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创世界一流名校,“中国特色”树国内领先标杆——上海中学创办国际部20年走出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新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标杆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国际标准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破冰”到“强大”:以集聚的优势发出“高端办学”最强音
迈步稳健:三个发展阶段显现办学质量提升与办学规模扩大“齐飞”
20年里,上海中学国际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显现了学校创业的艰难、坚忍、坚持与坚守,显示了学校不断走强、自强不息与敢于超越的实践探索的气魄。
第一阶段(1992—1998年):从无到有
这个阶段,尽管国际部刚开始是“无教材”、“无固定的教学年级”、“无经验”,可以说是“三无”,但团队还是艰苦努力敢于尝试:没有教材就先复印学生从国外带来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年级,就采用复式授课;没有办学经验,没有现成的蓝本参照,就不断地探索、反思,创造自己的经验。
几年后,学校逐步走出了困境,国际部引入了美国的课程与教材,进行分年级教学,逐步走上了正轨,办学质量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到了1998年,国际部的学生人数达到了280多人。
第二阶段(1998—2010年):从小到大
这些年,国际部办学规模每年直线递升,迅速发展到2800多人。这个阶段学校呈现四种经历与五个特征。
四种经历是:1.经历了办学规模迅速发展带来的课程教材难以匹配的巨痛。2.经历了从以年级管理、学段管理为特征的横向管理到学段管理与课程、教学、人力、总务、生活协调管理相结合的纵横交叉的矩阵管理蜕变。3.经历了规模扩大与质量同步提升的双重挑战。4.经历了师资紧缺到通过招聘、培训形成自己独特、有活力的国际部教师团队的飞跃。
五个特征是:1.在办学规模上成为国际学校中一艘超级航母,形成了从1至12年级的完整序列,课程、年级、班级都有了明显的定位与格局。2.在课程建设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能提供美国课程、IB课程、AP课程以及中国留学生课程等多样的课程给学生选择。3.在学科门类上,比较系统齐全。不仅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等领域可供选择的层次、类别增多,体育、音乐、美术学科的发展也初显规模。4.在师资队伍上,逐步形成了梯队。创设了高端教师培训机制,使每个学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骨干。5.在教学设施上,得到了优化配置。学校的艺术中心(音乐中心、美术中心、影视传媒中心)、体育中心(室内网球馆、室内游泳馆、乒羽中心等)得到了良好发展,科技、工程等现代创新实验室不断走向数字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从大到强
从2010年开始,学校更加明确了办学追求,就是从大走向强。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已经有了走“强”的基础与勇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学科上,数、理、化等学科教育势头强劲;经济、生物等学科显现优势;人文、艺术学科也显现特色。二是在管理上,学校的管理结构、年级序列、课程序列进一步趋于成熟完善。三是在师资上,中外结合的师资团队呈现了巨大的活力,不仅培育了许多自己的学科骨干队伍,而且110多名外籍教师与学校的中国教师在一起办公,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教师英语水平的提升,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的学科英语教学水平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四是在硬件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学校走强提供了坚强后盾,“现代仪器分析”“激光与光纤”“环境工程”等30个现代化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推进了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探究。
上中国际部,已经显现了高端国际学校“走强”的特质:1.对优质生源有强大的吸引力,学校有很高的知名度;2.显著的教育特色,显现三个特点:高位的、引领的、公认的;3.有内涵的教师队伍,彰显三个要素:专业修养好、气度风范佳、价值追求高;4.优质的教育服务,达到三个标准:高水平、高规格、个性化。
大步成势:办学成绩为世界同行注目并被国内同行誉为“传奇”
如今,上海中学国际部的办学规模与成就已得到国内外的充分认可。
——1995年成为上海市最早的国际文凭组织(IB)学校之一。
——2003年成为全国仅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
——2006年成为英国剑桥大学中国遴选中心。
——2007年成为由ETS授权的托福考试中心以及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授权的AP、SAT、PSAT考点。
学生获得的文凭得到世界各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认可,100多所国外一流大学每年慕名来校招生。毕业生被欧美一流大学录取的比例超过90%,外国学生报考中国重点大学的,全部录取。
在短短的20年里就创造了如此的办学佳绩,被国内同行誉为创造了中国人办国际教育的“神话”与“传奇”。
从“学习”到“领先”:以开放的前行接轨“国际标准”显气魄
按需就学:创设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取其精髓,理清水平,整合优势,形成特色”的总体方针,形成了中英文两大系列课程,英文系列开设美国课程(包括标准水平课程、荣誉水平课程、大学预科AP课程)、IB课程(包括标准水平课程与高水平课程),与欧美高等教育接轨;中文系列衔接港澳台课程、留学生升学课程。在各年级开设的多门学科中,每门学科均提供多达5个水平供选择,供选学的课程超过500门,形成了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选修体系,选择学习课时超过95%,没有两位学生的课表完全一致。与课程高选择性相匹配,上中国际部有效地推进了小班化与走班制教学,极大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全校111个行政班,经选择组合形成的教学班超过1900多个。
现代引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架构
国际主流教育,十分关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处理与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架构。为此,学校注重及时引进权威、最新、现代化的原版教材体系,现有760余种原版进口教材,图书馆英文藏书11万余册,每年投资近300万元购买图书、教材与资料。教学内容的现代架构,让学生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广泛涉猎母语、现代外语、人文科学、实验科学、数学和艺术等多学科群知识体系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促进他们不断提升思想与人文境界、现代素养,让他们更多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上中国际部还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架构,不同年级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小学培养乐趣、初中激活兴趣、高中聚焦志趣,注重发展学生在自信、独立、沟通与合作、领导与决策等方面的素质与技能。
创新培育:深化基于探究的主动学习
上中国际部把握国际教育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培育的精髓,注重推进学生基于探究的主动学习。注重凸现实验学科的实验本色,开足实验探究课时,还原实验学科的实验本质,以IB实验科学为例,高水平要求60小时的实验时间,而低水平则要求40小时的实验时间,分别占总课时的35%和40%。对这一点,学校从“学习”到“领先”的过程体验尤为深刻。因为国际教育更注重探究性实验,而国际部更注重验证性实验。最初学校将学生的实验报告递交IB考官评分,只能获得1—2分(满分7分),如今学校理解了这个国际标准,学生的IB实验学科得分都超过6分,大多数同学得到了7分。更为重要的是,还注重将学生的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各学科教学、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未来承担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基于探究的主动学习和责任意识的强化。
技术变革:大力推进数字平台的建构
国际主流教育非常关注未来人才的数字素养以及适应数字环境的竞争能力,注重营造良好的数字平台来推进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探究与创新。上中国际部把握了这一国际标准,滚动更新,形成了领先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学校创设了多样的数字化平台,致力于在教学系统中融入现代数字技术要素,适时引进iPad进行音乐与美术教学,并且iPad在国际部1—3年级常态化运用,参与实验的每个教师都用,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学校还率先引入物联网系统,构建了整合数字技术的科学、信息、工程、金融等30多个现代化创新实验室供学生选用,不仅打造了活力高效课堂,而且促进了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个性彰显:强化多元评价与多样服务
国际标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元评价与多样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彰显。上中国际部采用国际教育通行的学分制、绩点制评价,学分绩点的计算以学科的学年成绩为依据,按照相应的区间转换成学分绩点。与此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的平时成绩计入总分。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还提供升学指导、生活指导、社团活动指导等多元服务。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升学指导服务,除了有专门的升学指导教师外,各学段还设置了兼职的升学指导团队;在生活指导上做到精细化,设专门的生活协调员,为学生的饮食、心理与卫生、身体健康提供多样的服务。学校有上百个学生组织的、教师指导的、涵盖各个兴趣领域的社团,学校创设音乐戏剧中心、影视传媒中心、美术中心、网球中心等多样的平台以及举办“上中杯”钢琴赛等多项赛事,让学生的个性成长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上中国际部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把握了国际标准的精髓,进而把国际标准在中国人办的国际教育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许多方面达到了领先水平,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从“渗透”到“影响”:以睿智的拓展凸现“中国特色”扬声望
数学强项与理科优势的有机结合
我国数学教学在国际上一直具有优势,上海中学在数学教育上也有领先优势,至2013年已有7名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在数学学科教育质量上也持续保持领先,因而上中国际部注重凸现数学教育的强项。与此同时,我国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教学则以重基础知识学习和教学内容系统深入而著称。学校在把握国际标准、凸现实验学科的实验本色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知识基础,获得厚实的个性化知识基础与探究、创新意识提升的双丰收。数学强项与理科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IB、AP成绩在全球持续保持领先。如IB数学、AP微积分均为满分;IB实验学科的平均分超过6.8分(满分7分)、AP科学类的平均分超过4.8分(满分5分)。
专业水平与关爱优势的有机结合
上中国际部既坚持国际标准“活力”,又注重中国特色“高效”,既关注课堂活力,又讲究课堂效能,注重营造活力高效课堂。这与上中国际部教师既有国际教师良好的专业水平,又有中国教师特有的“关爱优势”是分不开的,他们给学生充分的、全程的关爱,既关注课堂上的学习,也指导在课外的发展。
制度管理与中国情理的有机结合
上中国际部的管理,既尊重国际学校管理规则,注重国际规则的遵循与落实,尤其是以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也注重中国人管理合理合情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法、理、情结合的有效管理机制。国际部主管李英对此体会最深刻,她说:“国外教育比较注重法治,缺乏情理,我们将国外教育倡导的法治与我国管理注重的情理结合在一起,在管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强调教育选择(Choice)与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教育分权(Decentralization)与问责(Accountability)的理念同时,形成了与之匹配的国际教育管理制度,如国际部学生的报名、测试注册、学生档案建立和毕业推荐等方面的规范服务制度,在校生的学生守则、教师守则,在后勤管理上推进星级服务制、校车管理上率先推进GPS定位系统,形成了五段四条矩阵管理模式(1—4年级段、5—6年级段、7—8年级段、9—10年级段、11—12年级段以及课程协调、教学协调、人力资源协调、生活协调)。与此同时,学校注重中国教育管理的合情合理原则运用,在师生管理中秉持合情合理、相互尊重、理解包容、以和为贵。这样,置身于多元文化交融与国人自主管理中的国际教育就是法、理、情、责的完整统一体。学校还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积极推进家校联合会(Parent Teacher Student Association,PTSA)。法理情的管理机制,使每一个融入其中的管理人员、教师(包括外籍教师)、学生、职工都有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艺体教育与东方文化的有机结合
国际教育非常注重艺术、体育,是学校有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中既注重把音乐、美术、体育视作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同等重要来抓,而且将中国的艺术文化,如中国的国画、剪纸、民族舞蹈,体育文化,如武术文化、乒乓文化等融入其中,进一步提升人文、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水平。国际部的体育与艺术教育,向来都是学校的主干课,而且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年来,体育、艺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音乐学科,音乐教育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进一步呈现,管乐团和弦乐团初具规模。上中国际部的艺术教育有三种形态:一是日常音乐、美术课,二是各种兴趣选修课,三是艺术社团活动。学校美术能够提供国画、油画、版画、泥塑等10多个板块供选学;音乐能够提供视觉艺术、形体艺术等近20个板块供选学;体育亦能提供棒垒球、乒乓球等20多个模块供选学。
上中国际部既注重国际化环境氛围的营造,也注重中国文化的影响,中西合璧,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学习的孩子,既有包容的心态,又能体会到多元文化的交融,还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包括汉语学习、中华文化交流、本部与国际部的互动交流,如艺术节的同台演艺、慈善义卖活动的共同参与、武术文化的交流等,每一个学生心中形成了良好的中国情结。
这一“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竞争力,使得上中国际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获得了良好的国内声誉与国际声望。凡是国内公办高中办国际部的,都来过上中学习与取经。近年来外国上百个高层代表团,如美国教育厅长代表团、法国前财政部长代表团、俄罗斯总统顾问代表团等来访,显现了学校办学良好的国际影响。
从“引入”到“示范”:以前瞻的视野奏响“强教高地”主旋律
现代学校走向国际化的典范
上海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排头兵”,体现了上海基础教育的水平。上海中学创办和建设国际部,不仅使现代高中的体系更为完整和国际化,而且使高中教育从国内需求的单一满足转向国内外需求的共同满足,更有意义的是,以“本土化”的方式实现了民族教育与国际教育融合的转化,实现了教育传统向教育更新的转型,实现了高品质与高品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转变。上海中学国际部是坚持国际标准,走“本土化”国际教育发展道路的典范。
上中国际部的成功表明,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国际学校,要在“走强”道路上强化自己的个性、特色、吸引力。学校“走强”,必须能够提供高水平、高规格、可选择的个性化服务,并且形成自身显著的特色。上海中学国际部在诞生和发展中,吸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按国际规则,经过自身消化、更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建设和科学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树,对现代学校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极富借鉴价值的样本。这也直接推进了上海中学对本国学生开展的资优生教育,并取得了在全市遥遥领先、属全国顶级名校的教育质量。
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模范
上中国际部的成功,对自身学校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样对上海乃至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具有基础性的借鉴价值。学校在国际部发展探索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文化认同、行事准则等一系列显性或隐性,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理论方略和实际经验,不仅对同类学校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不同学校和不同教育也有潜在的借鉴影响。上海中学现任校长冯志刚说:“上海中学之所以能成为国内许多名校追求的标杆学校,就在于将国际性与民族性完美结合,推进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国际部的发展推进,对上海中学现代教育的探索辐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学校课程图谱”构建,形成了语言、人文、实验科学等7个领域700多个科目与模块供选学,大力推进了学校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探究性。二是培育了一批能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与学科课程比较能力的高素质师资。三是推进了学校现代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营造,构建了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现代仪器分析等30余个现代化数字实验室,促进课程超越与管理创新,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四是促进学校形成了坚守核心价值观又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的风尚。
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的示范
上海中学为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获上海市教育部门批准率先开展“上海市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为上海市科技、艺术、体育、双语特色学校与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秉承“自强不息·乐育菁英”的办学理念,聚焦资优生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与志趣能开发。国际部的成功,为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再次提供了经典。学校探索了一条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
这条新路体现在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志趣能交融的高选择性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发展型课程与课题、项目研究为主要途径,以全方位的数字平台、人力资源优化为支撑系统。这条新路的探索,既凝聚了国际教育探索中的精华,又符合我国实情与中国特色,为不同领域、不同志趣的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经验,在全国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不仅99%升入国内重点大学,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所选专业与志趣聚焦领域的匹配度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