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教师履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职责的主旨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旨论文,当代中国论文,职责论文,建议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4.01.009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
(一)全球化引起的文化霸权主义挑战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尽管其快速发展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但不能轻视全球化对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影响。全球化虽然为人们了解、交流、学习他国文化创造了条件,但也由此导致文化交流与传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发达国家借助军事、经济与科技的优势,利用对外援助、文化交流、大众传媒等手段,向其他国家强化推行其政治价值观、民主理念、人权标准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控制、统治别国的目的。这就是“文化霸权”现象。弗朗西斯·福山的观点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文化立场,他说美国“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构成历史的终结。①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得更加明白,他说西方文明是最优秀的文明,“唯一能够影响其他各个文明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的文明,其他文明中的社会通常需要西方的帮助来达到其目的和保护其利益。”②很明显,这种“文化霸权”思想的立场是西方文化中心论、西方价值观优越论。由于受到现代因特网技术的支持,文化交流与传播已突破了领土疆域的空间局限,使发达国家推行文化霸权思想变得更为快速与有效。
必须承认,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文化霸权、文化扩张、“文化侵略”策略的形势下,中国学校怎样将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它意味着中国学校传授的核心价值观要让学生自觉自愿的认同,并转变成学生个体的价值信仰,从而使学校成为传承、传播和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
就此,研究者指出既不能采用文化保守主义立场,排斥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也不能无条件地接纳任何一种异域文化,而是要保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形成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发表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肯定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指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有如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如果不坚持这一条,“单一文化主义通过压迫窒息了其他文化,而多元文化主义使我们走向文化的战争(可预见的结果是弱者的溃败),或者使我们背负上文化隔离的罪名,这从长远来看也是令人窒息的。”③无疑,这为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环境条件下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学校指出一条思路。下一步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青少年学生思想特点、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状态,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在比较中外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认同中国核心价值观。
(二)文化消费主义导致的文化庸俗化挑战
当前,中国中小学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任务是拒绝与抵制文化庸俗化现象在校园中的流行。文化恶搞、趣味低级的文化作品是文化庸俗现象的具体体现。如果这些“作品”在学校得以传播,中小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受众群体,受它影响,要使中小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就会增加不少困难。
比如“文化恶搞”,它是指对严肃主题或是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典籍进行解构,从而构建一种与严肃主题或核心价值观相对立的娱乐作品。如流行甚广的恶搞杜甫的“杜甫很忙”现象,它是把中小学课本中的杜甫插图涂鸦成各种形象,时而使杜甫手扛机枪,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车,时而手握篮球,时而化身舞者。针对这些现象,有人评述它是解构传统,也有人说它是娱乐大众,不论怎样评论这种现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便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假如遵循传统价值观,就不会出现对“杜甫”形象的肆意表达。
但是,值得学校与教师重视的问题是这种“文化恶搞”的表达形式,受到追求个性的年轻群体的追捧。网络、手机的普及,更是成为推动恶搞文化出现与流行的重要因素。网络、手机这些新媒体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与使用,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些新媒体为了追求利润和笼络更多的受众群体,迎合低俗化的市场需求,传播一批缺乏品位的娱乐文化产品,甚至不顾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底线,向社会传播一些庸俗的、有违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使这些文化产品貌似“大众文化”而获得社会“位置”,从而制约着社会大众的文化选择,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与文化选择产生消极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市场与媒体高度结合的时代,除了“恶搞文化”外,其他低级、庸俗文化大行其道,从“拳头加枕头”的影视剧,到以贬损歧视为噱头的语言类节目;从鼓吹“强者为王”的成功学书籍,到一些网站用“标题党”增加点击量,均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低俗、庸俗、媚俗的因素。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些文化现象比较“生动”“通俗”且“好玩”,容易被青少年学生接受与认同;向中小学生传播“人生道理”,不能板着面孔讲“人生观”“价值观”,因为中小学生听不懂这些“大道理”。这些观点乍听起来是合理的,实则不然。因为它未区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差异,不能把“教育方法”当做“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这是教育内容,至于采取灌输或其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加以传递,这是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问题。所以,要对这些文化恶搞现象加以引导与控制,否则就会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虚无化或庸俗化,使年轻人缺乏对中国社会长期形成与积淀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辨别能力,危害传统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如果社会接受或容忍这种文化恶搞的文化产品,事实上会使这些产品占据市场,导致核心价值观失去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创新与改革传统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创造反映时代特征、学生喜欢的教育方法。
(三)市场经济诱发的功利主义挑战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这个过程也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活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个体自由选择权利不断增强,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另一方面,市场社会讲求利益原则,这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积极作用是有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消极作用在于它是社会出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诱因。杜维明教授就此提出警告:中国每个领域都在市场化,包括职业选择以及对物质条件的选择,受到这种氛围的直接影响,制约了年轻人对人生发展的规划。由此他告诫学生现在最该怀有“敬畏感”。我们应该谨记学习结果不仅指向“成学”,更应该反映在“成才”上,不要只想着掌握知识、培养技术,而是要求学校教育继承文化,为学生创造自我发展的条件,让他们成为有批判意识的人。④
这就要求中国高度重视在推进市场经济建设时对当代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在社会中形成不恰当的物质财富观和不健康的追求物质财富心态,更要避免“精神生活物质化”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对传统道德原则和价值关系的严峻挑战,使中国社会建立在以血缘为基础、宗族道德为根本的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发生根本变革,从依赖“熟人社群”靠面子感情办事的格局转变成以契约、功利为原则建立的“都市社会孤立的个人”和“社群”,坚持着“对国家没有自豪感,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对他人没有道德感,对自己有太多优越感”的“价值观”,原先充满温情的人际关系更多地表现为资本逻辑、功利取向和契约关系,由此也逐步使传统价值观处于逐渐被消解的状态。而人们则逐渐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中,以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人与事,缺失了对道德、价值与崇高热情的关注,使“利益”和“道德价值”范畴不断博弈,日益滋长“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⑤这种唯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念对学校教育活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比如学生会问:学这个东西有用吗,考试会考吗?不考,学它干啥。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其完成的《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并不高(满意的占75.3%),有近半数中学生希望生活在别的国家,而美国92.0%的高中生对自己生活在美国感到满意。⑥这说明,当前中国中小学生已经认同与接受了“个人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此情形下,就要求教师自觉履行传授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向青少年传递正能量,积极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实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教师履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职责的内容
(一)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
处于多元化文化交往环境中的教师,要坚定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当然,强调教师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不是要求教师传授“普世价值观”。正如哈贝马斯主张要抛弃民族国家政策,采取“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内政”,通向一条“后民族民主道路”。他说这既不是“全球同化”,也不是“纯粹的共处”,而是一种团结他者的模式。⑦放弃民族的、本国文化传统的立场去寻求世界大同的“普遍价值观”,是不现实的选择。
(二)多元价值观的批评者
现代社会不断地走向开放与多元,使社会文化传播手段、途径和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同时还要求宣扬审美情趣,张扬文化品味,使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对此,就需要教师引导青少年学生做好不同价值观的鉴别、比较和筛选工作。
教师成为多元价值观的批评者,是指在多元文化交往与多种价值观共存的环境中,教师要研究与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对不同价值观作出评判与说明,向青少年学生作出富有说服力的阐释,以引导青少年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使青少年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格。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对所有这些无意中起作用的或是有意识造成的影响,帮助人们保持独立性,发展他们的抵抗能力,以对付企图从外部“操纵”他们的种种影响,并使之有能力独立地并出于自己的责任感而采取某种态度。⑧
事实上,这一点恰恰是当前中小学生的弱点。风笑天通过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学生的个人自主能力、独立判断与处理事物的能力并不乐观。比如“懒惰”是独生子女青少年的明显不足,此外,“动手能力差”“责任心差”也是其弱点。究其原因,独生子女的生活基本由家长安排,比如独自去医院、书店等,独生子女在这些事情上做得很少。⑨因此,学校要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要切实关注当前中小学生自主、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有力的证据、可靠的材料证明青少年学生选择核心价值观的理由,只有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听从教师的建议,才能对不同价值观作出正确选择。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者
一是要创新性地完成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学科教学的融合工作。课堂教学是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它要求教师研究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网络交流技能?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使用网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使用网络的价值立场。比如英国提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使用资讯科技工具的能力,能够分析、处理并展示资讯。它包括:使用资讯资源及资讯科技工具去解决问题;使用电脑系统、套装软件等资讯资源及工具支持不同的学习;了解在生活及社会中使用资讯科技的含意。⑩可见,英国学校电脑教育已经把电脑技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进行了融合,使学生既能够把电脑当做工具使用,又具备对网络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作出独立判断的能力。
二是要认真开发与组织管理校本课程。每所学校都积聚了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与优势,学校和教师就要利用这些优势,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发一批说理充分、思想性与逻辑性强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对这些课程和教材感兴趣,教育内容才能入脑入心。
三是要组织好班级主题活动,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是中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传统项目,也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青少年思想特点,教师要不断创新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与形式,使教育主题更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灵活,解决学生渴望解决的思想困惑。
四是要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成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价值观教育活动,把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价值观,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展示,使“活动”成为青少年学生接受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参加各类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到社会中锻炼、了解社会,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感受变革的社会所凝聚与积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创新者
当前不少学校和教师仍把课堂说教和灌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不仅不利于调动青少年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会造成与学生所持价值观的冲突,从而难以实现学校预定的价值观教育目标。所以,对教师提出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要求,是实现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师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是最有效的?其实,这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教师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须加以关注。
一是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评价时,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二是创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要及时总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主动借鉴世界各国组织实施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案例,不断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是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加强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除了利用班级主题班会、墙报、讲座等传统手段之外,还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推进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创新。比如建立网站、论坛、校园博客并借助QQ群、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扩大正面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善于更新改造传统的教育载体。挖掘一批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教育载体,如主题班会、校园社团、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都是非常好的价值观教育载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学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新内容,它要求教师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对这些教育方式进行更新改造,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要结合中小学生思想特点与认知能力,找到价值观教育和正确引导的最佳结合点,找到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教育载体。
注释: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远方出版社,1998:1.
②[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75.
③[美]雷蒙·潘尼卡.文化间哲学引论[J].新华文摘,2005,(10),153-156.
④钟琳,李培.中美学生价值观:中国学生多选择权力[EB/OL].2012-11-20,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11/20/c_123974088.htm.
⑤[美]杜维明,卢风.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
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执笔孙宏艳).中国高中学生优势不足,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EB/OL].2012-04-1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2429/83083/17613615.html.
⑦曹卫东.走向一种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内政——哈贝马斯话语政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3,(6),55-61.
⑧[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5.
⑨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8-131.
⑩邱贵发.欧亚中小学资讯教育概况[J].世界教育信息,2001:(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