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老师孙伟刚_孙维刚论文

魔法老师孙伟刚_孙维刚论文

神奇教师孙维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奇论文,教师论文,孙维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年全国人代会前两天, 孙维刚上完了半年前他接手的北京市22中一个普普通通初一班的整个初中3年数学课程。 学生不到一年学完3年课,且绝不留书面作业,效果呢?上学期末, 全班考了初二年级的卷子,平均分92.2分。

孙维刚说,22中不是重点中学,生源不理想,而改变一个学生的状况不是在短期内能奏效的。于是,他要求从初一接手新生开始,“请给我6年时间”,当时是1980年。从初一到高三,6年一循环,三轮实验下来孙维刚共用了17个时间。

孙维刚认为,学生的转变应当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思想品德。所以,他教数学,更当班主任。其间,他患膀胱癌后的90年代初,同时担任着第二轮高三班和第三轮初一班两个班的班主任,教这两个班的数学。

第一轮实验下来,一个6年前考不上重点中学的女孩子, 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当时北京市惟一入选首届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的中学生。孙维刚说,这件事仿佛对他击一猛掌。这显然已不是仅仅着眼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一步一个脚印掌握知识所能达到的,更非督促学生大量做题刻苦加刻苦所能企及。这显然是一种从以知识为目标转移到以活生生的学生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其睿智非凡才能的结果。于是,第二轮实验开始时,孙维刚提出了新的设想。孙维刚总在超越。他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把德作为第一标准。如果没有德,考上大学又于社会、于国家民族有何益?而智力素质则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要通过知识的教与学,不断发展完善孩子,把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出色,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爱因斯坦曾援引劳厄的话说,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都忘光了(这显然不可能),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进行教学的真正成果。毫无疑问,真正的教学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更是能力之上的智力素质。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孙维刚开始了自己的又一轮探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把德智体融为一体,认为德与智互相关联相辅相成。远大理想势必产生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反过来,智力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丰富,又使人看得高远,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在德育实践中,孙维刚则提出,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作贡献;做有丰富情感的人,要因为我而使别人更幸福。孙维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班主任的以身作则和对孩子们真诚以待。于是,他为有一次因上班路上帮助别人而上课迟到而整整罚自己在教室门口站了一小时。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素质,孙维刚的做法是,时时事事站在系统高度把握知识;着重向哲理升华;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主张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有所总结、发现、创造;指导学生掌握优秀学习方法,初一开始即进行问题研究,练习写小论文;数学在6年中不留书面作业,其他科少留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9小时睡眠,6年一贯。除此,孙维刚还教学生们打篮球、排球、游泳、练田径,组织小组间篮球赛,每天放学后女生跑800米,男生跑1500 米。并且以他浑厚、有底气的男中音教学生唱歌,每年组织一次文艺演出班会。

结果,三轮实验下来,他所带的班都是区级和北京市先进班集体。考试时学生没有老师监考也无人作弊。学生还主动在校内外参加许多公益劳动,每年寒暑假都要牺牲两天时间把全校2000多师生数吨重的新课本、练习册从仓库搬到学校。第二轮班中的彭壮壮以一篇数学论文及三轮答辩,成为惟一获得美国少年诺贝尔大奖的中国中学生,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第三轮班成绩更突出,初一入学时班里有三分之二学生达不到当年所在区重点最低录取线。1997年高考,全班40人一个不落全部考入大学。其中22人进北大、清华,占全班总人数55%。学校田径运动会,这个班以团体总分成为全校第一。合唱比赛,每次也都是第一。

每当说起他的学生,孙维刚就像刚啜饮过精心酿制的清酿米酒,兴奋不已。他说,许多学生离开22中后的成绩仍然突出。第一轮班上的李兵,已被定为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科研骨干,参与完成了多项攻关项目,吴岳因设计了长安街上秀丽的国际金融大厦而备受称赞。

北大数学科学院院长彭立忠教授说,孙老师给北大送来了一批高素质学生。

那么,孙老师的教学经验其他教师可否学习呢?

记者曾在采访中问及一些中小学教师,许多教师表示:望尘莫及。

孙维刚说,关键要有爱。倘若以生之勤补师之拙,甚至于惰,自然不行。

标签:;  ;  

魔法老师孙伟刚_孙维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