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对师范教育的价值探究
◎曾慧媛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仪之邦”。阐述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先秦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学的开端。分析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对当代师范教育的作用,探讨培养教师师德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礼乐教化 教师
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注重礼仪、讲究教化的国家,礼乐教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儒家通过礼乐教化弟子、感化众人。先秦儒家是礼乐教化的源头,也对教育理论有着极大贡献;礼乐教化思想,对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影响。
在当代社会,通过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可以提高教师及师范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意识,拓展其文化思想及知识内涵。
一、礼乐教化思想的起源和内容
(一)儒家礼乐教化思想起源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科学家们认为,在橙子、酿酒葡萄和可可等农作物中开展的基因编辑工作能够极大地保护这些植物,未来还能够降低这些农作物对灌溉、化肥和农药的需求。
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人们大都崇尚自然和谐;上古人们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以一些简单音节、节拍形成劳动口号,并以此逐渐发展成为生活中的音律[1]。《礼记》中说,人们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并使自身思想和感情发生变化,而这些思想和感情会通过一些音节表现出来;将这些音节按照一定的速度、顺序排列,并配上舞蹈,就成了“乐”。所以,音乐从上古时期就已经是人们日常传达情意、激励劳作必不可少的方式[2]。
中国古代的“乐”,原本指的是各门艺术的总称,比如说诗歌、音乐、舞蹈等,甚至包括绘画、建筑、仪仗、佳肴等;“乐”并不是单纯指某一种音律类艺术,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泛指。
在先秦时期,“礼”是人们敬鬼神、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祭祀形式。通过儒家学者们的传承和发扬,礼从古代祭祀形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表现,而礼乐也成了社会中的典章和行为规范[3]。
师德并非是空泛的概念,师德会在教师日常行为和教育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比如说教师的谈吐举止,对学生的关心等行为。在师范教育中融入礼的文化,使其能够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内容
礼乐文化,是我国被誉为“礼乐之邦”的精华。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强化对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显然,这数十页“神言”不仅是所谓艺术技巧突出,更重要的是它说出了来自彼岸世界的信息,故而与此岸世界的生活景象难以顺利对接。 这种观点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中的观点完全一致,只不过“神言”的数量由七八十页减少到二十至五十页罢了。 罗扎诺夫说:
荀子曰,“礼者,人之所履也。”礼是人们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礼”能够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可以有效地规范人们行为,是一种外部规范的手段。“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也可以培养教师的道德意识,使教师形成高尚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礼乐教化思想的价值
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识、情感都要通过祭祀的乐舞仪礼表现出来。乐舞仪礼,是对人们进行教化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礼乐的形式可以向人们传输技能、情感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要了解礼乐教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儒家认为在生活教育中应该“以礼正行,以乐怡情,礼为天地之序,乐为天地之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乐教化观念,可以内外兼修,成为君子[5]。儒家学者致力于教育人们懂得“仁,义,礼,智,信”,以仁义、讲理、智慧、守信为核心来处理人们的各种关系,而这也正是礼乐思想的精髓和价值[6]。
依存句法分析成为当今句法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依存句法分析模型也日趋成熟。通过对目前主流依存句法分析模型的分析,现有的模型大多是通过经典模型的改进而来,汉语依存句法分析明显落后于英语依存句法分析。
据统计,除却敦煌出土的幡画、佛像等文物,不计中国国内的非汉文敦煌文献,全世界的敦煌文献总计约在65000号,其中汉文文献58000号,非汉文敦煌文献约为7000号[1]。国内散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分布数量为:北京297件(包括国图藏291件)、上海10件、天津6件、浙江6件、甘肃6759件、台湾14件,共计7092件[6]。但这并不是敦煌藏文文献的确切数量,相关研究者指出:自1920年以后,留在敦煌的敦煌藏文写经,最少有3000卷左右的卷轴本和2000多张梵夹页流失,虽然在近百年来陆续面世,但目前所见卷轴本不过400卷,而梵夹页基本上只有十数页,所以继续搜集这批敦煌写卷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8]。
同时,儒家礼乐教化思想也具有其现实意义。通过儒家礼乐思想,对教师和师范生进行教育培养,可以强化道德意识,弥补传统文化的缺失,担负起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的使命。
三、礼乐教化思想对师范教育的作用
(一)“礼”是一种外部规范的手段
中国古代的“礼”并不仅仅是日常行为规范,而是包括了政治、宗教等复杂内容。随着儒家思想的推广,“礼”逐渐侧重于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教化[4]。在《论语》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中可以看出,“礼”是当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
文章对旅游者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说明与实证研究,理论上从价格因素、信息对称情况以及搭便车行为对游客的故意无视行为进行分析。实证上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使用简单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和完善理论说明的结果。但是实证分析方法略显简单,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上有更深的造诣。比如对游客进行访谈,使用其他数据分析方法。
(二)“乐”是一种内在感化的形式
《乐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使之不被外物所控制,不被外欲所感染而迷失本性。“乐”,是一种内部疏导的手段、是一种内在感化的形式。陶冶人的性情,让人的内心能够平静祥和;通过内心的诱导,使人们能够认同外部约束,培养情操、提高素养。儒家极为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认为音乐可以使人心向善。
“乐”作为内在引导,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其各方面能够协调、平衡,在社会交往中可以时刻保持和谐的状态。当代师范教育应科学看待儒家音乐教化的方式,在教育工作中能够善于利用这一点,通过音乐使自身心态始终保持平和。
(三)礼乐教化相辅相成
礼乐教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礼乐教化,规范自身行为,陶冶情操,减少内心的躁郁之气。礼、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升教师群体整体素养,使之成为道德楷模。
四、结语
礼乐教化使人们学习知识、增长素养,成为有思想、有礼貌、具有文明精神的人。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对于当代教师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师范教育任重道远。师范院校应该合理设置礼乐教化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精华;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文化活动,通过视听感受礼乐内容,使师生能够深入了解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要将礼乐文化与师生日常行为及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兰甲云,艾冬丽.孔子的道德理想与礼乐文化传播[J].伦理学研究 ,2019(01):32-40.
[2]许可.礼乐文化在当代教育与文化中的传承与消解[J].艺术科技 ,2019,32(01):93.
[3]杨隽,张与弛.论君子“乐德”的养成[J].江苏社会科学 ,2019(01):205-213+260.
[4]田晴,吴键.艺术素质教育的礼乐之美——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园交谊舞教学为例[J].艺术教育 ,2019(01):116-117.
[5]祁海文.试论董仲舒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J].人文杂志 ,2018(11):78-84.
[6]韩星.礼之本——礼乐的价值基础和内在精神[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06):89-96.
【中图分类号】 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9)10-28-02
【收稿日期】 2019-04-2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宜春市社科研究“十三五”(2019年)立项课题(项目编号:YCSKL2019-147)成果。
【作者简介】 曾慧媛(1974- ),女,汉族,江西奉新人,本科,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标签:儒家思想论文; 礼乐教化论文; 教师论文;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