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族谚语解读犬非藏族图腾
谢正荣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 合作 747000)
[关键词] 藏族谚语;犬;图腾;动物崇拜
[摘 要] 藏族爱狗、护狗,称藏獒为“龙狗”,与狗的关系十分密切。部分学者根据对藏族神话传说的分析、历史典籍的考释、社会根源的考查、民俗习惯的解读,得出犬是藏族的图腾。而有些学者却认为,犬非藏族图腾,藏族犬文化与图腾崇拜无关,至多是原始动物崇拜的遗留,体现了犬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藏族人对犬的态度。通过对藏族民间谚语中贬狗现象的分析,尝试为犬非藏族图腾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藏族谚语,藏语称之为“丹慧”“丹白”,是藏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藏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敦煌藏经洞发掘的古藏文写卷中就有藏族谚语的内容,完整地保留了三四十则,被学者称作“松巴谚语”,说明藏族谚语在9世纪,甚至更早前就产生并被鲜活地运用在藏族的生产生活当中。藏族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将谚语巧妙摄入,既丰富了文学内容,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根据噶当派高僧博多哇所说而编集的《喻法宝聚》,寓言体小说《猴鸟的故事》、民族史诗《格萨尔》、传记文学《米拉日巴传》《萨迦格言》《水树格言》以及大量的藏族民间故事中都有大量谚语的运用。藏族人常说“话无谚语难说,器无手柄难拿”“最可口的酒是甘露,最悦耳的话是丹慧”,足见谚语如同盐巴、茶叶一样,是藏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到磨课的具体流程,笔者所在教研组总结了“一课多上、一课三磨”的实践流程:(1)基于个人经验独自备课;(2)结合师傅指导进行二次备课;(3)备课组听课、评课;(4)结合修改意见,进行三次备课;(5)教研组听课、评课;(6)撰写教学反思和磨课心得.正所谓“三磨三度、一课三‘劫’”.
藏族谚语中与动物有关的谚语较多,这跟藏族生产生活的环境、方式紧密相关。从目前中外考古的发现来看,狗是人类远古时最早驯化的动物,在我国青藏高原也不例外。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驯化一些野生动物为自己服务,狗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部落的男人们在狩猎后会发现有野狗等动物跟在他们周围,企图分享猎物,猎人们有时出于某种狩猎禁忌,会分一些猎物的骨肉给它们,久而久之,野狗懂得如何通过人获得食物以免遭饥饿;人可以利用野狗更容易发现猎物,捕获猎物,降低自身的生命危险,人与野狗之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相互依存,慢慢地,野狗就变成了家犬。西藏相关考古资料中谈到吉隆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就有髭狗出现。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而言,狗是他们最亲密、最忠诚的伙伴,几乎每个牧民家都养狗,是家庭成员的一部分。藏族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看家护院、保护牲畜、防戒盗贼,有些狗还可以用来帮助牧人放牧、狩猎,藏獒通常被称作“龙狗”,可见狗对藏民族的生活而言非常重要。
既然狗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闪烁着藏民族的思想火花,蕴涵着藏民族的丰富情感,那么在藏族谚语中有没有涉及到它?答案是肯定的。从目前学者们选编的藏族谚语作品集来看谚语中狗的出现频率较高。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文联1983年9月编译的《藏族谚语集》[1]、甘肃少儿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谚海(第三卷)·藏族谚语卷》[2]、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3月出版的《藏族民间谚语》[3]、民族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的《藏汉谚语分类简释》[4]中对藏族谚语的搜集都很丰富,每部作品收录谚语总量均超过2000条,其中涉及狗的谚语条目数量分别为56、60、38、35则(下文所引谚语均出自以上四部作品集,因所引谚语较多,为行文方便,恕不一一注出),这在藏族谚语中占比还是相对可观的。但令人非常奇怪的是,这些藏族谚语喻实结合,谈及狗时,大多透露出对狗的贱视与嘲讽,甚至不屑,而不是赞美和崇拜,这与前面提到的狗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相比是相悖的,也与学者们提出犬是藏族图腾产生了反差。那么,如何解读这一现象呢?笔者就此分别作以下阐发,以期共同探讨。
一、藏族犬图腾观点的提出与辨析
基于藏族人与犬的关系,学界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一视点,总体上依据三个方面提出犬图腾:藏族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历史典籍中对“犬种”记载与社会根源中藏族与犬的相互依存;藏族民俗禁忌与习俗传承。如王尧先生根据藏族神话《青稞种子的来历》中“阿初王子”为藏族人获取种子,被蛇王变成“狗皮王子”,最终得到爱情恢复人形,得到人们崇敬而奉狗为图腾[5];安海青先生从民间故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藏族人的犬图腾心理[6];王忠先生[7]、林继富先生[8]、尕藏才旦先生[9]引述历史典籍记载,追溯社会根源,认为犬为藏族图腾;夏敏先生结合藏族不吃狗肉等生活习俗分析得出藏族犬图腾[10]。针对上述学者的观点,林冠群先生对吐蕃为“犬种”,吐蕃人行礼作狗吠状提出了质疑,如果狗是藏族图腾,那么更应该是人拜狗,而不是作狗状去拜人[11]。丹珠昂奔先生在他所著的《藏族文化发展史》中提到藏族的“伸舌礼”也并非犬图腾的体现,他指出藏族人伸舌头以示敬畏长官的风俗来源于蒙古军队到西藏后对藏族咒师的惧怕和恐慌。据说咒师的舌头长期修炼后呈现黑色,为了搜捕法力高深的藏族咒师,每到一村一寨,都让人们伸舌头观察,致使惜命的人们一见蒙古贵族就伸舌头,久而久之相沿成习[12]。禄金环的《藏族犬图腾辨析》一文对“犬为藏族图腾”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以图腾制度为出发点,分析了藏族犬图腾说的由来,分列出质疑点,同时对各类犬文化现象的误读做了分析,并与其他图腾动物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藏族自古以来并没有犬图腾崇拜习俗,部分类似的犬文化现象也与图腾崇拜无关,或是原始动物崇拜的遗留,或是与神话传说有关,或是与宗教信仰有关。藏人爱犬、敬犬是世界上游牧民族的共同现象。只能说,藏族有原始动物崇拜遗留,而不能说藏族有犬图腾崇拜习俗。”[13]这个结论值得借鉴探讨,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论证。
首先,狗为人类带来种子的说法,普遍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羌族的《五谷种子的来历》、哈尼族《尝新先喂狗的由来》、壮族的《九尾狗》、苗族的《狗取粮种》、水族的《翼洛》等都认为种子是狗带来的,而且哈尼族与水族神话中狗都获得了爱情,与藏族神话《青稞种子的来历》情节很相似,说明对犬的崇拜在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中都存在。如果仅凭几则神话传说就推断犬为藏民族的图腾,那上述民族都以犬为图腾了。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显然不合理。
“山头即使壮狼汇聚般险峻,雪山玉狮也不惧怕;山腰即使豺狗乱窜般凶恶,红纹斑虎也不慌张”,犬的叫嚣与老虎的镇定相比,不值一提;小人得志,英雄不会惧怕。“老虎虽猛,不当看门狗;野牛虽勇,不能作耕牛”,大材不可小用,小材自然不可大用。“让上师护佑是为来世,给门狗喂食是为了防贼”“人好坏让朋友去论,狗好坏让盗贼去议”,防护盗贼是狗的第一要务,是天职。“白狮子的鬃毛,绝不低于肩骨;老黄狗的尾巴,绝不高于臀骨”“雄狮的窝在雪山顶上,癞狗的窝在垃圾堆上”,气质透露品味,地位决定高度。“黑乌鸦装作凤凰叫,臭狗娃扮成猛虎跳”“滩里的癞狗想成花斑虎,岩上的乌鸦想当凤凰王”,渴望高位,虚张声势,自欺欺人。“浪狗乞丐没有家,哪里饱肚哪是家”,四处流浪,有主人收养才有家。“有钱人家的狗,吃了就睡,还受主人宠爱”“打了寺庙的狗,得罪的是主持喇嘛”“打狗应看主人面,说话要看众人脸”“要想求于人,见狗也叩头”,狗仗人势,处境不同,地位不同。“拴的虽是狗,拴具却是铁链”,圈养拘束,不得自由。“坏人登宝座,狗头上桌盘”,登不了大雅之堂,充不了英雄好汉。
再次,脱离了藏民族宗教信仰,单纯从民俗生活与习惯传承去分析藏族人不杀狗、不吃狗肉、爱护犬类,不轻易打狗的心理或行为,得出犬是藏族图腾也是不全面的。就此,言说犬非藏族图腾的结论还不够,还应该从藏民族不同的文化层面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视域加以印证。藏族谚语作为藏民族语言的瑰宝,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解读这些富含犬类的动物谚语,同样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犬非藏族图腾。
二、藏族谚语中犬的地位以及藏族人 对犬的态度
2.1 亲鱼培育 试验中的催产亲体为F1代灰裂腹鱼,雌鱼5龄,最小个体850 g,最大个体1 050 g;雄鱼5龄以上,体重400 g左右。5龄的亲鱼95%左右个体达性成熟,本次繁殖试验选用的催产亲体为平均体质量达到900 g左右的雌鱼,选用标准为生长速度快、身体健康、线条流畅、无伤病或畸形现象。
(一)藏族谚语中犬类的地位
其次,历史典籍的记载和社会根源的分析往往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时过境迁,当时的语境与相关的历史因素发生了变化,仅从单向度的民族典籍引述来论证犬为藏族图腾也不合理。这一点在禄金环的《藏族犬图腾辨析》一文中已有详细论述,不再赘述。
再看看涉及其他动物的谚语。“大鹏在蛋壳里,已长出六寸翅膀;狮子在娘胎里,已具有三分本领”“雄鹰虽饿不吃草,骏马虽饿不吃肉”“孔雀不怕中毒,高山不怕雪压”“雪山玉狮具绿鬃,碧空青龙有白斑”“智谋像骏马腾闪,心胸似羊羔活跃”“胆力勇豪似斑虎,敏捷机灵如鹞鹰”“河水虽小是黄河的支流,犏牛虽幼是白鹏的族类”等,对鹏鸟、骏马、狮子、老虎、牛这些动物的赞美溢于言表。
藏族的先民最先靠狩猎、采集生存,其食物的来源多是野生动植物。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狩猎的难度较大,人与野生动物博弈中往往力不从心。虽然可以制造一些简单的狩猎工具,但在强大的猎物面前还是显得无助。人们面对强大的野生动物时,一方面产生恐惧与敬畏,一方面也幻想通过借助某种动物来帮助自己顺利狩猎。通过长期的观察,藏族先民最先了解了野狗的生活习惯与出没规律,并通过分享食物与野狗逐渐建立了默契关系,野狗被驯化,成了助猎的最好家畜。按照高尔通的理论,易于驯畜的动物大多具有六个特征:1.生存力坚强不易致死。2.喜欢亲近人类。3.希望安适。这是很重大的动机,因为能使它们离开山野走进人类住所。4.有利于人类。这对人类一方面是很重要的,因为动物长大后失去小时可爱的性质,若非有实用,便要被弃而不再畜养了。5.能随便繁殖,不因受拘束而有差异。6.易于看护。这六个特征,狼族、野狗都具备,很适合驯养条件,狗自然就是它们驯养后的产物[20]。很显然,狗一开始就是被游牧民族当作工具来驯化使用的,是人的依附动物,而非图腾崇拜。在畜牧时代,狗对人们的作用很大,尤其在狩猎中,狗的速度、警戒、忠诚、嗅觉等得到了人的赏识,引起人的动物崇拜心理倒是合理的、正常的。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藏族人并没有把狗盲目地加以崇拜,更没有把狗像猴一样奉为自己的祖先,而仅是由于狗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狗当作自己家庭的一个成员,或者一个亲密的伙伴、一个互助的朋友,至今未上升为图腾崇拜。
(二)藏族谚语中藏族人对犬的态度
正是因为藏族对犬的动物崇拜尚未上升到图腾,那么在藏族谚语中狗的地位仍依附于人,没有被神圣化、宗教化,仍停留在纷繁的世俗生活中,与人同行,毁誉参半。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遗留了动物崇拜的痕迹,藏族一般不杀狗、不食狗肉。即使杀也是面临民族重大事项,为了群体的利益才去这样做,“人不食言,狗不吃铁”,如《新唐书·吐蕃传》史料中记载的吐蕃与唐王朝的“杀狗盟誓”,以示决心。随着藏族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原始狩猎先民而言,藏族人狩猎的工具以及助猎的动物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如弓箭的改良、网络的编织、猎枪的出现、猎鹰的训练以及游牧向定居过渡等,单纯依靠猎犬助猎的时代渐渐结束,狗在藏族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随之弱化,“老狗丢弃在搬走的圈地,老马遗弃在野外的滩地”的谚语就是明证。
“从社会功能上看,民间谚语的特点主要是传播经验和知识,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19]这种教化往往通过比喻、喻实结合完成,上下句之间凸显了隐喻的特点,富有哲理性。藏族谚语中借助狗喻,对人进行劝勉和忠告,内容涉及到狗的一些生活习性,如狗啃骨头、狗咬仗、狗咬人、狗夹尾巴等。这些习性总体来看没有脱离狗的本性,符合客观实际,但谚语表述中是贬义的,同样透射出人们对狗的轻蔑态度,体现出藏族人生活经验与爱憎情感,这与犬图腾的本质也是相违的。
(1)次梁桁架的上弦杆长度方向采用钢管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500mm,每个连接点不少于4个直角扣件连接。
谈到“图腾”,不能不提及“禁忌”。“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把这种文化现象统称之为‘塔布’(Taboo)。‘塔布’原是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表示‘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17]任何图腾都有其禁忌,而且禁忌的种类也很多,主要的有行为禁忌、饮食禁忌、言语禁忌等。从藏族谚语中藏族人对狗的态度可以看出,早已突破了许多犬图腾的禁忌。如行为上可以用石头、棍子、拳头击狗,保护自己,惩罚狗的攻击;也可以用手触摸狗、抱狗,与狗近距离接触,表达爱护与善意。这与图腾的行为禁忌都是相悖的。饮食谚语中尽管没有出现杀狗、吃狗肉的条目,但仍有“狗头置于盘中仍还昂得高,坏人劝说多了会增恶意”的说法,隐喻了刚愎自用、死不悔改的意思,也是与图腾中的饮食禁忌相违的。藏族谚语是藏族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族语言的精华,那么是不是在谚语中也打破了犬图腾的禁忌呢?回答也是肯定的。言语禁忌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一是禁止直呼图腾名称,改称为亲属称谓;二是禁止使用图腾名称,改用其他名称称呼与图腾物同类的动物[18]。这两点在藏族谚语中也打破了犬图腾的语言禁忌,每则涉及犬的谚语,都是直呼为“狗”,并未回避,也没有改用其他名称称呼与狗同类的动物,而且将狗喻作地痞、恶人、无羞耻的人、丧失人格的人,同时将势利、低贱、嫉妒、贪吃等不好的品质附着在狗的身上,离图腾崇拜的本质越来越远。
(三)藏族谚语中借助犬对人的劝勉
“癞狗会咬主人腿”“狗吃骨头主人去打扰它,谨防咬伤你的脚骨”,在骨头面前,狗跟主人会翻脸,那么在利益面前,人常常跟亲朋闹翻。“狗咬仗,绝不会扯破毛皮;虎再饿,绝不吃自己的孩子”,争斗虽然激烈,但都有底线和原则。“君子不违盟誓,豺狗不离旧迹”,强调诚信,一诺千金、信守承诺的可贵。“狗不咬人是谎,马不踢人是假”“狗头置于盘中仍还昂得高,坏人劝说多了会增恶意”,不要看表面的现象,不要被谎言迷住心田,要善辨是非,区分真假,不做无意义的事情。“是狗,莫喂草;是人,莫咒骂”“养狗要养在山沟里,育儿要育在人群里”,注意教育的方式与对策,对症下药才是正道。“呲牙的狗不一定咬人,要当心夹尾巴的狗”,提醒要提防小人的暗算。“狮子莫与老狗斗,狮子赢了也是输”,因为老狗怎么都会找出借口为自己辩护,不值得纠缠。
对照组给予奥氮平(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688,规格5 mg/片)治疗,起始剂量为5 mg/d,若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周内将用药剂量上调,上调至15~20 mg/d,连续用药2个月。
藏族谚语是藏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日常的谈话交流中被广泛地使用。在雪域高原,一个人掌握的谚语越多,其说话就更具有知识性、哲理性和劝诫性、权威性。藏族谚语中有不少关于犬的谚语,既是藏民族长期观察犬类生活习性的概括,又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人对犬类的态度,给人以忠告或者劝勉,集中传达了犬在藏族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藏族人对犬的情感态度。
三、藏族民间谚语中贬狗现象分析
既然狗是青藏高原上藏族人的亲密伙伴,又是与人关系密切的家畜,不但为牧人忠心看护帐篷畜圈,而且还可以协助人们防护盗贼、捕杀猎物,是牧人最忠实的朋友,那么为什么在藏族谚语中还会出现贬狗的文化现象呢?
(一)藏族对犬的动物崇拜一直未上升为藏族图腾
法国学者涂尔干认为图腾崇拜是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宗教,这就意味着图腾崇拜具有宗教最本质的特征:神圣。既然是神圣的,那就要受到尊重与爱[14]。弗洛伊德认为“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守护者”[15],既然是祖先,那么同样应该受到尊崇和膜拜。在以上例举的藏族谚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狗的地位无法与鹏鸟、狮子、老虎、孔雀、骏马相比,它既没有被神化,也没有被尊崇,而是仅仅作为看家护院、防护盗贼、警戒豺狼伤害牲畜的形象出现。如果没有主人的爱护与收养,只能流落四方。它的行动也受到主人的约束和牵制。事实上,狗之所以得到人的驯养,主要还在于世俗生活中狗对藏族人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一种动物崇拜,还未上升为民族图腾。试想,如果狗是藏民族神圣的图腾,是藏民族的宗族祖先,还能让它看门,给它拴上铁链,让它卧在垃圾堆上,在老虎、狮子、孔雀面前低出一等?!陶立璠先生指出:“在民俗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把动植物崇拜与图腾崇拜区别开来,图腾崇拜包括了动植物崇拜,但动植物崇拜不一定就是图腾崇拜。区别的办法就是用图腾崇拜的各个因素去衡量。”[16]
“乌鸦嘴里不会叼珍珠,门狗嘴里不会长象牙”“狗头上戴上人面具,狗性仍然不改”,本质决定了行为,善变不离其质。“门狗若被食物诱惑不会吠,主妇若被情欲所烧难清醒”,禁不起诱惑就担负不了重责。“未遇过仇敌的少年,是未挨过石头的狗崽”“劣狗尾随的追咬,会招来石头的打击”“贪睡狗身上易落石头,胆小人头上长起祸端”“石击卧狗头,罪诿弱者身”“缺石头的地方碰到狗,不凭拳头无他法”,对付狗的办法,是石头、棍子、拳头,否则会咬伤自己。“流水和河岸顺一条线,豺狼和恶狗属一类物”“恶人不会布施,赖狗难消酥油”“贪婪的人无羞耻,无羞耻的人犹如狗”“丧失人格不如狗”“地痞撒泼拦不住,恶狗扑咬挡不住”,豺狼、恶狗、恶人、无羞耻的人、地痞都是同类项,不可不慎,不可不防。“诵经《甘珠尔》不管步子长短,老狗吃屎不论张嘴大小”“狐狸的毛色光泽是因天赋的,狗卷曲尾巴是因臀上有臭屎”“说假话的长官满意,拉稀的狗儿满意”“狗吃屎是为了自己”,狗行千里吃屎,驯化千年仍吃屎,让人可叹可怜。“疯狗舌头伸的长,丧家狗尾巴夹得紧”“狗恐惧时无尾巴,人胆怯了不顾后”,得志时耀武扬威,狺狺狂吠;落魄时,丧失气节,摇尾乞怜,实在可悲。“狗见不得山羊,眼见不得阳光”“人爱富的,狗咬穷的”“老狗面前的乱骨头,自己啃不动也不留给别人”,嫉妒至盛,使人心寒;势利至极,让人汗颜;心胸狭隘,不懂施爱。“风吹油灯笑眯眯,狗叼祭品笑嘻嘻”“狗进佛堂,为食供品”,只要能填饱肚子,管什么礼仪廉耻。“狗看天上的星星,辨不清稀和稠”,指智慧不足,分不清是非轻重。整体上我们会发现藏族人在谚语中对狗的态度是贱视与嘲讽、轻蔑与不屑,而不是赞美和崇拜。
城市里还有一种东西让人无法忍受,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恶臭味。西瓜皮、各种腐败的食物、死老鼠、宠物的尸体等,在烈日和高温的烘烤下发酵、蒸腾。
(二)犬在驯养后逐渐暴露的不良生活习性与藏族价值观、审美观不相符
狗在驯化前,本属于狼或者野狗或者其他犬科,野性十足。“人熟寻短处,狗熟找气味”,狗被驯化后,渐渐丧失野性,对人的依附性空前增强。在与狗长期的接触中,藏族对狗的生活习性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在藏族谚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贪恋食物,毫不满足是狗的第一性。“没有不贪财的人,没有不喝血的狗”“醇美的酥油坨子,伤了贪吃狗的胃”“狗在啃骨头时,一定没有同伴”,甚至狗在食物缺乏、遭遇饥饿时还会吃人畜的粪便,很肮脏。在进食的时候,不容许打扰,吃独食,就是主人上前有时也会受到攻击,“吃过人肉的狗,见了主人也流涎”,一旦食物得不到满足,狗急了也会咬主人。反之“不管虎狗豺狗,喂熟了就是看门狗”。
欺软怕硬,趋炎附势为狗的第二性。“狗由主人挡,铁用钳子夹”,狗在主人面前俯首帖耳,但对外却非常凶猛。“除了自家人外,即使你经常与其见面,若将藏袍换成汉服,哪怕是仅仅换了顶帽子,它就翻脸不认人了。”[21]虽然体现了狗对主人的忠诚,但总让人心里不舒服。“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人爱富人,狗咬穷人”“衣衫褴褛,易遭狗咬”“恶人侍后台,恶狗仗人势”,自然除了主人外,不会得到其他人的喜欢。而对付它的办法就是石头、狗棒,“人受不起非议,狗受不起石头”,说的就是这个理。
地位低贱,品行低劣,本性难移是狗的第三性。狗虽然在藏族的生活中很重要,但地位远远比不上猫、马、牛等家畜。吃的一般是主人剩余的食物,住在院外,或者圈在牲畜圈里,有些厉害的狗还被铁链拴着,“恶狗脖上套铁绳,恶人脚上扣铁链”,失去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而没被拴着的狗,有时不但会偷袭人,还会到处乱窜,偷吃牧民东西。“狗发情时四处游荡,不到天黑不回家”“恶狗游四方,露水带回家”,主人也是不喜欢的。
藏族的民族性格刚毅坚定、爱憎分明、宁折不弯、单纯直爽,不喜欢伪装和矫饰。因为生活在广袤的草原,成长于高山大河的怀抱,藏族人一般心胸开阔、洒脱不羁,追求与自然相融的自由。此外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流动的游牧生活中,风餐露宿、辗转奔波,造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格。而狗的懒惰、伪装、肮脏、胸怀狭隘、奴颜婢膝、依存人类失去自由是藏族所鄙视的,是他们所不齿的。
藏族传统文化观念中,向善是第一位的,善是藏族生活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生前行的动力。而善要靠忍耐、知足、无贪、仁慈的理念来维护,说善言、办善事、做善人,不偏袒,知羞耻、懂感恩、能勤勉是藏族人最赞许的。而狗的凶恶、狂躁、贪婪、无耻、低贱、势利都非做人之道,显然与藏民族倡导的价值观、审美观不相符,藏族人在谚语中有贬狗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模型选取半径为2.4 m的圆柱体为土体范围,结构尺寸、材料属性的选取参照设计图纸与地质勘探资料。通过利用MIDAS有限元法,能够计算得出CFG桩复合地基的不同褥垫层厚度、不同置换率对复合地基的影响。有限元计算简图如图4所示。
藏族人与狗其实一开始就互为镜像参照,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人利用狗到后来的狗依赖人,狗的地位逐渐下降,工具化的情形越来越突出,比如现代社会里狗被用于军事、刑侦、导盲、缉毒,甚至成为宠物。而人的地位相对得到了提升,他们在得到狗的摇尾乞怜、忠诚回报时,却又厌恶狗的种种不堪,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其野性的呼唤,充满着对狼的怀念,因为在狼的身上会折射出民族的一些精神,爱而不敬,其实就是人对狗的真实态度。鉴于此,犬又怎么会成为藏族的图腾呢?!
但是我心里明白,只要古意有一丝的动摇,那我就完全是一只没人要的小狗了。因为我是一个有障碍的小孩,我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古意的前程,不被任何关爱古意的人喜欢和接受,只好时时惊恐着被抛弃的命运。
综上,通过撷取藏族与犬有关的谚语,发现在藏族谚语中犬的地位较低,藏族人对犬的态度多表现为贬义,与衡量图腾的主要特征不相符。可见犬非藏族图腾,只是藏族原始动物崇拜的遗留,藏族谚语中的犬文化现象也与图腾崇拜无关。藏族对犬的动物崇拜一直未上升为藏族图腾,犬在驯养后逐渐暴露的不良生活习性与藏族价值观、审美观不相符,这些都可以从藏族谚语中得到明证。
[参考文献]
[1]云丹龙珠,尕藏才旦.藏族谚语集[M].夏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文联,1983.
[2]佚名.谚海(第3卷)·藏族谚语卷[M].廖东凡,边巴多吉,佟锦华,译.兰州:甘肃少儿教育出版社,1990.
[3]宋兴富.藏族民间谚语[M].成都:巴蜀书社,2004.
[4]多吉杰博.藏汉谚语分类简释[M].高炳辰,编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5]王尧.西藏文史考信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254.
[6]安海青.藏族狗崇拜习俗[J].西藏民俗,2000(2).
[7]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4—15.
[8]林继富.藏族犬图腾浅析[J].西藏研究,1988(2).
[9]尕藏才旦.藏人和狗[J].中国统一战线,2007(9).
[10]夏敏.狗与猴:图腾仪式和文学中的接近类型——从瑶族和藏族图腾文化说开[J].民族文学研究,1994(3).
[11]林冠群.唐代吐蕃与历史文化论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84.
[12]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189.
[13]禄金环.藏族犬图腾辨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3.
[14][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林宗锦,彭守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5][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译.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9:14—15.
[16]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330—332.
[17]任骋.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1.
[18]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56—167.
[19]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1.
[20]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2.
[21]梁钦.江源藏俗录[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90
Dog is not a Traditional Totem of Tibetans according to Tibetan Proverbs
Xie Zheng-rong
(Chinese Department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ansu ,Hezuo 747000,China )
Keywords :Tibetan Proverb;Dog;Totem;Animal Worship
Abstract :Tibetans like to keep dogs and provide good care for their dogs as well.Dogs are seen as special animal and have close relations with Tibetan people traditionally as mastiffs are called “dragon dog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ibetan myths and legends,the exa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books,the examination of social roots,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folk customs,some scholars concluded that dogs are Tibetan totem.However,others hold a very different perspective,and Tibetan dog cultur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otem worship.It is a legacy of primitive animal worship other than totem.This article takes the dog culture in Tibetan proverbs as an entry point,enumerating the proverbs related to dogs,and analyzes the dog phenomenon in Tibetan proverbs regarding dog status,attitude towards dog,and dogs are belittled in the proverbs.Finally,the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new angle for the viewpoint of not seeing the dog as Tibetan Totem.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003(2019)04-0154-07
[收稿日期] 2019-03-20
[作者简介] 谢正荣(1976—),甘肃古浪人,讲师,主要从事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乃秀]
[责任校对:张 阳]
标签:藏族谚语论文; 犬论文; 图腾论文; 动物崇拜论文;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