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矛盾”法激活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韩桂仁

采用“矛盾”法激活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韩桂仁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二中学 138000

阅读教学在于有效解密文本密码,深入领会作者意图。如果流于表面,就人所共见的一些内容反复地讲授,不仅达不到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更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肤浅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作者的匠心,在平庸与非凡的比对中找到“矛盾”——文本的亮点和突破点。一旦找到“矛盾”,教师便可以作为引导者,启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投身到人所不清甚至是人所未知的阅读领域中去,在求索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案例一】郁达夫为什么反复写“散步”呢?

以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极尽细致地分析五幅冬景图,即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和旱冬闲步图,进而得出江南冬天可爱、生机、悠闲、宁静等特点。更有老师以此收束全文,称全文表达了郁达夫对于江南冬天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活动如果就此结束,总觉得对文本的阅读是浅尝辄止;而学生的听课反应则是睡意昏沉。

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教师忽视了作者——郁达夫——独具的匠心,把《江南的冬景》降格为一般的写景散文,使得教学失去了新鲜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其实教师细读文本,便可以发现郁达夫对“散步”似乎情有独钟,文中多次提到“散步”。据此可以提出问题:既然本文以描写江南冬景为主,为什么作者又反复写“散步”呢?如此一问,文本的亮点——矛盾——被凸现出来,学生一下有了阅读兴奋点。

细细察之,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说“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第6小节联想到德国作家喜爱“散步”,与江南的寒郊散步比较,再次强调江南的冬天很适合散步;第9小节作者又说即使在旱冬,也要去郊外闲步逍遥,还联想到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结尾处更是急切地说“上湖上散散步罢”。这些都是明写,还有暗写。如对比北方冬天躲在“屋里”而南方冬天营“屋外的生涯”——不就是到屋外活动吗?再如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试想如果没有“散步”,怎能让如此动人的景象尽收眼底呢?由此可见,以“散步”串联全文正是郁达夫构思本文的匠心所在。

再来探究“散步”的内涵。第六自然段写道:“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在江南的冬天散步是异惠。此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相似的表述。另外两处表述分别为:北方冬天“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闽粤冬天是“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异惠”、“异境”和“异状”辨析,引导学生体会作为“清福”的“散步”是指一种轻松、安闲、满足的生命状态。郁达夫对“散步”的情有独钟,就是对于这一生命状态的追求。

通过对“散步”的分析解读,不论在结构层面还是主题层面,学生对《江南的冬景》这个文本有了更为新颖透彻的认识,也获得了求新求异的阅读体验,而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弥散着审美的生机和诗意。

毋庸置疑,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我们实际上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认识。换句话说,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于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他们看待问题的立场、观点、角度必然会存在差异。这种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就产生了“矛盾”。这些“矛盾”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产生后,教师切忌草草下以定论,应当引导学生就“矛盾”展开辨析、争论,在激辩中加深理解。

【案例二】张岱见到湖心亭的两位金陵人高兴吗?

《湖心亭看雪》记述了张岱冬日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一段经历。当张岱来“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对此有学生提问作者见湖心亭有金陵人是喜还是不喜。不同的学生就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个体认识的“矛盾”产生了,教师可以因“矛盾”而利导。

学生一陈述:我认为是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因为: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②“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③临别问起对方姓氏,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原来和作者一样,同为异乡人,也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

学生二反驳:“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恰恰体现了张岱不愿意在此时此地碰上这三个人。不想喝,勉强喝下而已。①张岱与金陵客在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方面虽可谓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气质方面却有一些差异。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强邀,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热情爽朗。相形之下,张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比较清高自傲、我行我素。②再说喝酒,你看“见余大喜”,主语是金陵人,可没说“我”高兴;别人盛情相邀,作者却“强饮三大白而别”,这个“而”字,表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马上作别,似有些敷衍之意。

由此,课堂因为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而热闹起来,大家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摇旗呐喊。作为教师的笔者见此情景心想,其实争辩的结果并不重要,争辩本身就是意义——因为它是高质量的语言活动。

有些篇目的内容、主题似乎是一望而知的,教师、学生也不作深入的分析,仅仅是想当然地贴上一些概念标签,导致这些文本在师生看来如同鸡肋,颇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此时阅读的“矛盾”突出表现为文本的深刻内涵和我们的肤浅认识之间的矛盾。

论文作者:韩桂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采用“矛盾”法激活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韩桂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