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科技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城市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目的与过程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自2003年开始,进行了规划第一阶段的战略研究工作,历时近一年,至今年8月圆满完成任务。这次战略研究共分20个专题,集中了国内近2000名院士、专家和学者开展研究,其中第11专题“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有85位专家参加。在建国后历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城镇化”课题是第一次被列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在专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专题被分解为12个分课题进行研究。第二阶段集中研究总课题,形成总报告。总报告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现状与趋势;(2)需求与分析;(3)发展思路;(4)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5)政策措施。这次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整个工作领导得力,组织有序,充分发挥了专家的集体智力,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在研究过程中经过了多次有各部门、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讨会。总报告向温总理及国务院各部门领导作了汇报,听取了意见。最后通过“三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区)的评审,修改后成果被接受和采纳。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8月的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这次战略研究进一步摸清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家底”,对我国资源、环境、产业、科技能力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为当前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因而充分肯定这次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2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结论
这次专题研究的总报告约2万多字,内容全面而简练(12项分课题报告共约20多万字)。这次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共识和结论大致有:
2.1 对城镇化的认识
城镇化,作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个历史时期中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是一个不可遏制的过程。进入21世纪后,这个过程还在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总是和本国本地的经济、地域、社会、人文、历史等实际情况有密切关系,它的本质是这些关系的总和。简单的城镇化率不能完全反映这些本质的特征,在指标上横向攀比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重要的是研究问题的实质,采取措施促进和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我国前几十年的城镇化历程是曲折的,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今后的城镇化应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总的说来,城镇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但是,缺乏引导的“过度”城镇化(如拉美的一些国家)应当避免。中国如果能在本世纪中期成为一个高度城镇化的现代化国家,“其经济实力、科技能力和文化影响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大格局”。
21世纪的初、中期,我国显然还会处在一个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对发展机遇期的判断,还是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和农村仍然存在而且还源源不断产生新的富余劳动力的实际,城镇化的进程都需要推进和加速。改革开放25年来,全国城镇化的速度平均年增0.88个百分点,1998年以后平均年增1.4个百分点。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化的中长期增长速度很难事前设定,但是我们仍然根据对今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分析,提出以平均年增1个百分点作为控制和引导全国城镇化速度的依据。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以此推算,我国在2020年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7%(2003年底为40.5%),大体上相当于中等城镇化的程度。
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方式是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移居城镇。主要动力是城镇需要较为低价的劳动力,城镇对农民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存在富余的劳动力,很多农民(特别是青年)认为只有进城才有前途和希望。近几年,农民进城打工(包括经商),其中一部分滞留城镇;农村青年通过上大学、当兵后留城;还有一部分是耕地被占后安置留城(但数量并不很大)。每年庞大的打工洪流,多数是进城赚钱,但并不想久居,原因之一是进城的“门槛”偏高。如果今后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将有1800多万人成为新增城镇人口,要为800多万人提供就业。这在城镇现有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的情况下是一项承重的负担。因此,专题研究判断,当前的主要“瓶颈”是就业。
我国城镇化的另一项“瓶颈”是资源短缺。按照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3.3亿城镇人口(现在5.03亿),对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如按现行规划标准计算,年均需要增加1800k(合2707亩)的土地。水源的短缺也将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我国城镇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高,但是8.3亿城镇人口的总量却是世界最大的。
城镇化既有“量”的一面,也有“质”的一面。城镇化的实质基本上应包括:(1)身份的“化”,即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2)从事产业的“化”,即从农业转化为非农产业;(3)生活方式的“化”,即从分散的、较单一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中的、多样化的城市生活方式;(4)观念上的“化”,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转变成较高文化和文明素养的市民。因此,实质上的“化”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一项社会工程。
自从1950年代以来,世界城镇化的突出特点是大城市的发展和布局形态的变化,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世界上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和它的连绵带已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个增加至20世纪末的27个(其中中国有3个)。这些连绵区集聚几千万城市人口和大小城镇,提供国家几乎2/3的国民生产总值(如美国、日本)。这种新现象的出现给我们带来大量新的问题,包括土地、环境、交通等。中国今后的城镇化是重点发展大城市连绵区,还是遵循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大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模式来推进城镇化。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2.2 对于城市发展的认识
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这是改革开放25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数量增长很快,其规模和速度居世界首位。在城市发展建设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其规模之巨大非但在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后,经济社会的大量需求被释放,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城市土地出让制度的实施等,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镇的住房、公共设施、文化设施、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有很大改善,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12.79。自1980年以来,全国有北京、唐山等39个城市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中山、威海等7个城市4位个人获11项“联合国人居奖”(但是在世界人居环境质量最差的城市中,也有我国的城市)。
纵观我国现有城镇,虽然比较过去有很大的发展,但相当一批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今天,既有一批沿海经济发达、比较现代化的城市,也有一些经济欠发达甚至产业衰退(如一部分资源型)的城市。在较发达的城市,信息化、汽车化、郊区化,及至交通堵塞、贫富分化等发达国家大城市的现象已经出现,而落后的基础设施、大量的流动人口、非正规的经济、不卫生的居住环境等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特征也同时存在。在一些产业衰退的城市,生活和环境状况仍然很差。
城市是个复杂开放的大系统,是一个人口集聚的社会。人在城市中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城市为人类大多数的重要活动提供平台。城市又是一个物质的实体,它由人工环境结合自然环境而构成,是满足人们各种活动、各种需要(包括审美需要)的物质基础。城市的功能就是要为所有的活动和需要提供适宜的条件。城市的发展建设依赖于一定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资源、能源、材料、资金、人才等。其中只能就地解决的首先是土地,其次是水资源(十分必要时可以远距离输送)。现代化城市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城市排出大量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水、废渣,必须加以处理,并进一步做到合理的回收利用。城市处于动态的主要是人和货的流动(交通),现代化城市必须保持交通畅通,否则,轻则提高城市的社会成本,重则危及城市的“生命”。城市的物质实体还要保持安全和美观,优美的城市环境非但是宜居性的体现,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要继承、延续和保持历史文化的连贯。
概括而言,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物质实体城市,基本上需要有三个体系来支持和保证:(1)城市的物质技术基础(广义的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支撑条件;(2)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是重要的安全保障;(3)城市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重要的运营手段。当前,我国大部分城镇在这三个基本体系的建设上还未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因此,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按照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2.3 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的分析和认识,21世纪前半期的基本任务已经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1)合理引导全国的城镇化健康发展;(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目标是使城镇化过程合理、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使之有利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居住水平。增强原有城镇的功能和实现现代化。适当扩展现有城镇的规模和容量,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同时,也要注意发展一些国际性的大城市和大城市连绵区,使之成为中国与全球化接轨的枢纽性城市。
完成这两个历史性任务必须全面统筹,包括政策、体制、法制、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但是科学技术包括技术创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这次专题组对本专题的科技发展从3个重点方面进行了凝练。(1)在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重要的科技措施包括:用科学方法研究制定城镇空间识别系统,用新的技术方法监测调控城镇化进程,用区域空间规划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等。(2)在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解决一批重要的科技问题,例如,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人居环境、城镇住区、水系统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大城市交通、土地合理利用、防灾减灾以及新的城镇规划体系等。(3)建立绿色城镇建设产业方面,包括现有建筑业、住宅产业、建材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建立新型的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等,既有利于支撑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又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专题组认为今后20年我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大量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对此,除了要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坚持体制创新,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外,主要应靠科技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思想,图谋致远,群策群力完成好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面这项空前的任务。我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光荣职责。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科技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