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霞
上海长征医院 200001
摘要:目的:探讨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150例于我院行骨创伤大手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2.67%(2/75)和14.67%(11/75);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症状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地给予骨创伤大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干预,大大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并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创伤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是骨创伤大手术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70%[1]。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沉重的心理负担。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证实,给予骨创伤大手术患者术后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本文旨在探讨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选取150例于我院行骨创伤大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骨创伤大手术的患者150例,所有入选患者在行骨创伤大手术前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25至75岁,平均年龄(40.9±13.7)岁;术式:41例为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为膝关节置换术,24例为股骨头置换术,21例为骨盆骨折内固定,38例为股骨骨折切开复位术。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式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本组患者术后常规护理干预。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具体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耐心并仔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此病症的重视;②静脉护理:术后应帮助患者抬高患肢,并避免将垫枕单独置于患肢的小腿或腘窝下,以此来减少静脉损伤;在向患者输入刺激性较强的高渗液时,为防止液体的外渗对静脉造成损失,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血管;③饮食护理:术后应加强患者饮食护理;禁止患者食用高胆固醇食物;为了防止便秘,则应多食用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并多饮水;④功能锻炼:术后应尽早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方法;⑤心理护理: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以此来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症状;②术后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症状情况: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2.67%(2/75)和14.67%(11/75);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症状比较[%(n)]
组别 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明显充盈
观察组(n=75)2.67(2/75) 12.00(9/75) 1.33(1/75)
对照组(n=75)14.67(11/75)33.33(25/75)9.33(7/75)
x26.829.734.75
P0.0090.00180.029
2.2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情况: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9±6.1)天和(61.3±6.7)天;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67,P<0.05)。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静脉血流滞缓、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受到损伤所致[1],它是临床上骨创伤大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体温升高以及皮温升高等。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均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可能导致患者患肢致残,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肺栓塞的形成,从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因此,如何降低骨创伤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证实,给予骨创大手术后的患者相关的、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进行改善,减少其静脉壁的损失,促进其血液的循环速度[2-3];从而能够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症状的发生率为2.67%(2/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7%(11/7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结论:给予骨创伤大手术后的患者有效的、合理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及其相关症状的形成,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康复,取得了很好的预后效果,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以往的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相一致[2-3],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海静.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8):1403-1404.
[2]李路平.预防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29):141-142.
[3]房敏,郭磊,梁晓燕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4):47-49,53.
论文作者:冯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术后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创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论文;