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_素质教育论文

对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素质教育中几个问题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就实践看,素质教育思想经历了由研究到实践、由不认识到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过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颇,并以这种不正确的理解为依据,提出了许多与素质教育思想相悖的论题,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混乱,使一些人在素质教育面前裹足不前,缺乏必要的信心和勇气。应当说,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素质教育理论的宣传和学习力度的不够是有直接原因的。本文仅就目前在部分人心中仍然存在的几个模糊问题做以阐释,以求甚解。

一、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

在提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时,一部分同志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应试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另有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言的。因此,它不是对应试教育的全面否定,只是对弊端的否定。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是不少的,但确实是很危险的。就教育自身来看,应试教育以升学、应考为目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素质教育则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是教育目的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形式上的简单不同。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一是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二是是否给每一名学生都创造了公正平等的受教育和发展机会;三是是否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身心及各种潜能、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四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和性质是什么?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这几个问题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应试教育的致命弱点所在,是应试教育本身所无法克服的矛盾。因此,我们说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教育真谛的再现,是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

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有人认为,搞素质教育,淡化升学意识,实行重点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学生质量等级评价制,就不用考试了。这种观点应当说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考试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评估手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分数的量化和由分数、成绩带来的分数竞争、成绩竞争等,使人们对考试的理解产生了扭曲,似乎考试已不再是评估手段,而是决定教师和学生命运的赌博,问题的本身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分数。应试教育之下,教师为分而教,学生为分而学。要改变这种结局,必须从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出发,让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培养,使他们纵不能升学,却能笑对社会,成为一名有用于社会的人,因此,在应试教育遗害无穷的时候,就必须淡化分数意识,变对分数的穷追不舍,为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不懈努力。所以说,搞素质教育,更看全面的质量,它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要让人们重新认识考试的作用,不再去做分数的奴隶。

三、活动不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一些学校热闹非凡,各种大小活动不断,且不说影响教学与否,仅就结果而言,就搞得师生精疲力尽,但校长们却振振有词,谓之曰在搞素质教育。然而,搞活动就是素质教育吗?柳斌同志多次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个性。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这三条为原则。也就是说,你所进行的是不是素质教育,要看你是否做到了这三条。不仅是活动,包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你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你就不是素质教育或者说是不完全的素质教育。活动能培养学生个性,能发展学生个性,但关键还要看活动是否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认为,单纯搞活动就等同于素质教育,那可就是谬之太远了。

四、素质教育减轻负担不是不要负担

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则最好是让学生没有负担。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是单纯的要减轻师生的负担吗?有人提学海无涯“乐”做舟,就是要摒弃“苦”字。然而,我们又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苦寒”,又何处去显梅花之香呢?我们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是说要减轻他们身上那些不必要的过重负担,使他们能轻装上阵,既学得够,又学得饱、学得好,使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真正实现在无涯学海之中以“乐”做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就没有动力,搞素质教育,必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但又绝不等同于让他们没有负担。应该让学生有的负担,就是必须学好本领,才能在未来将要面对的激烈社会生存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学好知识,才能作一个有用于社会,有益于民族和国家的人。任何一名学生,离开了这一条,没有了这个祖国和人民寄予他们的“沉重”负担,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五、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课堂教学质量

有一种说法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应试教育偏重教学而忽视其它,实施素质教育则应淡化教学,这实在是偏差之见。不仅我国,从有了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那天开始,课堂教学就一直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学校的一切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很多都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除了要完成传授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的教学任务以外,还担负着实施其它各育的繁重的教育任务。素质教育不仅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它恰恰要更强调课堂教学的质量,强调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学结构、内容、方法、手段等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向45分钟要更多更优的质量。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三个原则,即全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离开了这三条,就不是完全的素质教育,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六、素质教育不是要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现在一提到全面发展,就有人认为要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五育都要好。这种观点有偏颇之处。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五育或六育,也不是就能概括全部素质的。但它们却是主要的方面。从客观上讲,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需要发展,但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做到这一点,似乎又是非常不现实的。确切地说,全面发展还有一层潜在的含义,即在需要发展的同时,更有不偏颇发展、畸形发展、单一发展的意思,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使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据此就简单地认为要均衡发展也是不对的,盲目地追求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肯定要失败的。

七、素质教育不是要“掐尖”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淡化升学意识和选拔意识,是不是对那些“优等生”、“尖子生”不利,有要“掐尖”的嫌疑,此说有理,却是谬见。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正是把目光放在所有学生身上,所有学生,当然包括所谓的“尖子生”和“后进生”。“尖子生”要抓,“后进生”更要抓,“尖子生”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高级科技人员,而“后进生”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社会栋梁,同样不能忽视,更何况,我们的社会需要最多的还是众多的合格的劳动者。素质教育正是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使这些“尖子生”成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学习特长生”,进而成为有用于社会、祖国和人民的人。所以说,搞素质教育,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是我们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是我们对祖国前途和民族未来负责的表现。搞素质教育,不是要“掐尖”,而是让那些“尖子”好上加好,成为真正的“尖子”。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要站到这个高度来认识素质教育。

八、素质教育不是要培养一个模式的学生

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发展个性,培养特长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生动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既素质全面,又保有个性。个性中又包括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品质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特别把能力培养,如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耐受挫折能力等突出出来,作为全面发展之上的个性化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摆正全面与个性的关系和位置,如何抓全面?又如何培养个性?应当说,这是教育人本论的体现,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如变教为主为学为主;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看管式”为“开放式”;变苦学为乐学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和谐地发展下去,使每名学生都素质全面,又各具特长生动活泼,这才是教育的真义。

标签:;  

对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