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方周:120%的性早熟_蒋方舟论文

蒋方舟: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早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蒋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没有青春期的“邪童”

“法律规定,小学毕业前必须写一部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抓起来。”——在母亲这样的“恐吓”之下,刚上一年级的蒋方舟花了8个小时,战战兢兢地写出了400字的处女作《光荣传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初中时,蒋方舟在《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开设专栏“邪童正史”,以独特的视角、锋芒毕露的才气以及惊人的话语,大胆地歪解历史小故事,调侃古人,令人叫绝;再到《正在发育》、《青春前期》,这两篇长篇小说可谓是她“不像青春期的青春期”之真实写照。

翻开书,一个12岁的小姑娘,成熟地、平静地谈论着恋爱、月经、性,甚至“伟哥”,丝毫没有大惊小怪;她也坦白地写出了孩子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对发财、对出名、对升官(当班干部)的看法。“你发育了吗”、“比胸脯”、“鱼水缠绵”……在这些随意的文字之中,洋溢出小小的蒋方舟对生活的感悟,也让大人们看到了一个儿童复杂多元的世界。

除了写作还是写作,这便是蒋方舟的青春期,以她自己的话来说:“还没怎么过一下子就长大了。”当身边的同龄女生对韩流小说十分痴迷时,她却冷眼旁观,最后感到十分气愤。因为在她看来,那些讲述一无是处的少女跟几个有钱的大帅哥在贵族学校里面恋爱的故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几率几乎是零。给一些少女完全不真切的幻想,并且不断灌输这种观念对她们绝对有害。于是,她拿起纸笔,写下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字。某次在自己的新书推荐会上,她尖锐地指出:“‘韩流’小说的本质就是欺骗!”她还号召大家珍惜中国自己的文化。

蒋方舟,这位没有青春期的“邪童”,带着超越同龄人的生活感悟与责任感,一路走来一路写。

一只早熟的苹果

“人一结婚,不出5年,男的就不敢仔细地完整地看自己的老婆了,即使看了,也不会仔细看第二遍。我找男朋友的标准,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萧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写下这段文字时,蒋方舟只有11岁,也难怪她被说成是一个“早熟”、“说大人话的小孩”,甚至有人预言:“早熟的苹果不甜”、“早开的花早谢”。蒋方舟则从容应对:早熟的苹果好卖。

这只苹果为什么会早熟呢?用蒋方舟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小小年纪就开始跟死人死书打交道”的缘故。《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蒋方舟就像一块干渴的海绵,快速地吸收着其中的水分。她把自己放到这些历史当中,像看过去的自己一般,以一种俯视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晦涩的历史故事,居然也能读得津津有味。家里一人高的古代笔记小说,从先秦到清朝,全都被她“啃”了个遍。另外,蒋方舟的家庭也给她的思维方式带来很大影响。她这一辈有七个兄妹,个个八面玲珑、通达人情世故。蒋方舟在其中不过是一个口舌笨拙的孩子,因此她习惯把自己放在观察者的位置,什么事情都往后退一步,先冷静旁观记在心里,再进一步分析、消化,然后总结为带有深深的“蒋方舟”烙印的文字。

例如和别人走在路上,看到身边一对男女说着话走过,蒋方舟便说:“一男一女在一起,如果尽说些过去的事,那就是刚结婚;如果尽说些将来的事,那就是要结婚;如果尽说些别人的事,那就是结婚多年了。”在汉语中,尽管早熟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蒋方舟乐呵呵地接受了它:“早熟和早慧,比早恋和早餐的差距要小得多。既然没有人肯把早慧这个词赐给我,那我就只好把自己归类为早熟了。”

有媒体给她冠上“天才少女作家”的头衔,蒋方舟也坚信自己本是天才。她认为,一万个人里,只有一个天才。剩下的人,要想引起别人注意,就只有靠吆喝,靠谄媚,靠装病态……“只有确立我的天才,才能满脸安详和傲慢,拒绝叫卖,拒绝装病,拒绝讨好。”但是,天才之花还需要汗水浇灌。于是,“我很像一个小商贩,我一直在贩卖稀奇古怪的小趣味。小商贩只有不停工作才不会被老婆骂,我只有不断写书才不会被人遗忘。”

决心考进1000名

不同于80后韩寒们的标新立异与挑战权威,对于高考,蒋方舟表现得相当理智:“我从来没有不考大学这个想法,有机会我一定要上中国最好的大学!我内心是魔教,走的却是最常规的一条路。韩寒只是个小概率事件,我到目前为止没发现跟韩寒有一样的地方,郭敬明等绝大多数少年作家当年都参加了高考。”最后,她与所有普通的学生一样,选择了高考这条“名门正派”的道路。

蒋方舟读过很多文学书,并不等于她能在语文考试中得到高分;蒋方舟的文笔好,也不等于就能写好高考作文;进高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有50分……深知自己的不足,也为了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蒋方舟决定狠下工夫提高成绩。

以前,蒋方舟因为写作经常不写数学作业,于是数学成了她的弱科。高中分文理班时,为了能考进年级的1000名内,蒋方舟开始做作业了,因为她发现唯一一条至今幸存的真理是:文科生猛做数学题是绝对不会有错的。“有时我做完一套卷子,赫然发现原本雪白的试卷俨然变得泛黄陈旧了,让人惊恐得无法言语:这一题难道算了五十上百年吗?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那样——‘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

高三时,她决定封笔,进入高中最后冲刺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蒋方舟的学习状态很不错,脸蛋学得红扑扑,内心也充实喜悦,真心热爱每一门学科。她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甚至研究习题集和辅导书的前言,每天都学到一两点钟,手机屏幕也因此换成了“你敢睡?”那段时间对于她来说,学习就是学习,而不是一个一个鲜红的分数,她觉得自己已经上升到一个境界了。她问同学:“你知道最近让我感动的话是什么吗?”同学笑着说:“一定是‘滴水穿石,铁杵磨针’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吧!”可见她的努力众人皆知。

由于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再加上蒋方舟的刻苦,终于消灭了数学的绝对弱势。她将数学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总分排名也从进校时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了全年级第8名;在高考中,蒋方舟数学得到的131分更是所有科目中得分最多的。

从此要去关注别人

蒋方舟的理想大学是清华大学,但想进清华,首先要通过各路专家的考核。在自主招生面试时,别人是“群面”,她却要一人面对6位来自清华不同学院的教授,其中5位还是赫赫有名的博导。他们一上来便毫不客气地提问蒋方舟“怎么看待媒体的高度关注”,“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些专家学者面前,蒋方舟收起锋芒,自嘲地表示自己“早已过气”。由于媒体的喜怒无常,自己被捧过、摔过,现在已经能平淡地看待这些了。蒋方舟的言语完全没有韩寒的犀利,有的只是超乎实际年龄的稳重。之后教授们又针对新闻、文学、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了轮番轰炸式提问,好在蒋方舟平时涉猎颇广,也都一一从容应对。

最后,考官们提出要临时“加赛”,让蒋方舟写一篇800字的即兴作文,题目为《谣言的特点》。面对纸笔,再多的刁难和再牛的考官,都阻止不了她脑海中的灵光闪现。“谣言从无到有,有三个必备的因素:本质的不真实,传播者缺乏自我规范和受众的易被迷惑,正是这三者看似巧合的‘偶遇’和整合,让谣言的产生不可避免……”一个小时过后,1000多字的文章言简意赅,一气呵成。蒋方舟用缜密的思维近乎完美地化解了博导考官们的“狠招”。在近三个时的“6对1”对决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宝贵的入学机会。

9月,18岁的蒋方舟开始了大学生活。她想象中的大学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来校之前压力很大,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一直处在恐慌中。清华到处是牛人,我很害怕被挫败感淹没。”不过,这几日的清华生活又让蒋方舟松了口气:“在军训中大家相处起来都挺亲切,也没有戴有色眼镜看我,恐惧感减轻了不少。”谈到自己选择新闻系的原因时,蒋方舟告诉我们:“我从9岁就开始表演一场真人秀,一直暴露在大家面前,做什么都会被看到。我选择读新闻是想跳出这个真人秀,去问别人问题,关注别人。”

标签:;  ;  

江方周:120%的性早熟_蒋方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