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修己”思想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论文_邹青霞

论孔子“修己”思想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论文_邹青霞

邹青霞 指导老师:孙 波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的“仁”“礼”思想深入人心,对人们的修身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物欲横流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代大学生如果想要很好的立足于社会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身,修身齐家才能治天下。

关键字:大学生;修己;修身

本文系山东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校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政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课题阶段性成果。

孔子之所以强调“修己”的重要性,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实行的制度是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制度,就是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统治者的政治地位,是由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取决于他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孔子认为,政治上的问题,实际上是伦理上的问题;伦理上的问题实际上是道德上的问题。由于统治者没有道德,所以他们就会违背伦理;由于他们违背了伦理,所以也就破坏了政治秩序。孔子不说当时的形势是天下大乱,而是说“礼崩乐坏”,其原因就在这里。

1.孔子“克己复礼”与修身

克己复礼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着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礼节,而且也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的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孔子当时的“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为了维护宗法封建而建立的。周礼是周朝初年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范、仪式、礼节。周礼虽然比较完善,但它却是从以前的礼演变而来的,并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孔子认为,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社会,“礼”都是不可或缺的。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文化是生活的样法,也就是生活的方式。人有始以来就生活在群体之中,生活在社会之中,没有社会,人是不能生存的。从本质上讲,生活样法就是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所选择的生活样法也就不同,但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需要有“礼”这一点是相同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礼”是社会规范,有规范,有抑制才有文明。中国文明成熟较早,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很早就用礼对人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言行举止加以各种非常具体确定规范的缘故。文明需要礼,社会需要礼,没有“礼”的制约,社会就会瓦解,就会失去的正常秩序。社会瓦解了,人也就无法生活了。

孔子认为,礼是用来节制人的情感、欲望、行为的规范。规范不是空的,它是建立在人的情感、欲望、行为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人的情感和行为的文饰。孔子认为,礼虽不能被取消,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礼的发展变化中,一定会有因有革,有损有益,“因”就是继承。“革”就是变革。“损”即删除旧礼中已经过时的成分。“益”即在礼中增加时代所需要的新成分。礼就是在这种有因有革有损有益的过程中延续的。

2.“修己思想”与大学生的教育

修身从来都是一种主体的自觉、自需与自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其道德规范与伦理原则有着特定的内涵,修身就是特定的道德规范与伦理原则始终指向自我而非针对他人,重在慎独。人们常把“修身”等同于“修己”。如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则主张“反求诸己”,他们无不有着鲜明的主体意识。主体性要求修身教育必须尊重教育对象,充分唤醒和激发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把“你应修身”的外在要求变成“我要修身”的内在律令,使修身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如果缺乏自律性,缺乏主动性,就会把修身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就没有强烈的追求高尚人格的愿望,也就不可做到“得于心而行于外”,“发乎情而止于礼”。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身教育要求知行合一,以行为主,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重在实践;要使大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履行,逐步认同和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使之积淀为主体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渗透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这样大学生就能自觉地在社会生活中履行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要求。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不仅是“言”的高标,更是“行”的高标,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道德准则,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典范。对大学生进行修身教育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使所学与所做一致,所言与所行统一。因此,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绝不在于其夸夸其谈,而在于他能否躬行实践。

修身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人们一生追求,永不懈怠。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周恩来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如此注重修身的一贯性,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修身教育的长期性,要求道德主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从每件小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慎独自警,防微杜渐;二是锲而不舍,终生不渝,永不满足。因此,修身教育不仅仅应该贯穿于他们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应该贯穿于他们终生教育的全过程,修身教育是终生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战国.先秦儒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方德岩.儒之说: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谢青文,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学生,指导老师:孙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论文作者:邹青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  ;  ;  ;  ;  ;  ;  ;  

论孔子“修己”思想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论文_邹青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