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主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周 颖
内容摘要: “主问题”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引入“主问题”教学法,对优化小说教学模式、提高小说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分别从课前“主问题”的设计和课中“主问题”的运用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主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小说教学 主问题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古来有之的教学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答法”。真正提出“问题教学法”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反对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并解决问题。“问题教学”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师“满堂问”的现象,这些问题往往多而碎、杂而乱,并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个问题,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主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逐渐被语文教育者认知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主问题”教学法概述
(一)“主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主问题”这个名词是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的。1993年,他在品评特级教师徐振维老师《〈白毛女〉选场》的课堂实录时,提出了这个概念。所谓“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也就是能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或问题。
(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主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基于余映潮老师对“主问题”的解释,并且结合初中阶段的小说学情,将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主问题”教学法作如下解释:初中语文教师根据实际学情和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出最能体现小说文本特征、能从整体上将学生引入文本、起到主导性作用的核心问题,并且能够灵活地、遵循一定规律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旨在精炼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避免教学中的无效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主问题”更好地学习小说。
(3)因地制宜,应需而生,一般将飘窗安装在朝南、朝北或者是朝向一个好的景象,给予使用者开阔又美好的视野。
(2) 环青藏高原东侧第一阶梯坡降区的复杂地形地貌,是川藏高速公路崩塌发育的根本原因之一,其地形陡、坡降大,岷江、大渡河流经的高山峡谷区,为崩塌危岩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地形地貌基础。
二.“主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结合具体学情,提高“主问题”的适用性
(一)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1.教师层面
在平台创办主体上,调研的7家平台既有企业创办的,也有创办于事业单位和新型研发机构的,有两家平台还是创业人士为实现个人梦想创办的。创办企业的背景资料显示,有的平台具有科技金融投资背景,有的是资深科技服务机构,有的是行业联合创新中心,都与科技产业紧密关联。在平台规模上,调研发现,科研众包平台普遍规模较小,大的平台有40来个员工,小的则不到20人,人员结构上主要采取“平台运维人员+专业服务团队”的模式,呈现出很典型的互联网企业特征。
教师是“主问题”的设计者,也是“主问题”教学的实施者,所以想要改善“主问题”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得从教师角度出发。
(1)丰富相关知识,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之一,而“主问题”教学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文本是“主问题”存在的基础,文本解读是“主问题”设计的前提。语文教师要摆脱教参,静下来心来细读文本,从中挖掘出教学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一种线索美。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借鉴名师总结的文本解读的经验,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总之,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文本解读,其次要从技术上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着其自身独有的丰富内涵、设计艺术和使用策略。语文教师想要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以及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来丰富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自己对“主问题”教学的看法,只有从根本上理解“主问题”教学,才能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西方政治权力的形成与普遍民主自由的外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西方范式的话语场域,该场域则是全球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正是在这个场域和它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个场域自身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在这一场域中,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相应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它们获得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支配关系或屈从关系。
机构共现能够反映某一领域的核心机构及其合作强度,科学客观地评价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并得到发表论文数量6次及以上的机构是5个(见表1)。由表1可知,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研究机构主要是各地方高校,以北京体育大学为首,发文量为12篇。从区域角度来看,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沈阳等发展较快的城市,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老年人运动干预领域的科研能力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主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运用“主问题”教学法,一方面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又能使阅读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主问题”教学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前“主问题”的设计和课中“主问题”的运用这两个方面入手。
由电积过程产生的气体从电解液溢出后形成的酸雾一部分会附着在导电片上,由式(4)反应形成的Cu2(OH)2CO3便会与酸雾发生反应,其反应见式(5)。
2.文本层面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文本为第一位,要鼓励学生反复研读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学习价值。所以,教师要紧密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来设计“主问题”。
(1)从小说人物入手,设置“主问题”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课堂提问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停留在“已知区”上,也不可“陵节而施”,过分的超过学生的能力水平,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心中有学情,提出的问题要有普适性和层次性,既不能太过容易,学生一眼可知答案,也不能太过艰深,学生无从下手,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这样的“主问题”才是有效的主问题。总之,教师在自己读懂读透的基础上找准可教之点,同时还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找准学的难点,这两个视角交集到一起便是“主问题”的最佳出处。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小说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作者通过“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式,塑造出来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典型人物。语文教师可以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入手来设计“主问题”。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围绕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来设置“主问题”,如:找出孔乙己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现的句子,从多角度分析孔乙己前后变化的原因。这个“主问题”就像一根绳索,串起了散落在各地的珠子。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既紧扣教学目标,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明流畅。相较于逐字逐段分析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呈现出“执一而驭万”的艺术效果。
环境描写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也是“主问题”提出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学《故乡》时,可以让学生将《社戏》中对故乡的描写与本文中对故乡的描写进行对比,从而根据故乡环境的变化来剖析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说,《社戏》中的故乡是作者回忆中的故乡,而《故乡》里的故乡是现实的故乡,教师也可以从这里设置问题来导入课文,例如:《社戏》中鲁迅形容鲁镇是他的乐土,时隔二十多年,再次回到故乡,这时的故乡还是他记忆中的模样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通过文章中萧索的环境描写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
余映潮老师认为一篇小说的教学主要三个层次入手,分别是:理解层次、赏析层次和扩展层次。与此相应,“主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也应该从三个阶段入手。
(3)从小说环境入手,设置“主问题”
(2)从小说情节入手,设置“主问题”
(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主问题”实施过程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有所依托,不能凭空而造,这个依托就是情节的叙述。人物的性格只有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个矛盾集中点,也就是小说的高潮,语文教师可以从此处切入提出“主问题”。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就是菲利普夫妇在哲尔赛岛偶遇正在卖牡蛎的于勒。教师可以针对此处情节提问学生“菲利普夫妇为何要躲开于勒,体现了这对夫妇怎样的性格特点?”。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的时候,抓住“称呼”的变化来梳理情节,随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改变,故事的情节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物的性格在不断地彰显,小说的主题也在不断地揭示。可见,这个主问题就起着“以一当十”的作用,既梳理了情节,也分析了人物形象和小说想要揭示的社会现实。
在小说教学的理解阶段,可以设置一两个“主问题”来牵动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整体把握,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首先让学生进行文意理解并说说初步阅读后的感受。这个问题的设计符合初读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后来在东铁列车上,她又看到他,啜着牛奶,看一份报纸。仔细看他,竟觉得面熟,再看依然面熟。她鼓起勇气问:请问你是秉隆先生么?
在小说教学的赏析阶段,通常使用最能起到牵引作用的“主问题”来支撑课堂教学,这个“主问题”能架构教学活动板块,使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同时可以采取讨论或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整篇课文就会被“春天”这个词语串联起来,学生也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课文中找与“春天”有关的情节,从丽春丧夫到孟春再嫁,再到暮春失子,最后迎春去世。这里的“春天”不仅指季节,还具有象征意义。春天象征着美好,但是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在这强烈的对比之下,更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这个“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说达到了“妙在这一问”的境界。
在小说教学的扩展阶段,可以设置一两个“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或主旨。在这个阶段,余映潮老师认为可以采取话题讨论或课内外比读的方式来深化理解、强化创造。
笔者在实习阶段学习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教学法并结合学情,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提出了如下问题:
含柔直系统的示例电网接线如图4所示,节点1、2、3是500 kV变电站的220 kV母线,是电网的三个电源点。柔直系统连接节点15、16,运行于双极控制模式,换流变档位在额定档(0档)。柔直系统有功功率控制策略为整流侧采用定功率模式,逆变侧采用定直流电压模式;无功功率控制策略为整流侧和逆变侧都采取无功功率控制模式。
1.理解阶段:说说《范进中举》讲了一个什么样故事。本文最突出的中心是什么?
2.赏析阶段:讨论范进中举前后,其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又可以投射出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3.扩展阶段:将鲁迅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进行多角度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三.结语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较少的、高质量的、起支撑作用的主问题代替低效的、琐碎的、毫无逻辑的提问。“主问题”的提出将有效地改变初中小说教学中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现象,同时还能避免教学中将文本肢解的七零八落的弊端,真正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要想真正掌握并且灵活运用,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心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和专业素养。相信“主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必然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8.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