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民生导向与实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论文,实践活动论文,导向论文,民生论文,群众路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08-0063-005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一直以改善民生作为最基本的执政目标。当前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角度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并具体地、系统地体现了民生导向,产生了积极的实效。 一、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坚实执政基础,人民对改善民生的期待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在。“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党要坚持革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1](P182)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践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是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生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内容,其解决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实现程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现实问题。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必须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尤为重视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2](P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民生诉求的过程,就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增进人民福祉的过程。当前,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全体党员深化“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群众道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贯彻到具体工作之中,从而使党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的现实诉求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的民生问题。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看病难、看病贵”、入托难、上学难、教育不公、校车安全等教育问题迟迟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老龄化、养老金缺口、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问题挑战着社会的承受能力。这些民生问题导致了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并传导到社会建设上来,滋生了严重的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上访事件急剧上升,局部地区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治理危机,社会不稳定的政治风险的系数也在增加。同时,民生问题也传导到经济发展上,降低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当前,中国民生中的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及时同步地反映到民生改进过程中造成的,导致民生福祉增进的步伐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具有了复杂性、交互性、累积性的、结构性的特点。民生需求成为推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的关键因素。 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必然会回到群众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改善和建设民生事业的实践者,是推动民生问题解决的动力源泉,而“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3](P1096)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解决错综复杂民生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把民生保障与改善问题置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相联系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是在准确把握当前民生建设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民生与群众路线关系、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民生改善路径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民生发展理论、发展方向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凝聚力量,加快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党的作风建设事关民心向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激发了党员干部的民生情怀 党的作风建设事关民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民生事业建设的快与慢、好与坏、成与败。党的作风通过干部作风呈现出来。历史经验表明,党的作风建设搞得好,干部队伍务实高效,人民群众就拥护和支持;反之,人民就会反对和疏离,党的事业就失去了群众之基、力量之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让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党的事业,要让人民群众相信党、拥护党、依靠党,党的干部首先要改善工作作风,倾听群众呼声,关心人民疾苦,相信、尊重和敬畏人民群众,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事关人民群众核心利益的民生问题解决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只有怀着对人民群众无比深厚的感情,深入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植根人民并造福人民,才能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是要在全党系统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先禁己身而后人,率先垂范,当好表率,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本着严正的、彻底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坦白的、实事求是的、与人为善的态度,坚持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原则,“讲真理,不讲面子,红红脸、出出汗”,有效地开展好党的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找到问题,清除侵害党的肌体的腐朽的、堕落的思想,提高党员干部坚持党性原则的自觉性,弘扬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重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最大限度地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有效地根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四大毒瘤,彻底清除党员干部队伍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歪风邪气。正本清源,拨开挡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乌云,拉近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切实提高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 全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胡锦涛曾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较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全党、全国形成了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办公的社会风气。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带着课题下基层、带着任务做调研,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熟悉群众,与群众交流生产生活,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提高了调查研究的社会效果,切实拉近了党员干部对基层人民群众的距离,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的威望,密切了党群关系。同时,通过实践调研,帮助干部纠正和破除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仅向书本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更要向实践学习获得直接经验,大大提高了全体党员对民生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改进了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端正了对待群众的态度,提高了主动联系群众的热情,思想上关心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物质上帮扶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在方法上,创新和改进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采取更多的方式、方法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意见和建议,真诚倾听群众诉求,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既了解和掌握群众需要什么,更把解决问题付诸实践中;既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走基层、接地气、察民生,又入眼、入脑、入心,办理了大量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做到了民有所盼,我有所应。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党员队伍中形成强化群众观念、提高群众意识、夯实群众基础的社会风气。这就需要直指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要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上树立正确的、系统的、科学的、清晰的民生情怀,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民生改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为民务实清廉”有机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评价和衡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民生改善工作成为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协同推进、高度统一的有机体。 三、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是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民生建设实效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核心在民、功夫在民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角度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民生保障与改善的有效途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发现民生问题,发展、建设民生事业,总结、吸收民生教训的过程,二者是一脉相承、互为一体、协同推进、高度统一、不可剥离的互动关系,其耦合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和改进民生,在民生优化和提升过程中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剥离民生实践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片面的、孤立的、错误的。也就是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民生这一载体,达到了教育党员干部,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纯洁党的队伍的目的,同时,也发展和改善了民生。反过来,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党员的民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民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集中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言:“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1095) 民生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必将在实践中得以解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强化党员干部的民生关怀行为,把解决好、发展好、改善好民生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实践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关键词,是党员干部了解和掌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教育机会,也是各级党委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良好契机。从实践维度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释放的民生效果是显著的,也是多维的,为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和物质支持,全方位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从公共文化服务、教育改革、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改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反映社情民意、体现国情特点的民生政策,极大程度地释放了经济发展的红利,并在国家可承受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严控政府公共消费,为财政性民生发展支持挤出福利空间。通过专项整治政府公共消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为增加财政性民生支出提供空间和可能性。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中央多措并举,系统地清理了政府公共消费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行为和不必要的浪费,为国家公共财政支出节省了一大笔开支,深得百姓的欢迎和叫好,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在干部管理上,改进领导班子和省管干部考核工作,严格规范领导干部配备,建立财产公示制度,压缩出访规模总量、制止考察性、照顾性出访及变相公款出国旅游,进一步清退办公用房、各类会员卡,治理“吃空饷”问题;在公务活动上,建立公务接待审批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规定,压缩“三公”经费,严控车辆运行经费,整治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压缩节庆、论坛、展会、体育运动会的规模、减少各类检查评比表彰活动,精简会议活动、控制发文数量、治理简报过多过滥问题,不搞文山会海,规范文风会风。教育部门针对择校难、乱办班、乱收费等问题,加强监督管理,杜绝滥用教育行政权力等行为,有效整治考风考纪,针对问题攻坚突破、兑现承诺、整建并举、务求实效,保证了教育公平。住建部门针对城乡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大力度推进惠民政策落实,加强力度推进制度保障,让老百姓“居住安心”、“生活舒心”。通过这一系列治理措施,使得群众路线查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整改落实取得实质性、阶段性的效果,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服务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建立“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推动了增进民生福祉的体制机制构建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把制度设计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系统工程中一个根本性、基础性环节,把制度建设作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措施,更把体制机制的完善作为务实为民、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总体上,制度可以为提升公民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提供切实保障,特别是能够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权利,也可以为处在社会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特殊保障,使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由此可见,用制度来巩固和提高民生建设成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夯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要在政策制定和完善上坚持民生导向,又要把民生建设成果上升到制度的高度进行保障,应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民生政策上升到制度的高度,通过制度建设夯实、巩固和提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民生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建立长效的、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民生改善机制。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自下而上”的民生倒逼机制和“自上而下”的相机抉择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倒逼机制的识别、诊断机制,在倒逼机制中快速反应、相机抉择,科学、准确地作出判断;在相机抉择中深化倒逼机制,建立倒逼机制与相机决策机制的联动、协调机制,寓“倒逼机制”于“相机抉择机制”之中。通过机制创新,顺应群众期盼,把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真正融入到民生建设工作中,确保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注重为民决策的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合理处理调研、决策、执行、监督四个环节。制度设计要力求把原则方针具体化、把笼统要求明晰化,在内涵上要清晰而明确、执行标准上要具体而量化、监督措施上要配套而严密。群众工作制度要突出制度的硬约束和“刚性”。在加强作风建设过程中,注意解决干部不作为、少作为的情况,力争解决办事条件和标准模糊、自由裁量权过大、罚则不力等问题,把服务群众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基本措施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了民生评价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的形成。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满意作为标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在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中,明确将民生指标纳入了干部考核范围,这是政绩考核标准转变的关键一步,改变了以往单纯以GDP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等经济指标的衡量标准,更加重视社情民意等社会指标,这也是群众路线的成果之一。群众路线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民生型政府”作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目标。不断规范政府行为、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决策问责制度、有效遏制贪污腐败行为,加快民生制度建设,将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到政治的高度。形成群众路线成果评判标准,也是干部作风和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坚持成绩由群众评判,作风好不好,能力强不强,政绩大不大,群众最有发言权。完善了接受群众监督、批评与自我批评、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办事、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把强化为民宗旨、树立务实理念、发扬清廉作风统一起来,将科学有效的工作体制和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贯穿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始终,形成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机制,保证各项民生措施贯彻落实。标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文; 党的群众路线论文; 坚持问题导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