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实施探究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3月起至2018年10月毕,在我院挑选50例出现护理安全隐患的患者作为探讨分析对象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主要为安全隐患的类型以及发生原因,同时对护理对策实施总结。结果:跌倒、冲动他人、外伤以及的攻击行为为最为主要的安全隐患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00%、20.00%、10.00%以及20.00%。结论:精神科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为此应着重提升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严格落实相关护理规范并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最终实现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硬化;对策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086-01
引言
精神科患者所具备的自身病情特殊性,精神患者在情感、思维以及意志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障碍,继而导致患者存在较高比例的自杀、自伤以及外走风险隐患,为此对精神科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7年3月起至2018年10月毕,在我院挑选50例出现护理安全隐患的患者作为探讨分析对象实施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有27例、23例,年龄介于17岁到56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45.9±6.5)岁,病理类型主要可分为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疾病,分别有17例、15例、10例以及8例。 本次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挑选的50例已出现护理安全隐患的患者,分析内容主要为安全隐患的类型以及发生原因,同时对护理对策实施总结[2]。
1.3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患者的所有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总结分析,采用(n,%)对计数资料予以表示,运用χ2予以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跌倒、冲动他人、外伤以及的攻击行为为最为主要的安全隐患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00%、20.00%、10.00%以及20.00%。
通过进一步研究安全隐患发现,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为护理操作不当,所占比例为40.00%,此外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还可分为环境因素、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差、硬件设施存在缺陷、未遵照医嘱实施护理以及和患者没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其中环境因素、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差导致出现安全隐患的比例为24.00%和14.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讨论
3.1精神科护理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患者和患者家属均对临床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精神科则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科室,即因为精神科患者在意识、情感、思维以及行为等方面存在应障碍,所以导致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率、自伤率以及外走率,继而增大了护理风险且极易引发护患纠纷。为此,总结分析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原因并加强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降低护理安全隐患和降低精神科护理风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就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由于患者自身的自知能力较差,所以导致患者极易产生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情况。同时,患者疾病所具有的特点和特殊性均与精神科护理事件的发生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跌倒、冲动他人、外伤以及的攻击行为为最为主要的安全隐患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00%、20.00%、10.00%以及20.00%。王雪芹[4]通过研究得到了和本文类似的结果,跌倒、冲动他人、外伤以及的攻击行为为最为主要的安全隐患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3.30%、20.00%、10.00%以及20.00%。此外,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环境因素、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差、硬件设施存在缺陷、未遵照医嘱实施护理以及和患者没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均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
3.2针对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对应对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后其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可包括护理配合,同时也可包括岗前培训,具体主要培训对象包括精神科实现护士和新护士,培训内容主要指结合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促使护理人员充分了解与精神科患者相关的知识;(2)严格实施常规护理和制度。当精神科患者接受约束带护理时应定时对约束带的松紧度进行检查并观察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情况,且密切观察患者存在的攻击行为,当患者处于活动性场合时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看护;(3)制定防范措施。为有效降低精神科患者发生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比如自杀、自伤等,应强化病情观察措施,实施重点监护,必要情况下可显著患者的活动范围。而在制定防范措施的过程个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在于结合患者的实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护理措施,同时护理安全管理作为重点管理内容,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4)切实实施奖励制度并落实护理安全隐患主动上报制度,继而对上报流程进行明确且提升患者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5]。
综上所述,精神科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为此应着重提升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严格落实相关护理规范并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最终实现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桂霞.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10.
[2] 顾益萍.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6):186-188.
[3]任正丽.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应的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0):257.
[4]王雪芹.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应的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4):256+258.
[5]再娜甫,葛丽,丁辉燕.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1):12-13.
论文作者:郭振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安全隐患论文; 患者论文; 精神科论文; 对策论文; 发生率论文; 比例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