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探讨_农民论文

关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探讨_农民论文

关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生产资料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一靠种子,二靠化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大小,进而制约着市场价格的涨落。1994年以来,农资市场“化肥热”、“种子热”一浪高过一浪,在阵阵热浪中,农民因粮食调价带来的实惠被吞噬大半,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对农资价格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当前政府价格决策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资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农资主要包括化肥、种子、农膜、农药、农机、农电、农业用水等重要农用物资。以吉林省化肥、种子、农药、农膜为例,其价格变动情况如下:

1、化肥零售价。二铵1994年2350元/吨,1995年2780元/吨,上涨18.3%,1996年3000元/吨,又上涨7.9%;硝铵1994年980元/吨,1995年1620元/吨,上涨65.3%,1996年1750元/吨,又上涨8%;尿素1994年1400元/吨,1995年2050元/吨,上涨46.4%,1996年2550元/吨,又上涨24%。

2、种子(以用量较大的玉米种子为例)零售价。中单二1994年3.87元/公斤,1995年6.58元/公斤,上涨70%;锦单二1994年6.60元/公斤,1995年7.60元/公斤,上涨15%;吉单156,1994年3.87元/公斤,1995年9.04元/公斤,上涨134%;吉单159,1994年6.60元/公斤,1995年10.94元/公斤,上涨66%;吉单180,1994年3.87元/公斤,1995年7.72元/公斤,上涨99%。

3、农药调拨价。禾大壮1995年48000元/吨,1996年52000元/吨,上涨8%;丁草胺1995年28000元/吨,1996年27200元/吨,降低3%;草克星1995年538000元/吨,1996年价格与上年持平。

4、农膜零售价。超薄地膜1995年10070元/吨,1996年11055元/吨,上涨10%;普膜1995年9660元/吨,1996年10606元/吨,上涨10%;水稻育秧膜1995年8887元/吨,1996年10540元/吨,上涨19%;人参膜1995年11730元/吨,1996年13280元/吨,上涨13%;蔬菜膜1995年11350元/吨,1996年12665元/吨,上涨12%。

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近年来,以化肥为首的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面对这种压力,为了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吉林省有关部门也在建立储备制度,组织充足货源,整顿流通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虽然这些政策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从总的执行结果来看,农资专营并未专了,限价也未限住,农资价格依然持续上升,原因何在?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资供给不足和需求加大是造成农资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资工业的投入虽在总体上有所增加,但在工业总投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下降。原有农资生产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生产成本高;而新增农资生产能力又相对较小,生产跟不上,产量有限,造成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多次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农民舍得投入,对农资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供求矛盾加大,推动了农资价格上涨。从吉林省的情况看,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粮食调出量、人均占有量、玉米出口量和粮食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因此对化肥、种子、农膜等农资需求量相当大。据调查,全省全年种子需要量约1.1亿公斤左右,化肥需要量约350万标吨。从种子的生产供应来看,吉林省建有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80万亩,产量1.1~1.3亿公斤,从数量上看尚能保证供给,但品种结构上存在一定矛盾。全省化肥生产总量(包括国家上调统配肥和地方小化肥)只有110万标吨,国家历年分配给吉林省,包括国家进口肥和上调的统配硝铵只有100万标吨左右,年缺口量在100万标吨以上,不足部分主要靠地方组织进口和从省外组织肥源解决,价格普遍较高,问题也最突出。

2、成本推动是农资价格上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农资属中间产品,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原材料紧缺,价格不断上扬。近年来国家提高电力、铁路运输价格以及煤炭价格的上涨,又使农资生产企业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虽然国家提高了化肥的出厂价格,采取以油补肥、超产自销等措施,但是化肥出厂价的提高幅度相对于原材料的涨价幅度还是比较小的,致使化肥全行业亏损。以吉林省为例,截至1996年9月末,农业硝铵平均出厂价每吨971.12元,不含税平均出厂价859.4元,减去不含税成本1005.37元,每吨亏损145.97元,累计销量230754吨,亏损额为3368万元。

3、经营渠道混乱,也导致农资价格的暴涨。近年来,国家一再三令叔申,强调农资专营,但专营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由于化肥等农资货紧价高,可以谋取高利,因此,从事农资经营的单位遍地开花,有国营集体的,也有私营个体的;有有证经营的,也有无证经营的;有长年经营的,还有季节性经营的;有定点经营的,还有流动经营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各路人马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抢占农资市场这块阵地,有的靠资金抬价,有的靠权力垄断价格,还有的靠关系牟取暴利。农资流通领域混乱,对农资涨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力,导致农资淡储旺供矛盾加大,造成淡季库存积压,旺季价格上扬。农资是一种全年生产、季节性使用的商品,需求量在季节上差异很大。农资专营后,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资的储备和供应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手段,但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淡储旺供的矛盾。在资金紧张、供应淡季的情况下,很多农资公司由旺季时的争购多存转为少购少存,甚至不购不存。此外,有的农资供销部门已基本丧失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和方式承包给个人,而这些个体承包者无视国家政策,在农资经营中价外加价,转手倒卖,现金交易,收取回扣,不开票据等问题随之产生,大大增加了农资供应的销售成本,最后把沉重的负担加在了广大农民身上。

5、国际市场农资(主要是化肥)价格近年来涨幅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化肥价格的上涨。据了解,我国农业生产所需化肥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一直依靠进口来弥补国内生产不足,并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大户。而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化肥价格持续上扬,以尿素为例,1994年初每吨是135美元,随后一路上扬,到年底达到220美元,1996年涨到250美元。进口二铵的价格更高,1996年初美国二铵港口价已达到2800元/吨。

除此之外,对化肥生产企业规定自销比例,出厂价格双轨制,既导致了价格混乱,又影响了调拨计划的完成。

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高价农资也吞掉了国家提高粮价及实施农业补贴带给农民的好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加大了控制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难度。

二、缓解农资供求矛盾,平抑农资价格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用工业,增加农资资源供给总量。

根据目前我国农资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农资供应的品种、数量、质量都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国家应把农资工业和农业摆在同一位置上来对待,并坚持对农资企业的政策倾斜,确保生产供应。对化肥工业来说,一是对地方小化肥厂要抓紧进行技术改造,彻底解决肥质肥效低档高耗问题;二是对优质肥重点补充,多建立一批现代化新型化肥厂,彻底解决我国化肥品种结构失调问题,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避免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我国化肥价格的冲击;三是优先原材料、燃料的供应保证,并实行优惠价格;四是对生产资金的优先调剂,包括逐步把用于进口化肥补贴的资金用于扶持国内生产企业,尤其是对化肥、农药等全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特殊产品,其淡季生产、储备资金一定要落实到位。对农药生产企业来说,由于1995年农药价格的调整,一些企业,甚至是已经倒闭的药厂,看到农药生产又有利可图,便一哄而上,而农药市场容量有限,1996年农药产量增长幅度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虽然旺季价格有所上升,但目前价格已经回落。因此,农药生产应根据市场需求,审慎立项上马,不断开发新品种,努力开拓海外销售市场,对那些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厂家,尽快关停并转。对种子来说,需加强种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种子生产,从政策上对种子生产、经营给予扶持,除资金上支持外,要适当减免基地农户的定购任务,对制种农户交售种子给予一定的化肥、农药等物资奖励。

此外,科学使用农资,减轻农资市场的需求压力既是确保农资总量平衡的有效手段,又是农民降低种粮成本的重要方法。因此,要加强农村科技队伍的建设,提高农资使用率,在加强实物型技术成果供应(如化肥、种子、农药等)的同时,加快技术性成果的转化(如科学施肥、育种等),以降低物耗,减轻农资市场的需求压力,提高农业生产率。

2、建立合理的农资价格管理机制。

我国农资价格的形成,一方面要坚持价格指导,即由政府物价部门在全面掌握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市场供求状况和国家政策因素,统一制定出厂销售中准价及其浮动幅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保持相对稳定,即价格一经公布,年内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再变动。对农资主要品种——化肥的安排思路是:在近期(今明年),化肥省、县两级综合零售价水平,应明显低于1996年。省内产农业化肥出厂价格,继续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基本上维持1996年价格水平。对企业自销肥制定中准价,企业可根据市场、成本变化情况,在规定的幅度内自行调整。对中长期安排的总思路是:通过抓两头清中间,保持农资价格的相对稳定。所谓抓两头,就是要采取综合改革措施,一是使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中低产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增加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增产增收。根据农产品的特殊性,可按新增成本补偿,掌握粮食的购(定购部分)销(居民口粮)价格调整,并适当适度出台保护价格(议购)或支持性价格,通过加强价格管理,保护农民利益;二是通过技术改造和增加新、扩建化肥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改革生产经营机制,使农用工业得到尽快发展,不断提高化肥自给率。而必要的价格调整,要掌握在粮食新增成本补偿的幅度以内,即粮肥价格联动。所谓清中间,就是对经营环节清理整顿,对化肥坚持执行专营和省、县两级综合平均价。

3、清理农资流通市场,切实发挥农资部门主渠道作用。

今后对农资市场可区别不同商品,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是对化肥、农药、农膜实行“联销分利”的办法。省级农资公司承担全省化肥、农药、农膜的采购供应任务,其它农资经营单位一般不允许自采。确需自采的,要报请省农资公司和省物价局批准。省农资公司对各基层供销社和农业“三站”等农资经销单位不分远近,全部统一送货,运杂费由省农资公司负担。统配商品,零售价格执行省定统一价;计划外自采商品,严格执行申报制度,由物价部门审批,执行全省一价。在利润分配上,省农资公司可得60%,零售门店得40%。这种办法既可以调动农资经营部门的积极性,又可以稳定价格,同时,可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让农民放心。二是对种子实行统一购进、定点经营、植保检疫、差率控制的办法,即种子统一由省种子公司购进批发,经过农业植保站进行检疫,发给合格证,各经销点才可上市销售,价格一律按进价加综合经营差率核定。凡擅自加大差率,抬高价格销售的,一律按违价行为处理。

标签:;  ;  ;  ;  ;  ;  

关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探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