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静”领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_数学论文

要在“静”界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在论文,思维能力论文,界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气氛轰轰烈烈,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已不是当今数学教学的个别现象,而是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有一定共性的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而数学课堂应是让学生在静谧的气氛中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胶着状态中,去理解数学.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静”界中学习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倡导学以静思,拉长思维长度

学以静思为美,教以引思为佳.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设计好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静静的氛围中去思考.例如,学习“圆周角”这节内容,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让学生在寂静的思维场景中去“静思”.

问题1: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心角有多少个?问题立意:以“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理念,从学生刚学习过的“圆心角的概念与性质”这个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学生快速进入思维场景.

问题2: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有多少个?问题立意: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下列两种方法思考问题.一是通过画图这样一个显性的思维活动,知道立在同一圆周上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二是通过观察想象这样一个隐性的思维活动,知道上述结论.并从问题1、问题2中,产生“为什么立在同一圆周上的圆心角只有一个,而立在同一圆周上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索问题的欲望.

问题3:对这些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可以用什么思想方法来研究?问题立意:让学生从过去研究过的“当研究对象的数量为无数个时,一般运用分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从而让学生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得到“要研究这无数个圆周角的性质时,必须用分类的思想方法来研究”,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正向迁移.

问题4: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可分成几种情况?用什么分类标准对同一圆弧所对的圆周角进行分类?问题立意:让学生通过画图活动,得到“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有三种情况”,从而运用数学内部知识中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将操作活动理性化,提升学生的理性意识和理性精神.

问题5:如何研究这三类圆周角的性质?问题立意: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要研究这三类圆周角的性质,就必须先从最为特殊的“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这个问题开始,然后再去研究其他两种情况,即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问题6:观察特殊情况可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立意:这个问题的立意主要还是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把研究的视角先定位在从同一弧上存在的圆心角、圆周角这两类角上,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索这两个角的数量关系.

问题7:那么另外两种情况又可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立意:主要是让学生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等通性通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再次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价值.

问题8:从对上述关于圆周角的三类问题的解决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立意:这个问题的立意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反观探索路径,小结探索结论,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二是初步形成用“枚举归纳法”解决问题的探索经验,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经验.

解决上述每一个问题,总需要学生独立思维、静心思考,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凝神聚气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重视习以静悟,拓展思维宽度

我们知道,学之道在于“悟”.其目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悟”的氛围.要创设这种氛围,一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技术支撑.即要让学生在有创造力的“静谧”的思维场景中去悟;二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思维载体.即遵循“教之道在于‘度’”的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研究“加权平均数”时,我们认为,学习研究加权平均数,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权”,让学生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去计算加权平均数;而是要营造一个“权”的思维“场”,在这个场中,让学生有自发产生“权”的欲望,有自主得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的倾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张从以下四个问题为学生提供“悟”的载体与平台.

问题1:在期中测试中,八年级3班的数学平均分为81分,5班的数学平均分是83分.你能帮老师计算出这两个班所有学生在这次期中测试中的平均分吗?问题立意:主要目的——“静”中孕育“权”.通过对本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知道这两个班所有学生在这次期中测试中的平均分除了与每个班级的均分有关,还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有关,为“权”粉墨登场营造声势;二为孕育“权”埋下生命的种子,即为下面要得到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数就是每个班级均分的‘权’”打下基础.

问题2:学校广播站要招聘一名工作人员,小明、小亮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如果这名工作人员负责栏目策划工作,假如你是广播站站长,你将如何确定人选?问题立意:主要目的——“静”中诞生“权”.问题中给出的小明与小亮的三项成绩总分、平均分都相等,让学生体验确定人选的方法,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挑选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必须建立新的标准和方法,这个新标准、新方法是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自发、自主、独立思考,且在“愤”与“悱”的氛围中思考.显然,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一是人为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场景;二是为诞生“权”,提供基础保障,为进一步研究“权”打好基础,积累经验;三是激发思维兴趣,增强思维乐趣.

问题3:若学校电视台要招聘一名工作人员,分别从事新闻采访、后期制作、栏目策划工作,小明、小亮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如果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录取谁?问题立意:主要目的——“静”中欣赏“权”.学生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有了用“权”的思想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再运用分类的思想方法,分别从新闻采访、后期制作、栏目策划工作的内涵对人的素质要求出发,赋“权”计算,感受“权”的作用,欣赏“权”的魅力.

问题4: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请谈谈你的感受.问题立意:主要目的——“静”中定义“权”.让学生谈感受,就是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1~3的思维策略、思想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再用理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建立“加权平均数”的数学模型.至此,要求学生定义“权”,给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则有水到渠成之感.

上述教学活动,总是要求学生善于思考、静心思考,创新思维,把握本质,让学生的思维在每一次静悟之后得到升华,从而把学习数学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思维形式.

三、注意业以静练,延伸思维深度

学习离不开解题,而数学解题教学却又常常陷入怪圈.即许多学生课堂上一听就会,课后一做就错.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简,已成为一部分学生解题的通病.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数学概念、知识细节讲得太多,课堂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安静地练习,解题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被细枝末节所取代,因此要让学生“业以静练”.

让学生“业以静练”,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数学本质的揭示,对问题进行变式延伸、变换拓展.例如,我校本学期期中测验,命题者编制了下列试题:

如图1,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05°,∠BOC=α,将△BO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连接OD.

(1)试判断△C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当α=150°时,试判断△A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

问题立意:要求学生能运用图形旋转不变性,对该问题用分类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

由于本题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图形背景和丰富的数量关系,在评讲试卷时,我们又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对下列四个问题进行探究.

(4)当α为多少度时,AC⊥OD.

(5)四边形AOCD可能为梯形吗?可能为等腰梯形吗?

(6)∠AOB等于多少度时,∠OAD=60°.

(7)四边形AOCD可能为平行四边形吗?若不能,在不改变原题的立意下,要对本题的条件作怎样的改造,才能使四边形AOCD为平行四边形?

显然,上述的解题活动不是在外显的轰轰烈烈的热闹场景中形成,而是暗流涌动的内隐思维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只有要求学生在解题后对该问题进行变式、延伸,才能使学生能够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静”界.

四、突出修以静心,增加思维厚度

现在,我们把视角定位到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格品质,培养具有专心致志,才思敏捷,心静如水的人生素养.

方程可谓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而解方程又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人们往往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用“代入、加减消元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教学活动,把怎样求方程解的“火热思考”淹没在人为的“技术化训练”的程序之中,学生只能是耍耍“小聪明”而已.而如何解方程的智慧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为此我们不妨从下列路径中,挖掘解方程的智慧价值,提升学生解方程(组)的“静”界与“境”界.

如果说,我们用现行教材中的“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思维路径,去解一元二次方程,是让学生变得聪明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个特殊的对象中变得聪明,技能变得熟练.

若我们放宽眼界,运用上述思想方法,从方程这个大家庭中去整体把握方向,去整体构造解法,让学生去静心寻求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组)的路径和方法,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必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创造活动,它具有让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组)全盘皆活之效,使学生终身受益!

而在教学中,往往对问题解决只是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对思路的寻找过程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解、怎样想到这样解重视不够,对解决问题中思维与策略的自然性与合理性揭示不够,给人以“入宝山而空返”和“买椟还珠”的感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高位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数学教学,高度把握数学本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理性中静静地、自由地、自在地流淌,这种流淌虽然有时会误流到支流,但终究会汇入到大海,必将形成强大的思维力量.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亘古的“静”界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标签:;  ;  ;  ;  ;  

在“安静”领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