于地域环境湿热,每座傣族竹楼都设计有一楼一底,上层住人,下层悬空,八面来风从脚下吹过,使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持干爽透气,不仅防潮,还可免除野兽侵扰。在建筑环境方面,傣家竹楼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作为院墙。庭院以内栽花种果,绿树成荫。竹楼周围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鱼塘,既蔽阳遮荫,又是一道天然围墙,阻止牲畜闯入,使庭院与建筑、庭院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二)江南民居

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大部分城市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城市郊区河道纵横,丘陵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受生态环境的引导,江南民居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并采用变通的办法,使村落的大小、前后错落都根据自然条件来变化。以苏州民居为例,苏州地区河网密布的地形决定了苏州民居临河的布局,居民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交通运输以及污水处理等在当时较为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都离不开河流,河流对苏州民居的选址与布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苏州地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有风,决定了地方民居空间结构特点:利于遮阳防雨的屋顶、檐廊;利于采光通风的天并;利于防寒隔热的灵活的空间布置以及构造措施。民居一般将大门朝南开,取得自然光照;房屋前有庭院或天并,天并周围用高墙所围绕,气温比周围大气温度低,形成微小气流,气候宜人。此外,天并围墙用白灰刷饰,墙壁反射出的漫射光,增加了厅内照度。苏州民居非常注重环境的自然美。即便是在很小的空间内也要栽些自然植物,如芭蕉、素竹等,使小小空间生趣盎然。花厅、书房前的庭院,也是迭山理水,植树栽花,极尽引入自然。

(三)蒙古帐篷民居

草原游牧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创造了适合他们生产方式的毡帐建筑—蒙古包。蒙古包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域和生活方式印记,它建设周期短、结构灵活、施工技术简单、建造速度快、结构整体性好,抗震耐久、保温隔热,所用材料均与环境友好。(1)蒙古包的建筑材料均为当地、短周期循环生产的材料,蒙古包的覆面材料为羊毛毡,原料取自草原上遍地的绵羊,采用原始的水浇僻制而成,不掺入任何化学品。为了提高使用寿命,传统蒙古包的绑绳多以马鬃制造,耐水不腐,能长期在野外使用,是可以永续利用的环境友好材料。(2)蒙古包整体构架由木制的圆柱形屋身和钝锥形屋顶组成,并以毡子覆盖,内外均用数道绑绳捆扎,包括架木、苫毡、绳带3大部分。在缺乏大尺寸建筑材料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实现了类似现代球节网架结构的较大跨度建筑。(3)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耗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因此在修造、搭建、拆卸、运输、使用、废弃全过程实现了绿色设计的要求,使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达到最小化。

(四)湘西石板寨民居

湘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境内地形属高山深谷特征,是明显的山地环境。湘西的气候特点是湿气重、冬暖夏热、雨量较大。因此,建筑处理上要求通风、防雨、防湿。石板寨民居将村落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有机结合,建造在高地之上,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周围多沟壑、河流或其他自然屏障,易守难攻,在形成初期具有军事防御作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石板寨民居的干栏式架空结构和墙壁的处理,很好地解决了潮湿地气对室内环境的侵扰。墙壁采用当地山上的石材堆砌,墙壁的缝隙利于通风,而厚重的墙体又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布局上,石板寨民居处于坡地南面,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和开阔的视野,也易于形成较为封闭的区域聚居环境,既可使村落避开强烈山风的侵扰、寒冷潮湿气流的侵蚀,又能在夏季吸纳临水而过的凉风。建筑物的门窗和墙面常处于阴影之下,有利于减弱辐射的热量,起到气温缓冲层的作用。石板寨建筑正是通过这些设计体现了当地气候的原生态性。此外,北京四合院、广州骑楼、客家围屋、西北地区的窑洞民居等原生态建筑,均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它们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渗透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合人居习性和行为模式,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强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

参考文献:

[1]向萍.民族特色建筑的原生态思想与现代建筑设计分析——以傣族和景颇族为例[J].低碳世界,2017(32).

[2]徐伟,石铁矛.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原生态”思想[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论文作者:王金环,何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  ;  ;  ;  ;  ;  ;  ;  

浅谈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论文_王金环,何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