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论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试论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试论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2;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0275(1999)04—0211—04

随着我国信息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工程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信息和农业信息技术则是农业信息工程的核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措施,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

1 农业信息技术的内涵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系统、计算机网络、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通讯等。农业信息技术中的代表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的任务是: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地采集各种形式的农业信息;通讯技术的任务是:高速度、高质量、准确、及时、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计算机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数值和逻辑运算,给出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有用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

2 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1 农业信息及信息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

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要软、硬两方面的支撑。农业信息及信息技术属于软支撑部分,主要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种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信息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信息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能否提高其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因而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②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离不开农业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热点及未来趋势,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中需要优良的品种、先进的农业科技。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管理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作保证;③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信息。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当地优势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工作的配合;④农业信息有利于农业商品市场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商品交换、流通迅速扩大。只有运用农业信息,才能使商品市场健康发展,才能搞活商品生产;⑤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两方面的联合:一是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分工协作的横向联合;二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合。参加联合的各方只有通过信息的传递,才能把各自的经济活动统一、协调起来,共同实现整体的联合目标。另外,也只有通过信息的收集、传递、利用使联合行为与社会行为协调起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⑥农业信息促进农科教结合的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能够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需求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既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又能指导农业科研、推广、教育、生产部门的有机协调与正常工作;⑦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决策的辅助作用。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决策是结构化决策问题。所以制定有效的农业决策,需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利用,除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定性判断与推理,做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作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作物模型系统及相互结合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宏观决策的合理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生产过程的科学化。它们的应用,为生产、管理者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2.2 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随着科技、教育、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目前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的普遍认识是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这些“现代化”的实现要以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如美国的高新技术农业是集机械化、自动化、遥感遥测、计算机网络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这种高新农业的农民不是在大田里,而是坐在办公室里进行计算机操作。农场的全部土地都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从农田耕翻、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运输等生产环节都是通过卫星监测、遥感和计算机程序来遥控作业机械完成的。农民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农业专家进行各种咨询,及时掌握天气预报、农产品市场场价格及供求状况、研究部门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发明等,制定最佳生产计划、确定最佳饲料与施肥配方,进行生产管理与控制等。这是农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范例,是以经济、科技、资源的雄厚实力为依托的节劳型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代表。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美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但应该看到,我国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且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相信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受重视并逐渐普及,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 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也存在总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管理的需要,软件开发研究工作薄弱等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如下设想。

3.1 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美国已把信息化作为主导下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重要战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研究信息技术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这表明,国际上信息意识已非常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潮已到来。信息经济学的原理证明,信息的交流、应用与国民经济发展间成倍乘关系。把信息技术引入农业已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决策,这是国外的成功经验,更是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的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尽快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政府部门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部门制定信息业的长远发展规划;②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性;③不断介绍、推广国内外信息应用的成功典型;④继续办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作。

3.2 努力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共享性

翔实、丰富、共享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之一在于信息资源的高质量、多数量与共享性。如德克萨斯A&M大学为满足美国大型农场、食品商行和生产行业协会对全球农业和食品信息的需求而建立的WWW服务器Agrinet,能够存联Internet网上95%的世界农业资源信息,联接的数据库有美国政府农业供需和价格信息,拥有多种农业资源的各大学信息、 国际贸易和政策资源信息、 600个以上的农业生产者行为协会信息、10000个以上美国大农场信息、地区和全球天气信息以及农业领域的图标、声音等。尽管我国已建成了一大批信息资源,但其数量与质量还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的数据库中大多数记录不足1万条; 我国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1/10,但数量量仅为全世界的1/100, 而数据库的产值只及全世界的1/1000。农业数据库的情况更糟,且仅局限于单机服务, 农业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共享性差。因此,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数量的同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全覆盖、全社会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农业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3.3 改善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

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工程的基础设施环境迅速改善,相继建立了一批部委及地方信息中心和信息网络,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及种类信息的交流,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及从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来看,在网络建设、计算机配置以及信息采集、传递、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投资。总的来看,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并未在农业上得到有效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且信息意识差。据调查,全国农村劳动力几乎全为“计算机盲”,这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障碍,因为农业信息的最终用户是农民。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是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是科教兴农的重要内容。可首先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普通中学、职业高中、技术中学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利用短期培训等形式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及广大农民进行轮流培训,然后分阶段逐步在全国普及。

3.4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软件开发研究

高质量的软件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成功的关键所在。“七五”以来,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中取得了一批成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这些成果喜忧参半,据统计,现有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系统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软件中,成功和失败的各占1/3, 还有1/3只有在某些方面得到应用。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 我国今后农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①开发过程的统筹规划与合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生物性、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农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因此,对这类软件的开发,应采取专家咨询、统一设计、分工协作、重点突破的方针,应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的协同攻关,确保软件的结构、功能、界面、程序的规范化,提高软件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②农业知识工程的深入研究。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知识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一大批农业专家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成为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何把知识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与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相结合,从中产生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新技术、新方法,是我国农业知识工程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如何获取大量的农业经验知识与农业专家的启发式知识,如何描述这些非结构化、非系统化的知识,如何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得出有指导意义的结论的一系列问题,是开发农业专家系统的关键性技术,也是今后持续地深入研究的问题。③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该模型能够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和农业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高新产品,是把农业带入信息时代的主要动力和载体。我国在水稻、小麦作物模型研究方面已有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其它作物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作物模型研究相对薄弱的是耕作措施、非氮营养物质及突发性天气的考虑。国外在90年代以来,作物模型发展的新动向是和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耦合。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入研究;④技术集成和信息的综合利用。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美国于80年代研制的著名棉花管理系统GOSSYM/COMAX,是作物模型与专家系统耦合的成功范例。目前较流行的是GIS 与作物模型技术、遥感与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 作物模型、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三者的结合及多媒体技术和可视化虚拟技术的应用将是今后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重点。

收稿日期:1998-05-08

标签:;  ;  ;  ;  ;  ;  

论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